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害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番茄的种植打破了季节性的限制,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害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的,直接影响番茄的产量及品质,影响菜农的经济收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阿勒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了有效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介绍了阿勒泰地区番茄的病害防治工作上取得的先进经验。
关键词:番茄;病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1灰霉病
灰霉病以番茄的花、果、叶茎等为主要侵染部位,通常果实以青果受害较为严重,残留柱头、花瓣受到侵染后逐渐扩展至果实、果柄,最终导致果皮呈灰白色且长出灰绿色霉层;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黄褐色,初呈水渍状,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易发生。防治方法是农业防治。轮作倒茬,深翻改土;加强栽培管理,发病后控制浇水和施肥;采用通风、滴灌、膜下灌溉等措施,调整棚内湿度;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g/667m2或10%腐霉利烟剂熏12h,隔7~10d现重复1次。第1穗果开花时,在10~20mg/kg的2,4-D中,加入0.1%的50%腐霉利可湿粉剂进行蘸花,使花器着药。
2早疫病
早疫病以番茄叶、茎、花、果等为主要侵染部位,发病后幼苗茎基部位可见稍凹陷且有轮纹的暗褐色病斑。如发病时期为成株期,则初期可见水浸状暗绿色病斑,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病斑逐渐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轮纹斑,即边缘有浅色晕环,中间有同心轮文。病叶通常由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发病严重者会导致中片脱落。染病植株茎部病斑多生于分枝处及叶柄基部,形状不规则,或呈椭圆形、暗褐色,发病严重会导致断枝。如青果染病会导致果实病斑处凹陷,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果实开裂,密生黑色霉层。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温度达20~30℃,相对湿度达90%以上易发病。病菌借助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开花期是侵染高峰期。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严格控制棚室温湿度。防止棚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打开通风口换气。定植时施足有机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化学防治。喷雾50%速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洒,隔7~10d喷1次,视病情情况可连续喷洒2~3次。
3晚疫病
危害症状。晚疫病多为害成株期叶片及青果,整个植株生长过程均可发病。幼苗时期好发于叶片,并逐渐发展至主茎,发病部位可见暗绿色水浸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染病叶柄、茎等会逐渐变细,并呈黑褐色,最终腐烂、折倒,导致全株萎蔫直至枯死。成株期发病多由下部叶片开始,染病后叶片上会出现边缘不甚明显的水浸状病斑,呈暗绿色,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不仅病斑会逐渐扩大,而且颜色也会逐渐发展至褐色。茎部发病时病斑会凹陷下去,为黑色,病情越来越严重,逐渐发展至黑褐色,病斑处最终腐烂,导致主茎病部枝叶萎蔫。青果染病,病斑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黑褐色,稍凹陷,病部较硬,边缘呈明显的不规则云纹状。湿度大时生长白霉,迅速腐烂。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主要发生在低温潮湿条件下,温度在18~22℃、湿度在95%~100%时利于发生和流行。底肥不足、氮肥含量过高、光照不足、浇水过多等均亦诱发。防治措施是农业防治。轮作倒茬,深翻改土;加强栽培管理,发病后控制浇水,采用配方施肥,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化学防治。喷施40%三乙磷酸铝可湿粉剂800倍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荣木”液体有机肥料在西红柿上应用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10(09).
[2]郑旭东,许伟东,方振兴,等.露地番茄病毒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06).
[3]白晓雷,霍宏竹,霍文友,等.赤峰地区日光温室番茄一年两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01).
[4]董金荣,王玉楼,吉同銮,等.保护地番茄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6).
[5]胡小敏,王云虎,林星华,等.蚜虫对不同色卡敏感性及对不同波长黄色粘虫板趋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1(09).
作者:加孜肯•哈布德热合曼 单位:布尔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