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及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新型农业项目越来越多。对新型农业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有助于合理使用资金。研究了新型农业项目中绩效审计的构成要素、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在绩效审计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以此加强新型农业项目的绩效审计。
关键词: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审计机理;实施策略
农业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等多个契机的推动下,我国以农业创新、农业增效为主题,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项目开始崭露头角。对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及实施策略进行研究,是审计职能发展、政府预算管理和项目自身管理的要求,有助于新型农业项目合理使用资金,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新型农业项目与绩效审计
新型农业项目概念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完善。新型农业项目代表着我国农业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增加产量和收益的主要推动力,是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传统农业项目相比,新型农业项目具有生产方式先进、项目规模适度、集约式和模式化经营、注重管理、能合理利用资源和市场化程度高等显著特点,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作为经济控制和监督管理的一种方法,具有规律性和本质性。绩效审计则是审计工作的延伸,多用于政府财政审计和项目内部审计,重视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以此加强资金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经济、管理、社会责任、政策效果、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目标。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工作具有模式非独立性、标准非确定性、方法多样性、涉及范围广泛性、结论具有建设性5个特点,绩效审计过程则由立项准备、实施、审计报告和反馈整改4个阶段组成[2]。
2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
绩效审计机理就是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机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和结果。研究绩效审计的构成要素、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掌握各因素在绩效审计中的作用,进而获得更大的绩效审计收益[3-4]。
2.1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构成要素
2.1.1标准要素在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中,绩效审计通常由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两方面构成。评价标准大多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和依据审计政策程序建立,专家意见和可借鉴同行标准补充完善,合理选用这些评价标准才能真实反映评价指标。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项目易受天气影响、项目多样性等问题导致农业项目绩效审计具有复杂性。新型农业项目以造福农民为目标,实行项目管理,效益具有长远性。这就要求绩效审计人员从时间和项目等多个角度出发,作出合理、全面的审计评价。
2.1.2行为要素新型农业项目所具有的战略性、示范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对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模式选择等绩效审计行为要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当验证绩效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科学、合理地选用绩效审计机理,避免以偏概全。绩效审计规范体现在技术、道德和法律3方面,需要做到有法可依、公平公正、保证审计质量。绩效审计信息包括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内部信息和协作部门提供的外部信息,反映新型农业项目的绩效随时间发生变化。绩效审计方法的选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直接决定项目绩效审计能否成功。绩效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主体对被审对象作出不恰当判断,并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包括评价、归因和建议3种风险。绩效审计风险控制作为有效对策,能够约束、降低绩效审计风险,提高绩效审计质量。
2.1.3结果要素新型农业项目以区域农业发展为目标,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多个目标,绩效审计局限于单个项目或单个评价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的行为要素是绩效审计的本质,包括绩效审计目标、绩效审计功能和绩效审计结果。绩效审计目标由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一般目标反映普遍性,具体目标反映特殊性,二者相互联系。绩效审计功能是对新型农业项目自身和相关部门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方面进行的专业审查、评价和鉴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绩效审计结果是审计主体给出的评价和建议,是绩效审计的结论公告,也是审计结果的一部分,有利于信息公开和交流。
2.2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作用机理
绩效审计是多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绩效审计作用机理就是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的构成要素包括标准要素、行为要素和结果要素。结果要素通过标准要素引导行为要素,反映绩效审计的本质内容,决定绩效审计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制于行为要素,审计标准和审计行为直接服务于审计目标,三者关系复杂。行为要素和结果要素是绩效审计的核心,标准要素则是连接两者的纽带,掌握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作用机理,有益于更好地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3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影响因素
将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的影响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点进行讨论。
3.1客观因素
影响我国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的客观因素是从农业项目和社会环境等可能造成固有风险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被审对象内部控制制度、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法规建设4个方面。
3.1.1被审对象内部控制制度被审对象内部制度可以直接影响绩效审计的结果,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可以在绩效审计工作中降低审计风险,有益于审计人员作出正确判断。
3.1.2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已经出台的规范文件大多针对财务审计,缺乏相关的绩效审计内容和绩效审计标准,天气和政策因素对农业项目造成的影响难以准确量化,审计法规中未明确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增加了绩效审计难度。
3.1.3社会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新型农业项目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项目。政府财政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是这些农业项目能够运转的关键。安定、稳健的社会经济环境是新型农业项目顺利实施的强有力保障。
3.1.4法律法规建设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工作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绩效审计,特别是在新型农业项目这样的小众领域,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相关绩效审计工作无法全部做到有法可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的风险。
3.2主观因素
影响我国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的主观因素大多从审计主体可能形成检查风险的角度出发,可以概括为对项目的审计背景选择、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主体内部控制制度和成本控制4个方面。
3.2.1对项目的审计背景选择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的主体为审计单位,绩效审计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所有与农业项目有关的主体,一般为企业组织和政府开发管理部门。被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绩效审计目标并非为单一目标,不同被审对象有不同的审计预期,提高了绩效审计的难度。审计单位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需要全面了解项目背景,尽可能在平衡各方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绩效审计结论。3.2.2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专业能力才能做好绩效审计工作。在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方面,审计人员不足大多是因为专业能力缺失,包括农业绩效知识和农业审计经验等。审计人员往往会有财务审计惯性思维、关系分析不足和以偏概全的问题,从而发表不恰当和不正确的评价。
3.2.3审计主体内部控制制度与被审对象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相同,审计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加强审计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是,其加强的是对审计工作中检查风险的控制。健全的审计主体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3.2.4成本控制我国新型农业项目众多,经营周期长、种类多、涉及范围各不相同,但是相关的绩效审计成本基本相同。审计单位往往受限于审计成本,无法展开全面调查,绩效审计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权威性对绩效审计报告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4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实施策略
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的初衷是监督新型农业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提出项目发展中的问题,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升效率,最终造福农民。结合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的3个构成要素、3要素作用机理和两个影响因素,提出建立健全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流程和质量控制、完善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保障措施3条策略,以此加强新型农业项目的绩效审计工作。
4.1建立健全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标准要素是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我国绩效审计多注重违法现象,在符合法律法规、总结农业项目审计经验和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需要联合审计单位、农业专家和审计专家,结合绩效审计和新型农业项目的特点,对经济、生态、社会和实施方面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5-6],形成一套有法可依、科学合理的新型农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2规范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流程和质量控制
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由准备、实施、报告和整改4个阶段构成,审计工作需要规范审计流程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农业项目受天气和政策等不可测因素影响较大,审计准备阶段要做好项目绩效审计计划,结合项目情况和审前考察,做好特殊情况预案,以减小后期审计风险。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与被审对象加强信息交流,减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通过各种合理的方法收集真实可靠的资料并进行复查和审核,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审计报告和整改阶段要关注行为要素和强化结果审计[7],真实、详细地汇总审计内容,运用合理手段进行评估,形成的审计报告必须客观公正,同时要注重信息反馈,为被审对象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4.3完善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保障措施
完善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保障措施主要为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审计人员原有的职业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农业项目的发展,审计单位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同时区分不同行业的侧重点,培育综合素质高、特殊领域技能强的专业人才。完善绩效审计结果的作用机制,加大审计信息公开力度,实现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审计结果整改,根据整改情况决定新型农业项目的发展方向,保持其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万成.财政金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绩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李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审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3]倪巍洲.绩效审计机理与对策[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
[4]黄惠英,宣懿楠,唐淑慧.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63-67.
[5]吴国香,郝兆国,赵丽萍.浅析农业科研项目绩效审计[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3-5.
[6]张欣鑫.农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6(12):20-21.
[7]周庆元.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与实施策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96-98.
作者:林宣佐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