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番茄病毒病
1.1症状
花叶型病毒病:叶片发生淡绿色和浓绿色相间的花叶,叶面皱缩,苗期发病植株较矮,成株发病多为心叶表现花叶症状。蕨叶型病毒病:叶片变细呈柳叶状,色淡而薄,向内卷成桶状;病株矮化,长出许多细小分枝和小叶,不结果或果实小。条斑型病毒病:叶、叶柄及茎上产生大量红褐色至黑色坏死条斑,严重时枯死;病果畸形,产生稍凹陷的褐色不规则病斑。
1.2传播途径
花叶型病毒病是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引起;蕨叶型病毒病是黄瓜花叶病毒侵染引起;条斑型病毒病是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混合侵染引起。均通过昆虫及田间操作接触传染。
1.3发病条件
高温、干旱年份发病重;温室及大棚番茄易发病;窝风地,低洼地,重茬地发病重。条斑型病毒病发生与降雨有关,一般连阴雨、突然放晴发病重。
1.4防治办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海3号、德友一号、波友一号等。早期杀灭蚜虫,减少传毒媒介。播前将种子浸泡3~4h,再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浸泡40~50min,捞出洗净催芽。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易增加抗病力。接触过病株的手应用肥皂洗净,才可接触其他植株。在幼苗2~4叶时,接种弱病毒N14疫苗防治条斑病毒病。
2番茄早疫病(轮纹病、夏疫病)
2.1症状
叶茎、果实都可受害。病势自下而上蔓延。叶上初生深褐色至黑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3cm的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具同心突起轮纹,其上长黑色茸状霉,周缘常有黄色或黄绿色晕圈。茎上病斑稍凹陷、黑褐色、近圆形,也有同心轮纹。幼苗常在近地面茎部发病使植株枯死。果实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纹的地方,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黑褐色,凹陷有同心轮纹。病果常提早着色脱落。
2.2传播途径
本病由真菌所致。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随病病残体在土中越冬,附在种子外的分生孢子也可以越冬,靠风雨传播。
2.3发病条件
病菌适宜温度1~45℃,以26~28℃最为合适。温度适宜且潮湿时,潜育期仅2~3天,短期内就可造成病害流行。西宁郊区番茄苗在4~5片叶时就开始发病,结果期病害严重。连阴雨、湿度大、排水不良、生长衰弱等是导致病害发生的因素。浇水多,通风不良的温室、塑料大棚易发病。
2.4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海大红。种子消毒培育壮苗,土壤消毒减少病源。加强田间管理改变发病条件,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降低田间湿度;及时除去病老叶以利通风;多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1∶200倍的波尔多液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3~5次。
3番茄晚疫病
3.1症状
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呈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渐变暗褐色,潮湿时病斑边缘发生白霉。果实发病,在青果的近果柄处逐渐长出灰绿色至深褐色的云状硬斑块,潮湿时长出白霉。茎上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边缘有白霉,严重时折断。发病地块有腥臭味。
3.2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随病残体在土壤里和温室保护地番茄上越冬,靠风雨飞溅传播。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可互传。
3.3发病条件
保护地内潮湿,低温易发病;连阴天光照不足,室内潮气出不去时病害重;雨水多,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气温15~25℃时,病害易流行。
3.4防治方法
①实行3年以上轮作,保护地栽培,控制好温湿度。定植不宜过晚过密,按时整枝打杈,提早培土。②药剂防治:一经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25%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55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倍液或1∶1∶200倍的波尔多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共喷3~5次。喷药时注重喷中下部叶片和果实。苗期发病时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4番茄叶霉病(黑毛)
4.1症状
主要为害病害地的番茄,叶片背面发生淡绿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灰紫色或灰白色茸状霉,病叶枯黄。果上病斑环绕在蒂部,圆形、黑色,后逐渐硬化。
4.2传播途径
病菌在病残株上及种皮内越冬,通过空气传播。
4.3发病条件
病菌最适温度为20~26℃,温湿度较高易发病。
4.4防治方法
①采用无病种,用52℃温汤浸种30min后催芽。②保护地灭菌,播前每667m2用硫磺粉0.5kg,锯末0.5kg混合熏蒸。③保护地栽培要注意通风,降温降湿,发病后控制浇水。④药剂防治: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1∶200倍的波尔多液喷雾,间隔7~10天1次,共喷4~5次。
5番茄脐腐病
5.1症状
青果易感此病,主要发生在脐部,属生理病害。病斑初呈水浸状暗绿色,后为暗褐色或黑色,果肉干腐,病果常提早着色脱落。
5.2发病条件
浇水不及时,土壤水分忽高忽低,碱性过重的土壤或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及施肥过多时引起烧根。
5.3防治方法
①选砂壤土种植,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过干、过湿或黏性过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育壮苗,增强抗性。②用0.3%的磷酸二氢钾或1%过磷酸钙浸出液根外喷肥,于第1穗花开放时喷第1次,以后每隔15~20天喷1次。
作者:张付莲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