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分析
1.农业有害生物及其抗药性
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参照这一概念,可把有害生物抗药性定义为:有害生物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可以简单理解为“抗药性是指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抵抗能力”。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2.我国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
近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一些农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在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烟粉虱等11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部分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药性显著上升。(1)害虫抗药性据报道,上海奉贤、崇明、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2~805倍;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200倍以上。在江苏、江西、湖北地区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都在1000倍以上。棉蚜所有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等药剂处于高水平抗性,有些地区抗性倍数达到了数万倍,例如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大于4545倍,对吡虫啉抗性倍数达188~316402倍。一般一年发生代数越多的害虫,接触农药的机会就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抗药性。(2)病原生物抗药性在已报道的病害抗药性事件中,至少有16种病害对11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其中,水稻有2种,小麦有2种,马铃薯有1种,蔬菜有1种,而以小麦、马铃薯、蔬菜病害的抗药性最为严重。以黄瓜霜霉病菌抗药性为例,其对甲霜灵、嘧菌酯的抗性较为严重且普遍,抗性产生快,抗性水平高。大棚连续使用氟吗啉单剂6次,就会产生抗性。(3)杂草抗药性草害方面有稻田稗草对丁草胺、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有抗性,千金子对氰氟草酯有抗性,野慈姑对丁草胺、恶草酮、苄嘧磺隆有抗性,鸭跖草对磺酰脲类有抗性。小麦田看麦娘、罔草对绿麦隆、精恶唑禾草灵有抗性,猪殃殃对苯磺隆有抗性,玉米田马唐对莠去津、烟嘧磺隆有抗性、果园牛筋草对草甘膦有抗性等。(4)鼠类抗药性鼠类抗药性产生相对缓慢,有学者提出,由于鼠类嗅觉灵敏,有拒食行为,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形成抗药性种群。
3.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危害
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增加农药使用量,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容易使农药残留超标,提高了环境压力,扩大了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危害,打破了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人畜中毒;减少农药的使用寿命等。更严重的是像前面所讲的,棉蚜所有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等多种农药处于高水平抗性,人们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
4.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抗药性形成主要是由于农药的选择结果,也就是说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群中有极少数原来就存在有抗性基因,通过农药对害虫的不断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为增加,形成一个新的抗药性群体。影响抗药性形成的因子有两大方面:一是生物因子:包括有害生物的遗传、生物和生态学因子。如害虫一年内代数、原来种群大小、生殖方式、食性、扩散性、种群增长能力、抗药性基因频率、基因的显性或隐性、基因的适合度、抗药性水平和抗药性机制等。此类因子不能人为控制,但可以观察和测定利用。二是操作因子,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因子,如用药种类、药剂的理化性质、剂型、用药量、用药次数、施药方式和施药的虫期以及范围等,简而言之是农药使用不科学。
作者:徐桂平 王炳太 王炳太 陈永杰 单位: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