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水保论文 > 农业产业化问题及对策探讨

农业产业化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16 19:49:00人气:419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针对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不足、产业发展层次低、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实力弱、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推动吉林省农业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引言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义非常重大。目前,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已经基本展开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和难题。

1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

1.1农业产业化物质基础丰富

吉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基础牢固,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2018年,吉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84.34亿元,粮食总产量3632.74万t,已连续6a超过3500万t;畜牧业发展稳定,猪年末存栏870.40万头,牛年末存栏325.29万头,羊年末存栏396.59万头,家禽年末存栏16233.38万只;特种作物物产丰富,如,人参年产量36103t,食用菌68807t。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取得长足发展。

1.2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稳定

2018年末,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5666个,同比增加414个;有各类龙头企业2595个,较2017年略有减少;合作组织及专业批发市场2772个,同比增加39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比较平稳,总量达到了530个。从事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占总量的43%,销售收入占总量的48%;从事肉蛋奶等畜禽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占总量的18%,销售收入占总量的20%;从事果蔬、中药材、人参等园艺特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占总量的37%,销售收入占总量的28%。

1.3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多样

2019年末,吉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突破5700个,各类龙头企业数量达到2600个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模式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模式应运而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联一产、下接三产,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带动广大种养农户增收,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2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2.1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原料收购时间集中、储备时间长、对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大等特点,使得资金不足的问题凸显,改革成本、民生保障和脱贫攻坚等支出增加,财政支付能力不足,财政收支形势严峻,几乎没有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加之受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多数投资商持观望态度,缺少资金保障,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2.2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吉林省农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少,能源消耗大,没能立足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找准定位、深入挖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超过1∶3,我国过去仅为1∶0.8,吉林省2018年已经提升至1∶2.35[1],但是产业链条短,仍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生产和加工为主,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在价格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品牌影响力低,农产品面临优质不优价的困境。

2.3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吉林省省级龙头企业521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尚未过半,10亿元以上的不足20户,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尤其乡镇企业,几乎是传统的小作坊模式,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原料供应不稳定,销售渠道少,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组织涣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能力。

3推进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财政扶持,拓宽融资渠道

搭建融资平台,利用吉林省内现有的各类贷款担保平台,重点解决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银信部门贷款的难题。探索建立省级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撬动银信部门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广辟融资渠道,利用国家金融和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发展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国内外上市;搭建合作平台,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战略合作投资者,实行业内或按产业链条开展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农业发展基金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解决项目建设筹资难题[2]。

3.2增强企业加工能力,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力求在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上取得新突破,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搞好产业优化布局,在玉米深加工、水稻、禽类、生猪、肉牛、乳品、食用菌、人参、中药材、杂粮杂豆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选择发展基础好、创新能力强、行业地位较突出、具有领军潜质的龙头企业,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服务指导等方面重点倾斜,打造领军型企业,引领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强科技增内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动创新积极性。巧借外力增内力,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围绕吉林省农业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立体开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3]。

3.3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

坚持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根据龙头企业的客观需求,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基础,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承包者对所承包的土地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新建一批规模较大的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的产量和品质保障,进而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3.4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利益关系

要加强利益调节,合理确定农户、生产企业、经销商、地方财政等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构[4]。合作农户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增加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供应,使主要农产品生产量与加工转化相适应;企业要支持发展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产销衔接,提升契约精神,保护农户利益;政府应加强农业领域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现代要素的输入,逐步建立政府牵头,加工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和农户“四位一体”的新型合作机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5强化品牌建设,进军高端产品市场

在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化水平上下功夫。挖掘吉林省农产品的生态、人文、特色价值,学会讲故事。遵循“市场为主、政府推动、各方参与”原则,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名优企业品牌,提升推广其商品价值,打响特色产品知名度。建立专业的团队,继续巩固吉林玉米、绿色大米、延边黄牛、东北黑猪、山野菜、中药材和杂粮杂豆等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牌,提高皓月、敖东、修正、天景等企业知名度,抢占国际高端市场,实现农业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

参考文献

[1]云宪辉.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2]朱建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地理,2010(4):634-639.

[3]郭正涛,陶红.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122-127.

[4]邵振文.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作者:张晓娇 单位:吉林省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葡萄产业园中农业物联网的应用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