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农类教育助推农业发展精准扶贫
摘要: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中职农类专业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可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助力。基于此,主要从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优势视角出发,阐述其在助推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针对其助推精准扶贫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农类专业;农业发展;精准扶贫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业发展脚步尤为重要,其不仅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而且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有积极作用,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中职农类专业教育能够有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保持较为先进的农业理念与农业技术,科学高效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1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的作用
1.1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给农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伴随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如农业种子、农资等价格有明显上涨趋势,从客观角度看,粮食增产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利润。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可以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与较高水平的技能,从而投身于农业事业中,有利于解决诸多农业矛盾问题,并实现农业增质增产的目标,可有力推动农业发展进程[1]。
1.2加快农业发展转型进程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农业发展转型极为必要。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从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的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必要加强对先进农业种植与管理理念、高水平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仅缺乏科学种植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较少,难以有效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而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提供了有利契机,加快了农业发展转型进程[2]。
1.3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使农民利用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有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其综合素养水平决定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在诸多省份推行试点工程,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管理者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最高学历为高中。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为农民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可有效提升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其构建高质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助推精准扶贫的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与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层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
2.1思想观念转变,聚焦精准扶贫
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日益推进的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深入,因而应充分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优势,积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以达到聚焦精准扶贫的目标。基于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政府部门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结合区域实际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以加快农村脱贫的步伐。1)应向新型职业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将新技术带给农民,以增强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意识。2)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应促进培训工作向培育工作转化。例如,针对农民的生产需要,对其加强单项技术培训活动,为其后续农业生产提供跟踪式指导服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4]。
2.2合理制定规划,面向精准扶贫
随着农业普查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部门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等情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工作者及时找到精准扶贫工作的短板,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借助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找准发展差距,确定合理的规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1)开办教学班,面向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贫困家庭招生,年龄限定在50岁以内。一方面,增强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使之在学有所成后,可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事业中;另一方面,设定弹性学制,运用“半农半学、农学交替”的方式施教。2)在农职教学校创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实现学校与区域内新型农业组织的高效合作,采取“创新创业+技能培育”的模式,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缓解地区就业压力[5]。
2.3精选扶贫对象,助力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中,应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助力优势,精选培育对象,积极拓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扶贫先扶智,因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先为贫困子女提供有效的扶持,帮助其完成学业,促使其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此外,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对象还可包括退伍军人、回乡农民工、村干部等,针对扶贫对象的实际特点,积极创建与完善有特色的人才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素养、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农职教学校应组建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为职业农民培养提供雄厚的师资实力,鼓励教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为实现针对性教育创造有利条件[6]。
2.4加强农民培养,实现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相关人员应重视整合资源,并加强教育管理,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水平。1)应加强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为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可成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等,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实际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2)政府应加强指导与支持,从选择培训对象到完善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环节中,分别指派专人进行把关,真正意义上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培育优势,孵化专业人才,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3)政府应创建专项经费制度,为助推农业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外出返乡农民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对象的培训,使之优先接受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
3结语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农业发展与实现农民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外,还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提升其知识能力。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为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与加快农业发展转型提供前提。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进程,可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赵瑞阳,马坤.基于精准扶贫的浙江省生态农业电商发展研究[J].营销界,2020(38):57-59.
[2]张婷.浅谈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8):32-33.
[3]潘玉颖,梁彩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0,32(03):97-102.
[4]房丽丽.电子商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讨[J].知识经济,2020(16):41,43.
[5]毅,雷光,罗光,等.教育精准扶贫驱动农业发展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10):23-24.
[6]赵巧.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体系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06):43-44.
作者:曾燕红 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