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养殖技术论文 > 甲鱼仿野生养殖技术研究

甲鱼仿野生养殖技术研究 

日期:2019-10-04 20:49:41人气:857

甲鱼仿野生养殖技术名特水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者对甲鱼的需求标准也提高了。人工养殖的甲鱼渐受消费者冷落,而野生甲鱼价格一路上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满足消费者的这一新的需求呢?在浙江许多地区,有些甲鱼养殖户大胆创新,利用当地便利的水资源,采用甲鱼仿野生养殖方法,既能提高养殖的产量,又能保持甲鱼的“野生”品质,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笔者走访了多个甲鱼仿野生养殖场,现将主要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甲鱼仿野生养殖的池塘必须建造在没有污染的地方,水质必须清新流动性好,最好是远离人的居住点,但又要具备交通便利的条件。建造的池塘东西向、长方形,池底要铺设一层20cm左右厚的淤泥,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可大可小,但一般在5亩左右为好。此外一定要配备必要的电力设施,以方便给池塘增氧和抽水。

二、防逃设施

在池塘四周建防逃墙,通常选择砖砌墙。墙应高出塘埂50cm,墙顶部应向池内出檐15cm,内壁用水泥粉光,墙上增设50cm的内倾式塑料网,进、排水口用50目双层不锈钢网封牢,以防甲鱼外逃和敌害入侵。

三、生态环境

1.设置晒台。在池塘北侧中部的防逃墙内设置一个露出水面的小沙滩,沙厚为10~20cm,供甲鱼上岸休息、晒背。

2.栽种水草。为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可在池塘中栽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等复合型水草。沉水植物有伊乐藻、苦草、眼子菜等;挺水植物有莲藕、茭白等;漂浮植物有芜萍、凤眼莲等。水草栽植面积应占大塘面积的30%左右。在甲鱼池中栽植水草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池水溶氧;二是水草能吸收淤泥中氨氮和无机盐类等,防止水质富营养化,起到净化水质,改良底质作用;三是为甲鱼清洁身体,提供栖息场所,同时水草密集的地方,可以吸引螺蛳、小鱼、小虾等众多生物饵料供甲鱼捕食;四是高温季节水草可以遮挡和吸收部分光照,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为甲鱼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3.投施肥料。应定期向池内投施有机肥,施肥量应根据池水肥瘦确定。适当保持池水肥度,可促进螺、鱼、虾的繁殖生长,为甲鱼提供优质适口的天然饵料。施肥还可以促进水草生长,抑制青苔的发生。

4.投放螺虾。为保证池内饵料充足,应向池内投放螺蛳和青虾。螺蛳改以往的2次投放(4月份、8月份各投放1次)为3次投放。第1次投放时间选择在3~4月份,投放量为300~400kg/亩,此时水温适宜,螺蛳在池内自然繁殖,小螺蛳外壳很脆,营养丰富,极易被甲鱼捕食;第2次选择在6月份,投放量为200kg/亩;第3次选择在8月份,投放量为100~200kg/亩。螺蛳投放前需用8~10mg/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分钟左右。择机投放活螺蛳,还能起到净化底质的作用。可于5月份投放抱卵青虾,投放量为5~8kg/亩,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为甲鱼提供适口鲜活饵料。

四、苗种放养

1.清池消毒。放养前15~20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7~10天后注入新水50cm,同时捞出被杀死的杂鱼及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准备放苗。

2.苗种放养。甲鱼苗种来源最好是人工培育亲鳖,自繁自养的,做到同批苗种专塘培育,以提高苗种的育成率,降低苗种成本。苗种放养的时间宜早,放养的规格宜大,放养的密度应合理。一般放养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放养规格为250g/只左右,放养密度为300~400只/亩。另外,在养殖池塘内搭配放养部分鲢、鳙鱼种,不仅可增加养殖综合效益,而且还有利于甲鱼的野生化养殖。一般放养鲢、鳙的规格为150~300g/尾,放养密度为80~100尾/亩。

五、投喂管理

1.食台设置。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用竹帘或木板制作搭建长方形(3m×1.5m、2~3个/亩)的食台,供甲鱼上台“就餐”。食台向水下倾斜35°,倾斜的一侧延伸至水下20~30cm。

2.饵料种类。甲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主要投喂小杂鱼、鲜活螺蛳及人工配合饲料。

3.饵料投喂。甲鱼除捕食池内自然繁殖的螺、虾外,还需人工投喂,一般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3~4月份主要投喂猪肝,小杂鱼;5月份主要投喂活螺蛳,小杂鱼;6~10月份主要投喂小杂鱼、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一定要加水充分搅拌,确保饲料具有一定的粘合度,将搅拌后的饲料拍成饼状,将饲料饼投放在食台上,让甲鱼“上台就餐”,确保甲鱼吃饱不浪费,减少饲料损失,避免水体受到污染。投喂的饲料一般以甲鱼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具体的投喂量应视天气、水温、水质及甲鱼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灵活掌控。鲢、鳙鱼以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资源为饵,可起到水体“清洁工”的作用,饵料投喂不再考虑。

六、水质管理

1.注换新鲜水。每隔10~15天注入新鲜水1次,每次注水20~30cm,保持透明度30~40cm。若发现水色过浓,可采取换水措施,先排出老水,后加入新水,每次换水量为30%左右。

2.使用生石灰。每15~20天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kgM亩左右,方法是过筛后加水溶化全池泼洒(过筛的目的是避免甲鱼误食石灰渣),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

3.使用生物制剂。每月使用1次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等,用量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或请渔技人员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制剂在分解有毒有害物质过程中需消耗池水中的溶氧,故应选择在晴天上午使用,泼洒后不要马上使用消毒杀菌剂,以免杀灭有益菌类,影响调水效果。

4.使用增氧设施。在增氧设备上安装溶氧控制器,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

七、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走健康养殖之路。

1.坚持苗种消毒。甲鱼苗种入池前需用10~20mg/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消毒10分钟左右,搭配鱼种入池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1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

2.食台及用具消毒。每天上午用毛刷清洗食台后曝晒消毒,每周用5mg/L的漂白粉或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食台及用具消毒1次。

3.水体消毒。定期用10kgM亩左右的生石灰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4.定期投喂药饵。每月投喂1次用中草药、维生素、大蒜素等药物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3~5天,可增强甲鱼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疾病治疗。甲鱼一旦发病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治病所用药物必须符合国家渔用药物使用标准的规定。

八、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如发现损坏,应及时采取措施;观察水质,若有异常变化,应及时采取换水、调水和改底措施;观察甲鱼的活动、吃食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搞好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池内残渣残饵,以防水质受到污染;根据水位变化,相应调节食台高度;汛期提前做好防洪、防逃工作;在养殖过程中,认真填写好塘口记录,作为下个养殖周期的参考,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

作者:王春毕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