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腹鱼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
毕节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平均海拔1511m,常年平均降雨量954mm,年平均气温12.8℃。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的江河水系及涌泉、暗流、泉眼、伏流,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达32.49亿m3。裂腹鱼生活在山区溪流、暗河、河沟等水体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亲睐,为地方高档食用鱼类。2002年以来,毕节市水产站收集野生昆明裂腹鱼进行驯化养殖,2007年人工繁殖取得成功,2008年培育出第一批昆明裂腹鱼子一代鱼苗,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应用,养殖面积达2万m2,生产商品鱼20万kg,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裂腹鱼无公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1养殖场址选择
1.1养殖场地
养殖裂腹鱼的场地要求在水源充足,天旱时不断水,通讯、交通方便的地方修建。养殖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
1.2养殖水源
可选择用地下水、溪流水、河水及水库水,水体pH值6.5~8,水温10~20℃,溶氧量不低于5mg/L,水质清新无污染,养殖用水必须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水质》标准。
2流水池建设
流水池可为圆形、近似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鱼池排列便于饲养管理和捕捞。苗种池面积40~50m2,成鱼池100~200m2为宜。长方形池子长宽比为1∶5~1∶6,池深1.2m,水深1m左右,池底有一定的坡度,进排水合理,水流速度0.1~0.3m/s。圆形或近似圆形水池面积15~50m2,一般不宜大于50m2,水深为1.0~1.2m。池底要有一定坡度,进水管口与圆形中心线形成一定角度,使池水定向转动,将鱼的残饵和粪便等污物通过水流转形成向心力,不断集至中央,排出鱼池。流水池要求无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采用倒虹式排水,有利于池底的污物能及时排出,进水采用并联供水方式,保证供水质量,减少鱼体发病时交叉感染的机会。通过提供优质的水源、养殖环境,减少裂腹鱼生病的几率,少用或不用化学药物,使养殖的裂腹鱼达到无公害的标准。
3饲料
投喂裂腹鱼的饲料可选用鲟鱼或鲑鳟鱼的饲料,一般蛋白质水平要求仔鱼45%~50%、幼鱼40%~45%、商品鱼36%~40%。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饲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完全满足裂腹鱼生长、生理需求。饲料要求新鲜、表面干净光洁,散料少,沉水好,水中稳定性好,粒径适口。投喂的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NY5027-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标准。
4鱼种培育
4.1培育池消毒
培育池清洗完后阳光暴晒3~5天,用硫酸铜溶液20~30mg/L洗刷池壁、进水管、排水管。鱼池浸泡消毒1~2天,放养水深50~80cm,并保持一定的流速。
4.2鱼苗放养
4.2.1鱼苗的选择:放养的鱼苗要求无病、无伤、无畸形,体质健壮,逆水性好,规格3~5cm。
4.2.2放养密度:在池水30min交换1次的鱼苗培育池,放养鱼苗0.2万~0.3万尾/m2,具体可根据放养时间的长短和出池规格的大小确定。
4.2.3放养:根据鱼池的大小和事先确定每口鱼池的放养密度,过数后依次放养,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15~20mg/L浸洗鱼体5~10min。放养时把装鱼苗的容器放入水中后倾斜,让鱼苗自行游入池中。
4.3饲料投喂
根据环境因素及生长情况进行科学投喂,一般鱼苗阶段每天投喂4~5次,鱼种阶段每天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
4.4饲养管理
4.4.1饲养管理要做到“四勤”:即勤巡塘、勤去污、勤捞病鱼和死鱼、勤做记录。
4.4.2鱼池的清洗:由于鱼苗摄食量小,抢食能力弱,投喂的饲料浪费较大,池底易脏,因此每7天清洗鱼池1次。
4.4.3进排水管理:随时检查排水管的畅通情况,适时用塑料刷清洗排水管滤网。如水位上升到溢水口以上,不但要清洗排水管滤网,还要清洗溢水口滤网。
5成鱼养殖
5.1鱼种的放养
放养密度依据水流量、鱼池规模以及技术管理水平来确定。一般水流速为0.1~0.3m/s,放养100g左右的鱼种6~11尾/m2。鱼种入池前用3%~5%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20mg/L浸洗5~10min。
5.2饲料投喂
饲料的投喂坚持“一看、四定、一检查”原则,即看鱼群摄食情况,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后30min内检查饵料场是否有饲料剩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根据水温和鱼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每天投喂3~4次,待鱼种适应养殖环境和模式,每天投喂2~3次,成鱼每天投喂2次。
5.3饲养管理
5.3.1根据鱼的生长和水温变化情况调整分配各鱼池的供水量,保证每池都有良好的供水。经常检查进排水口有无堵塞,及时清除堵塞物保证水流畅通均衡,及时排污、清洁养殖池。
5.3.2饲料投喂时采取慢-快-慢的投喂方法,即开始投喂时要慢,待鱼集中抢食时投喂速度放快,大多数鱼吃饱离开投喂要慢。随时观察鱼体吃食情况,到八成饱时停止投喂。
5.3.3养殖一段时间后,养殖池内的鱼生长会产生差异,养殖密度加大,应适时调整养殖池内鱼的密度,把规格基本一致的放入同一池内分级饲养。
5.3.4注意观察鱼的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如发现吃食量明显减少,应及时查明原因,疾病引起的应对症治疗。
5.3.5做好养殖记录和养殖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健全养殖档案。
6鱼病防治
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平时加强预防和营养,放养苗种前对鱼池及工具进行消毒,苗种下池时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在生产中使用鱼药时,必须严格执行NY5017-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标准。
6.1锚头蚤病
症状:可见锚头蚤寄生于体表。防治方法:用高锰酸钾10~20mg/L浸泡15~30min。
6.2水霉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收集的野生鱼驯养阶段和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防治方法:
(1)运输、放养鱼种和流水池清洗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擦伤。(2)对染病鱼池用食盐、小苏打合剂10~20mg/L浸泡15~30min。
(3)阿莫西林和氟哌酸3g/kg饲料,2次/天,拌饲料投喂,连续投喂5~7天。
6.3肠炎病
症状:在养殖的整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病鱼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黏液流出。肠管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内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防治方法:
(1)对病鱼池泼洒葵甲溴铵(或苯甲溴铵)5~7mL/m3,1次/天,连续3~4天。
(2)阿莫西林和氟哌酸3g/kg,拌料饲喂,2次/天,连续投喂5~7天。
(3)大蒜汁0.5kg/kg饲料(50g大蒜捣碎取汁)+食盐25g/kg饲料,连续投喂3~6天。
6.4烂鳃病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鳃上黏液增多,鳃丝红肿,鳃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防治方法:
(1)对病鱼池泼洒葵甲溴铵(或苯甲溴铵)5~7mL/m3,1次/天,连续3~4天。
(2)阿莫西林和氟哌酸3g/kg饲料,拌饲料投喂,2次/天,连续7天。
(3)大蒜汁0.5kg/kg饲料(50g大蒜捣碎取汁)+食盐25g/kg饲料,连续投喂3~6天。
6.5爱德华氏菌病
症状:病鱼头部后与背鳍之间出现溃烂,严重者现出骨头,造成鱼类大量死亡。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
10%聚维酮碘溶液1.5mL/m3,1次/7天。
(2)每100kg鱼用氟苯尼考粉10g,连续投喂7天。
6.6溃疡病
症状:病鱼摄食基本正常,靠近背鳍一侧小部分皮肤肌肉溃烂。防治方法:
(1)运输、放养时避免鱼体受伤。
(2)合理配比饲料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3)甲砜霉素或氟苯尼考拌饲料投喂。
作者:李正友 王艳艳 詹会祥 晏宏 单位:贵州省水产研究所 贵州省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贵州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