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 农业推广耗散结构理念完善

农业推广耗散结构理念完善 

日期:2019-09-03 16:56:53人气:1553

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的一种具有强烈方法论功能的理论,它解释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

(1)系统的非平衡态。即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2)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只有处在开放状态下,从外部补充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才能使系统由无序转为有序。

(3)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机制。即事物要素之间以立体网络形式相互作用。

(4)涨落现象。系统内微涨落可通过系统中的反馈机制放大,以致影响系统原有的总体稳定性,使系统失稳,越过原有的稳定阈值,进入新的系统状态。

从该理论看,农业推广系统“远离平衡态”是其有序发展的内在根源,农业推广系统的“开放性”是其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农业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外在动力,“涨落”则是农业推广系统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于当前我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具有借鉴意义。

2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分析

2.1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平衡状态

2.1.1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培训机会少,知识面窄

我国农业推广队伍中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高,非平衡态表征不明显。据统计,全国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国家编制内人员中,具备农业专业学历的农技人员仅占38.3%。基层农技人员中,每年只有9.7%的人能够得到培训机会,培训时间只有一周左右;每年只有2%的人可以得到3个月以上的培训机会。在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1.1%,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员还不到60%;乡镇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0.3%,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员也只有近60%,而其他(包括高中、初中及其相当学历)人员却占30%~40%,有34%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着经营创收和行政管理工作[2]。我国农业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具备高学历、高素质、技术精的推广人员比例很低,推广系统缺少必要的非平衡因素的带动,从而导致系统非平衡态表征不明显。

2.1.2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接受科技创新能力较差

农民群体性的文化素质偏低,表征了系统的近平衡态。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直到今天仍然是农业技术及其推广均衡发展的障碍。据统计,目前我国近9亿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6%,科学素质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6左右,每年还有1.3亿人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3]。农民群体普遍素质偏低的近平衡状态,直接阻碍了农民行为的改变,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难以提高。

2.2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开放性

2.2.1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协同性

由于系统要求向自己内部开放,这就使系统内部可能发生多层次、多水平的协同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对农业推广部门而言,推广人员通常不了解科研的进展情况,而对实际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不能通过正规途径列入科研计划之中。就农业科研部门而言,仍然采取立项、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等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农业推广部门基本没有联系,以至科研项目缺乏应用导向性。对农业教育系统而言,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教师切身利益几乎没有关联,因此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由于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每个子系统输出的副产品都可能被其他子系统吸收利用。而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机构的条块分割,各子系统之间难以很好地协作,从而造成了系统内部开放性的不足。

2.2.2推广的方法和理念还有待完善

一个系统如果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全然没有任何交换,那么这个系统就只会自发地走向混乱无序,迟早会走向“死亡”。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方式、方法过于陈旧,缺少负熵流――先进方法和理念的引入。目前,河北省推广农业技术的内容和方式仍是由政府、科研和推广机构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所推广的技术和农民的需求不全部符合[4],主要采用“技术+行政”的方法,许多推广工作主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分任务,下指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易造成盲目性。农业推广项目也多由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逐级下达,且多数是单项技术推广。农业推广服务主要集中在产中环节,产前信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贮运、加工转化等服务太少,技术推广主要集中在粮、棉、油,而不是“粮―经―饲”全覆盖[5]。由于缺少外界环境输入的负熵流,加之系统内部正熵的积聚,降低了农业推广系统向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代谢程度。

2.3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内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

2.3.1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定位不清

系统中各要素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相互依赖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条块分割、人事分离,造成技术指导严重脱节,技术推广不能很好地向基层和农村延伸,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全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4个系统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堪忧,导致农技系统工作不顺、信息不畅,以及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农业推广人员50%~80%的时间和精力在乡镇中心工作上[6]。由于这种推广机构各部门和人员间缺乏有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系统处于一种低效而机械的运转状态。此外,目前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到同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时,不能明确地区分职能。由于系统中每一个要素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各个要素能够在相互之间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中常常是同一单位承担着几种职能,造成政、企、事不分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推广机构中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真正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工作反被搁置[7]。

2.3.2保障机制欠完善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及负反馈的饱和效应的非线性关系。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活动的配套保障工作与推广人员之间过多的正反馈效应已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在经费保障方面,一些地方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待遇、乡镇农技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都无法落实,事业经费更是无着落,造成农业推广部门“缺钱养人,无钱干事”,严重影响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法》缺少配套的司法解释和说明,推广法中很少涉及针对个别特殊问题制定的特殊性法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针对特殊问题有一定的难度[8]。此外,目前我国乡镇农业推广机构中,95%没有试验示范基地,70%以上没有独立办公场所,50%以上没有专用电话,近70%没有计算机,85%以上没有交通工具,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农业推广服务的需求[9]。这种要素间的非线性关系形成的过度的正反馈作用,造成了农业推广系统的发展与目标方向的偏离。

2.4对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内部要素涨落现象的分析

从系统的演化过程来看,涨落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之中的差异,也是系统的一种不平衡性。然而,反向的涨落可以干扰或破坏系统结构的整体稳定演化,导致系统结构整体失稳并趋向相对无序化。我国农民采用新的农业科技的风险和成本太高,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现阶段,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主要包括农民学习接纳新技术的成本、应用新技术的直接投资支出、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和交易的成本等,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相对增加。同时,农业生产又是一个典型的风险行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农民不仅经常面对各种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而且常常遭受各种社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这些成本和风险就构成了农业推广系统内、外部的反向涨落因素,进而对农业推广系统的整体演化造成了一定的干扰甚至破坏。

3政府农业推广体系运行的优化建议

政府农业推广系统的优化就是要求保持系统充分开放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法促进系统内部推广主体、受体,制度、法规等各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利用涨落效应,促进系统整体性的发挥,从而建立起一个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农业推广体系。

3.1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非平衡态优化机制

3.1.1强化推广人员的培训,促进推广主体向非平衡态演进

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组织发动各级农业部门,推广、科研、教学等单位,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乡镇或区域性骨干农技人员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从而促进推广主体向非平衡态演进,在非平衡态差异的作用下,先进带动落后,促进系统的整体优化。

3.1.2注重农民培训,促进农民群体远离平衡态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后备劳动大军的培养上。推广教育的作用在于把现有的人力资源转变成智力资源,且重点应在于对乡村级干部的教育,对农村科技人员的教育,对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教育以及对农村妇女的教育等[10]。通过有针对性的农民培训,在农民中培养农村发展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形成农民群体的差异状态、不平衡发展,由优先发展的农民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发展,促进系统的优化、演化。

3.2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开放性优化机制

3.2.1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促进系统内部的开放

“一主”与“多元”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申报、招标等方式,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其技术和智力优势;通过优惠政策支持等方式,加强与农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覆盖范围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及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与涉农企业、农资经销商的合作,充分发挥技术转为商品的优势。“多元”之间的合作:专家、教授等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当地农民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结合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科技服务的投入回报机制[11]。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农业推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改进系统原有的僵化与混乱,促进系统的有序发展。

3.2.2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促进系统向高层次开放

现代农业的竞争首先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其次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再次是成本价格的竞争。农业推广的实质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所以,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积极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同时探索技术承包、股份制合作和连锁配送等新型科技推广方式。农业推广系统只有充分与外界环境接触,引入负熵流,获得足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向更高级、更有序的状态发展。

3.3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非线性作用优化机制

3.3.1创新管理体制,有效利用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应根据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加强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同时试行人员聘用和准入管理。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推广队伍,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方可参与岗位竞聘。通过改进管理体制,可以促使农业推广系统内各部门间的竞争与协同,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励推广人员,当这种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并达到系统微涨落转变为巨涨落的必要条件时,农业推广系统就可能发生质变,从原来的状态跃迁到新的、更为高级的有序状态。

3.3.2健全保障机制,尽量发挥负反馈机制保持系统合目的性的作用

建议各级农业部门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农业推广人员培训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基金。逐步探索建立县域担保基金,创新担保基金、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放大对农业推广项目贷款的信用额度,解决农业推广人员贷款担保难问题。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新要求,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为目标,尽快制定和修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化建设进程。完善的资金和制度保障机制,有利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匹配与协调,是农业推广系统自组织完善过程的内在保证因素,也有利于农业推广系统内各要素合目的性的负反馈,可缓冲正反馈的失稳作用。

3.4政府农业推广体系中涨落效应的优化机制

针对我国农业推广系统中所存在的反向涨落因素,即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过高,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普及的现状,必须强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应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病虫害防治和植物疫情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推广和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和要求,落实到每个推广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只有充分发挥了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才能帮助农民有效规避反向涨落等随机风险因素的干扰和破坏,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