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建设论文 > 农业建设新型服务体系研究

农业建设新型服务体系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6-07 12:24:00人气:518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级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类服务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与农民有机结合,探索创新出很多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弱、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一、连云港市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连云港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有了显著进展,基本建立了以市为中心、以县为中枢、以乡镇为纽带、以村组为补充“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比较完备的四级农技科技推广网络。2014年,全市农技推广机构139个,其中:市本级7个,县级37个,乡镇级95个;全市农技推广人员1589人,其中:市本级75人,县区级581人,乡镇级933人。全市农技推广人员中,从职称上划分,正高级(推广研究员)28人,副高级(高级农艺师)171人,中级职称624人,中级职称624人,初级569人。 2.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为中心,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市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龙头,以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抓手的农产品监管网络体系。各县农委统一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有据可依。一是建立主体责任制度,包括农产品生产经营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与相关单位及人员签订责任状,明确服务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对未认真履行应尽监管职责而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监管职责制度,包括产地环境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检测管理、巡查指导等,加强管理,规范监管工作程序。三是建立工作保障制度,包括监管人员岗位职责、宣传培训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等。 3.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覆盖 近几年来,连云港市在搭建信息平台、拓宽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方面下功夫,初步实现网络服务、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基本覆盖,建成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业信息中心为纽带,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为抓手的四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网络,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充分利用“农信通”、“12316”热线电话和短信业务,提供科技兴农、农产品流通、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气象预警等信息服务,切实解决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信息提供问题和信息交流互动问题。 4.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初见雏形 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树立了一批市场化、规范化运作的典型;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规范防治服务行为,培育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和组织。到2014年底,全市农业专业统防组织288个,专业化防治服务队659个,拥有机动、电动防控机械9348台套,其中大中型防控机械1669台套,日防控作业能力29.63万亩,全年统防统治面积244.1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已见雏形。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技科研与推广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相关环境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分离,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由于科技供给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如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 2.农技推广机构软硬件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大规模农技推广能力不足。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少,农技推广设施设备滞后,加之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通道并未完全打通,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二是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有的甚至出现农技人员应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能兑现,推广活动经费很少,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3.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 专业合作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技术指导服务,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三、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关键措施 1.加快构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网络 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和“有配套村级规范化农技推广服务示范站点”的“5+1”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要求,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农民培训公益性岗位,提供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品种技术展示等平台,充分发挥乡镇农技中心的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开展“一村一名农技员”行动计划,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农技人员。 2.构建农科教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推广机制 在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采用招投标、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技推广,重点培育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二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涉农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生产一线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引导、鼓励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等共建区域性、专业性专家工作站等农业研发推广机构,建在田头,方便农民学习观摩;四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办好“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业技术网站,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服务。 3.打造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综合展示转化基地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农业“三新”工程、“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有规模示范基地、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市县乡三级建设100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或专业技术展示转化基地,通过新品种展示区、新技术展示区、新技术创新试验区、新产品试验区、新型农业机械作业区等功能区划分,将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建设成具有成果展示、科技推广、现场培训、科技创新、专家决策等多项功能,打造便民、快捷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绿色通道。 4.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水平 一是启动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制订人才激励措施,引导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择优选择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增岗位80%以上面向涉农专业大学生;二是实施村级农技人员中专学历提升工程,利用市县农广校开展涉农专业免费教育,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1名具有中专及中专以上学历农技人员;三是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四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五是推进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作者:1章跃树 2宋冉 3郑燕 单位:1.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江苏省灌云县商务局 3.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