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病害及防治方法探讨
1桃褐腐病
1.1症状
果实被害初期显浅褐色斑点,逐渐扩及全果,果肉烂呈褐色。病斑上出现灰白色茸状霉层,呈同心环纹状。病果大部分干缩成褐色或变为僵果,经久不落。花器发病,柱头先产生褐色斑点,渐扩及花萼、花瓣和花柄,使花器变褐而枯萎,湿度大时长出灰色霉层,干燥时花器枯干留在枝上形成僵便花器,长时间不脱落,病叶受害先从边缘开始发生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及全叶变褐干枯而不脱落,病叶多萎缩下垂。在湿度大时产生灰褐色霉层。枝条受害,多由花器、叶柄、果柄蔓延引起。病部发生溃疡,长圆形,边缘紫褐色,病斑有凹陷。
1.2发病规律
病原为核果核腐菌、链核盘菌,属真菌。病菌以菌核在枝条或僵果上越冬,花后多雨或高湿可形成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人。气温在20~24℃、多雨、多雾高湿地区易发病,果实近成熟期最易发病。
1.3防治方法
1.3.1消灭越冬菌源在冬季结合果树修剪,及时清理果园内的病枝、僵果以及落果,将这些可能携带病菌的器官集中烧毁或者带到果园外掩埋10cm以下。
1.3.2加强栽培管理桃树褐腐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有关,合理修剪,降低果园湿度,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机械损伤,增加果实套袋,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均可降低发病的几率。
1.3.3药剂防治春季开花前喷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落花后至采收前20d间隔15d喷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0.15%梧宁霉素水剂600~9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
2桃疮痂病
2.1症状
果实被害多在顶部发病,向阳部位尤多,受害仅限果皮部分。被害处初生暗绿色圆斑,有时多达几十个,逐渐扩大到2~3mm,呈紫黑色或红褐色,稍凹陷,但不深入果肉,其上着生黑霉。多斑可连成片。病部呈龟裂或畸形。枝条被害处产生浅褐色圆斑,边缘紫褐色,后变黑褐色,稍隆起,常流胶。叶片被害,初生不规则形灰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成穿孔。
2.2发病规律
病原为嗜果枝孢菌,属真菌。以菌丝在枝梢病部或芽鳞中越冬。春季遇雨和高湿天气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新梢上的病斑产生分生孢子量最多。多雨、高湿有利发病。6月开始发病,7-8月为盛期,病菌在果实上潜育期约50d,在新梢上潜育约30d,所以一般果实近成熟期才发病。
2.3防治方法
2.3.1选栽抗病品种在发病严重地区选栽抗病、早熟品种。
2.3.2加强栽培管理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残桩,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剪除病枯枝,摘除病果,防止再侵染。雨后注意排水,夏季合理修剪,改善桃园通风透光。坐果后及时套袋,以防病菌侵染。
2.3.3药剂防治开花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15d,喷洒70%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50%多菌灵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800~1000倍液、50%嘧菌酯1000~2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剂型8000~10000倍液均匀喷施以上药剂和硫酸锌石灰液交替使用,效果较好。间隔10~15d喷洒1次,共喷3~4次。
作者:张大鹏 杨美平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林业工作总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