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研究
0引言
近年来,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益和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家庭农场成员组成、用工需求、经营特点和适宜规模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家庭农场农机具配套和使用以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1家庭农场成员及雇工情况分析
1.1家庭农场及其经营特点
1.1.1主要内涵农业部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生产经营者,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家庭农场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经营范围以谷物、蔬菜、水果、园艺作物或其它农作物种植以及水产养殖为主要经营项目,可以种养结合或兼营相应的农场休闲观光服务。
1.1.2经营特点家庭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可以保证生产者对农业劳动过程负责,保证农业生产对各种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农业生产因空间分散且必须对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做出及时反应,这使得农业生产监督成本较高。农业家庭成员之间利益高度一致,不需要精确的劳动计量和过程监督就能保证农业生产进行,减少了监督成本。
1.1.3发展方向家庭经营的突出作用是由农业产业特性决定的。江苏省人多地少,土地规模经营存在地区差异,难以走大规模农场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挖掘家庭成员用工、配套农机具等方面的潜力,通过研究实现农业机械化有效方式,进而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1.2家庭农场成员组成及农机手分析
1.2.1成员定义家庭成员是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广义的家庭成员是指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的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或法律上的继、养关系的人员,包括夫妻、父母和子女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兄弟姊妹等等,少则3人,多的可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狭义的家庭成员主要是指夫妻、父母和子女,少则2人,多则8人左右。
1.2.2成员分析课题中的家庭农场成员是狭义上的家庭成员,即夫妻和父母、子女及他们的配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为3~7人。通常情况下,3人即夫妻、儿子或女儿;4人即夫妻、儿子和媳妇或女儿和女婿;5人即夫妻、儿子和媳妇或女儿和女婿及他们的子女;6~7人即夫妻、父母和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及他们的子女。
1.2.3农机手分析狭义的家庭成员为夫妻和父母、子女及他们的配偶,通常情况下提供劳动力的范围在3~6人,产生的农机手范围也在3~6人(6人即夫妻及父母、子女及他们的配偶都能驾驶农机,但这种情况极少)。目前江苏省种地农民的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他们的父母一般在75岁左右,驾驶农机的极少,子女一般在30岁左右,女儿或儿媳一般照顾孩子上学和家庭老人,驾驶操作农机的较少,这样的家庭产生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最多3名。假如种地农民的年龄在45~50岁之间,他们的父母一般年龄在65岁以上,子女一般在25左右,女性可能刚生育或照顾孩子,肯驾驶操作农机的较少,产生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最多2~3名。
1.3家庭农场规模及雇工分析
1.3.1家庭农场规模家庭农场不是小农经济的简单扩大,而是生产方式上质的飞跃,这包括经营者的能力、资本的投入、科技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机械化的充分运用等方面,否则难以达到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质的提升。据省有关部门统计调查,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平均规模7.33hm2左右,其中种植业家庭6.67~20hm2为主,家庭农场盈利能力基本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是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国家公布的调查数据,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13.33hm2左右。
1.3.2家庭农场雇工分析一是需要雇工。农业生产因季节性强、用工环节多,家庭成员自身劳动力不足的原因,需要雇工。通常分为长期雇工和短期雇工。长期雇工主要是技术型雇工,如生产管理和农机操作人员;短期雇工主要是用工量大的生产环节而产生的辅助用工,如育秧。二是雇工较难。随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相对紧缺,参与种植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多数进城打工,农忙季节家庭农场难以雇到得力的劳动者;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劳动力不愿意到家庭农场中进行劳作,增加了家庭农场农忙的雇工成本,也降低了劳动力的质量。
1.3.3家庭农场雇工数量雇工数量取决于家庭农场生产中劳力需求与家庭成员所能提供劳力的差距。目前雇工主要为农忙时临时性雇工,少则1~2人,多则10人以上。雇长工最多2人,一般1人,而且要求会驾驶操作拖拉机、插秧机等。家庭成员也能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但其主要劳动场所在农场,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区别于非农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是家庭经营型的职业农民。按20hm2土地连片规模种植计算分析雇工情况。育秧。配置1台育秧播种流水线(服务面积可达到66.67hm2)计算。将泥土或基质等装载、生产线播种、运送秧盘至秧池等,作业时除家庭成员外(以下雷同),需雇临时工4~5人。插秧。配置1台6行高速插秧机(服务面积可达到33.33hm2)计算。需驾驶、装秧、起秧、运秧等人员,作业时需雇临时工3~4人,按一天机插2.67~4hm2计算,5~8天可完成。植保。配置1台机动植保机作业计算。1台植保作业需要用工4~6人,由于植保作业时间短暂,最多3天,每次植保作业时需雇临时工2~3人。耕整。配置1台66.15kW拖拉机计算,一般作业自行解决。收割。配置1台收割机计算,通常雇临时工2~3人或不雇工,也可引进有偿服务解决,。烘干。配套1台10kg烘干机(服务面积可达到33.33hm2),临时较少雇工。通过上述分析,在家庭农场20hm2以下连片规模作业时,配置的高性能农机具的作业能力一般情况下有剩余,还可以进行有偿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机具使用效率来创收。
2家庭农场合理配套农机具优势分析
农机在家庭农场生产中承担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任。对于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来说,让有限的家庭成员经营管理较大规模的农田,如果缺乏农机具的合理配套,是难以完成生产工作量的,也无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1合理配套农机具的必要性
2.1.1经营需要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经营者,有别于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个“主要劳动力”的概念绝不是“人力劳动”,就家庭农场规模而言,不可能仅靠家庭成员和雇工能够完成。如果缺少农机具,不仅抢收抢种等速度慢,误了作物生产周期,而且增大劳动力成本,缩小了利润空间。国外的家庭农场,大多数拥有数量较多、功能配套的农机具。像法国,全国约50万个家庭农场,户均劳动力1.5人,主要劳动靠机械。家庭农场有的操作电脑遥控机械,不可能靠自己“躬耕于田亩”。家庭农场的成立和发展,应当以机械化弥补劳动力不足或降低劳动成本为基本条件。
2.1.2规模需要根据农业部提供的调查数据,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3.33hm2,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0.5hm2的近27倍,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占4.33人,长期雇工占1.68人,家庭成员占据多数。目前我省家庭农场平均规模7.33hm2左右,其中种植业家庭6.67~20hm2为主。现代农业的家庭农场或多或少都需要配套常用的农机具,有的是必不可少的,配套农机具大小和多少,需要按照经营面积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以及农场主经营能力和发展目标等来确定。
2.1.3集约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与小规模自然经营的农户相比,家庭农场规模适度且不是很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发挥规模效应和家庭经营优势。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户均不到0.67hm2,农村劳动力老化与农业生产低效并存,单位面积上耕种、收获、施肥、植保等农业生产成本反而较大。迫切要求从事种植业家庭农场,配套合理的农机具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率,通过耕地流转,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农机具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起来,实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2.2合理配套农机具的作用
有利于农机具与作业规模和农作物变化需求有效衔接。农机具是家庭农场进行农业生产和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家庭农场规模有大有小,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不一致,需要的农机具类型、品种、数量、大小不尽相同。由于配套农机具主要考虑自用为主,农场主会综合农场的经营面积、作物品种、作业时间、经济能力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考虑配备农机具的类型、数量、大小等,通过连片规模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发挥大型复式农机具作用,有利于实现与作业规模和农作物变化需求有效接轨。有利于发挥农机大户或农机合作社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都有适应性和发展空间,是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促进和融合的关系。江苏省有1.58万个家庭农场,有5006个农机合作社、1594个农机作业队(服务公司)、125万户农机户,多种经营主体并存。江苏省农机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3.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4.2万台、插秧机5.3万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1%、43%和48%,作业服务范围已覆盖耕整、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收割、植保等农业主要生产环节,还延伸到粮食烘干加工环节。家庭农场根据周边地区的农机保有量及作业量等情况,配套合理的机具品种,实现与周边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机具的需求互补,避免重复配套或机具需求短缺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土地流转与农机具的承接。“耕者有其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以解决人多地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小及土地碎化的矛盾,不利于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兼业化现象严重,农业种植水平不高,许多耕地被抛荒,“谁来种地”成了严峻的问题。据统计,全国超过58%的农民家庭有人外出打工,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超过48%。家庭农场让“能耕者有其田”,通过租赁、土地流转等方式把耕地集中到家庭农场手中,是当前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保留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家庭优势,又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家庭农场较大的盈利;通过合理配套农机具,促进了土地流转的有效承接。随着家庭农场较大发展,也能增强社会职能的履行。有利于推进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具发展,建设合理配套的农业生产基地等。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配套大型复式高性能的农机装备,促进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适度规模作业和集约化经营应当逐步成为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通过连片规模作业便于充分发挥大中型、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的优势,减少了机具转移折旧、人工占用和油料损耗,促进农机节能减排,符合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必须建设适度规模的生产基地与之相配套,从产中环节扩大到产前、产后,由机耕机播机收向粮食烘干和农产品加工延伸,将农产品初加工和农超对接的经营成果留在农村,致富农民。有利于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部分成员在农闲时还可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即使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也有农闲时间。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大大减少了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美国农业机械先进适用,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161hm2的土地,农业生产全部依靠机械化完成。部分家庭成员还可以进行农机有偿服务,也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3家庭农场配套农机具情况分析
3.1使用情况
一是使用大型农机具相对较少。走访的多个家庭农场发现,自有大型机械不多,许多家庭农场需要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来耕种或收获,容易错过最佳的种植或管理时期。家庭农场规模6.67~20hm2,且分散种植,购买大型机械有较大的资金压力,他们没有必要也不愿意购买大型机具,另外大型机械需要专业的操作手的操作和维护,加之农村道路和沟渠不配套,大型机械进场难。为了赶时间、抓季节、节成本,家庭经营比较粗放,有些种植方式还退步,造成田间高低不平,沟垄不足,管理不便,不利于作物生长和病虫草害管理。二是农机作业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虽然购买农业机械有政府补贴,减少购买成本,但是多数农机使用是季节性的短暂行为,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仍要进行维护保养,保养不好会影响下个季节使用。另一方面,许多家庭农场还难以连片种植,机械的空驶行程较多,机械老化损耗等因素都增加使用成本,影响购买机械的积极性。三是现代经营理念不强。根据走访的近80%家庭农场经营理念还沿袭了以往的农业惯性思维,缺乏对农业种植和经营的长期规划,在农机具配置和人员分工管理等方面有许多不足,满足于当前利益和短期效益较多,部分农场主不太愿意投资农机具。
3.2配套情况
按家庭农场20hm2规模连片种植,从理论上计算。水稻生产最忙的时节是“双抢”,现在“双抢”的时间越来越短,过去是15天左右,现在为10天左右,有的地区也就是7天完成;一般而言,其中收获约二天、耕翻约三天、用水种植约四天。农忙意味着劳动力紧张,请工较难,家庭式农场的主要劳动力按2人来计算,加老人和孩子帮忙,根据作业需要临时雇工。耕翻。一般配一台拖拉机(66.15kW)及相应的配套农具。农忙工作10小时计算,一天的作业量约为4.67~6.67hm2,一般3天完成。插秧。一般配1台高速或2~3台步进式插秧机。1台插秧机(乘坐六行机)农忙工作8小时计算,一天的作业量约为2.67~4hm2,一般7天完成。收割。如果家庭农场自己配置1台收割机,按1台联合收割机)农忙工作10小时计算,一天的作业量约为4~5.33hm2,一般4天完成。烘干。假设有充裕的干燥场地,运输和场院翻晒一天作业量约为3~6kg,相当于0.53~1hm2的产量,20hm2要20天完成。如果有1~2台10kg(或12kg)烘干机,一天24小时不停烘干,可烘干1.33~3.33hm2左右的粮食,大约5~12天完成。
3.3操作大型复式机具的能力及配套机具数量分析
3.3.1操作机具能力前面已提到家庭产生的农机手最多为3人,加上1名农机手为雇工,可达4名。江苏省实施秸秆还田补贴政策,为提高还田质量和进行多功能复式作业,一般购置的拖拉机为66.15kW以上。按照一台66.15kW拖拉机一般一季作业40~53.33hm2计算,家庭农场的作业能力和规模也能达到166.67~200hm2。
3.3.2配套机具数量分析按家庭农场机具操作能力计算,达到133.33hm2作业规模需要配置的机具如下:一是66.15kW功率拖拉机2~3台及配套农机具(深松、施肥、旋耕、播种及开沟、镇压复式作业机具、秸秆还田机);二是乘座式6行插秧机4~5台;三是高地隙喷杆式植保机1~2台左右;四是联合收割机3~5台;五是育秧播种流水线2~3台;六是手扶等小型运送物资用的拖拉机2台。多出的作业能力,可进行农机社会化服务,不够的作业需求,可请农机手或合作社有偿服务。
4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方式分析
4.1不同类型分析
常熟市尚湖镇康康家庭农场,经营面积29.33hm2。自备育秧流水线2台、高速插秧机5台(开展插秧社会化服务)、植保机5台、拖拉机2台(配套机具6台)、联合收割机2台、6kg烘干机1台等其他机械。每年可完成自有经营面积的耕整、收割、植保和烘干作业,插秧社会化服务80hm2。常熟市梅李镇中瑞家庭农场,经营面积60hm2。自备植保机5台、联合收割机2台、10kg烘干机2台等其他机械,耕整、育秧和插秧接受社会化服务。每年可完成自有经营面积的收割、植保和烘干作业,提供烘干社会化服务。苏州市相城区迎湖家庭农场,经营面积133.33hm2。自备育秧流水线2台、高速插秧机8台(开展插秧社会化服务)、高地隙喷杆植保机1台、担架式植保机3台、拖拉机7台(配套机具18台)、联合收割机4台、12kg烘干机3台等其他机械。每年可完成自有经营面积的耕整、收割、植保和烘干作业,插秧社会化服务66.67hm2.
4.2实现农业机械化有效方式
4.2.1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前面已就20hm2、66.67hm2、133.33hm2三种情况农机具配套作了测算和说明,但无论哪一种配套,由于作业各环节机械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茬口矛盾大小差异等原因,在劳动力允许且满足自身家庭农场作业的前提下,都存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可能性,而且家庭农场规模越大,达到66.67hm2以上时,由于雇佣人工和机具保有量的原因,开展社会化服务就成为必然。
4.2.2接受农机作业服务当家庭农场在6.67hm2以内时,由于购买大型农机具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加上作业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以及农机具使用的季节性,对于用工量大的环节如植保、插秧以及投资较大的收割,可以接受专业较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从而减少雇工数量及避免农机具闲置时间,并降低成本。当家庭农场在13.33~66.67hm2时,可以配置一定的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和高效植保机,可以自身作业与社会化服务并举。
4.2.3依靠农机服务办农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步伐加快,在我省江都、高邮、睢宁等地区出现了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流转土地,自己不投入或较少投入农机具,主要依靠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提供有偿服务,解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主要生产环节要素不足的问题,减少投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二是村集体组织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集中流转农民承包地,再发包到本地信誉好、服务优的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这些家庭农场考虑投资效益,再扩大土地规模的可能性不大,依靠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进行保障的较多。
5结语
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研究是全新课题,不仅涉及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而且还与配置农机具、提高农机利用率、进行专业化服务有关。农场的发展不能强迫命令、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也不能简单地限制发展规模。建议各地根据本地区农场主的经营管理水平、农机配套水平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其适宜的发展规模和道路。同时,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渐进过程,需要政策引导扶持,需要与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等相协调。随着家庭农场依靠农机承接土地能力的不断提升,研究其如何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降低使用成本的有效方式,科学解决不同类型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最优方式,充分发挥农机具在家庭农场经营中装备支撑作用。
作者:张耀春 顾燕 单梅 谭建林 曹志刚 单位: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苏州市农业委员会 常熟市农业委员会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