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思考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2-26 17:41:00人气:398
摘要:阐述了郎溪县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在分析其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郎溪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生态农业;成效;做法;问题;对策;安徽郎溪
郎溪县地处皖东南,面积1105km2,耕地面积3.8万hm2(其中承包耕地2.5万hm2),林地面积2.93万hm2,可开发水面面积1.4万hm2;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郎溪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养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促进郎溪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县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进行探讨如下。1郎溪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1.1农业三品认证有新突破
农业三品基地由2006年的5个增加至27个,面积由2600.0hm2扩大至4.1万hm2;三品认证数由8个升至30个,并申请瑞草魁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加以保护,通过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生态家园有新成效
从2006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已有长足进步,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m2,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km,清除垃圾、淤泥10.9万t,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1.3农村生态环境有新改善
通过开展生态县建设,探索出生态农业模式,使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等农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5%,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进一步提升[1]。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单位面积耕地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折纯量由304.46kg/hm2降低到250.00kg/hm2,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治技术使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次数每公顷平均减少30次以上,节约农药费用300元/hm2以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1.4生态农业监督体系有新完善
建立了县农产品检测站,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有助于建立健全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2-3]。2主要做法
2.1加强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全社会进行环境法制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对人口、资源、环境知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牢固树立生态是资源、生态是商品、生态是优势、生态是品牌的理念,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环保意识。
2.2抓好典型
首先抓住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典型,总结好经验,并进行广泛宣传,做到以点带面。以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为切入点,把生态农业建设与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布局特点,开展适合本区域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山地、丘陵区发展果园,林下养鸡,平畈区发展稻鸭共育、稻田立体种养,畜禽养殖区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试验示范,推进基地建设工作,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激发干部群众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带动广人民群众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4]。
2.3开展生态农业模式探索
生态农业模式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是整个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通过开展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如涛城的猪―沼―茶(果)、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十字的稻鸭共育,东夏、梅渚的稻田立体种养,凌笪、姚村的果园养鸡、林下养鸡等立体种养、无公害农产品开发、观光生态园等,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
2.4利用项目带动
根据郎溪县实际,多方筹集资金,整合新农办、能源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发挥部门协同能力,搞好生态农业建设。
2.5加强农业综合执法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结合郎溪县农业生产实际和农资市场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农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劣农资、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和违禁畜禽药物的行为[5]。加大畜禽产品的市场检疫准入关,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打击各种违法捕鱼行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加大入市农产品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6实行奖惩措施
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实行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者实行重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加快丘陵、岗地和山场的综合开发、开展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研究与推广,三品一标基地建设与认证的奖励。3存在的问题
3.1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虽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单位面积耕地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折纯量由304.46kg/hm2降低到250.00kg/hm2,但仍超出发达国家设置的225.00kg/hm2的安全上限。全县农药年使用量达到300t(纯量)以上,造成不同程度地大面积农田污染。地膜、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的污染也呈逐渐加剧趋势,给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及经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3.2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态农业建设基础性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部门、企业、农民受自身素质的影响、经济利益驱动,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生态利益,更不愿意增加资金投入,造成资金投入匮乏。同时,各部门从自身角度抓示范点,示范点多而分散,资金难以整合,生态农业建设难以见到综合成效。
3.3科技含量水平低
尽管郎溪县近年来农产品优质品有了长足发展,但农产品优质品率还不够高,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过小,种、养殖业食物链、产业链循环桥梁未能很好形成,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生态农业模式未能得到很好推广。
3.4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
生态农业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相统一的,不少干部与群众在认识上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农业的内涵认识不足,对生态农业破坏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对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对生态农业广阔的前景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低。4对策
一是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适当的资金支持与补助,否则建设缓慢,难度大。三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坚持以三品认证和农业三品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平,打造地方品牌[6]。四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体系,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秸秆收集、加工贮存新方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果园养鸡、稻鸭共育养殖等多项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五是完善监督体系,加快农产品检测站建设,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5参考文献
[1]刘明,张新生,陆小雪,等.桂林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1):42-44.
[2]朝克图,关勇,王崴,等.兴安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10-111.
[3]殷志明,刘涟淮,曹安辉,等.涟水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分析评价与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3):50-52.
[4]宜慧,赵言文.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11):108-111.
[5]岳德连.肥东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22-224.
[6]陶西文.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9047-9048.
作者:尚健 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