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建设论文 > 论现代农业的进展模式

论现代农业的进展模式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3-20 13:10:00人气:460

除了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很少有国家专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国际上被称为农业区建设或者农业区域化布局。王景莹[1]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从国际比较来看,各国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在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环境,都打破以州或是省的行政界限,以县或是区为行政单位进行分区,紧密结合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过程,促进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互动发展。从加强各个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各个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林业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等内容[2-3]。Roberto[4]针对开垦荒地、选育良种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以及鼓励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等具体环节进行研究,明确规定了农业科技投资导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集中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等区域的发展概念,从国内研究看,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中国近几十年通过实践研究提出的新概念,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研究较少,主要从宏观和定性两个层面进行简单分析,而针对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研究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等方面研究较多,现将粮食生产核心区研究综述如下。

谈琰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出台背景、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杨邦杰等[6]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构想,以黑龙江为例,分析目前黑龙江粮食核心产区的建设情况,发现土地整理标准低、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粮食核心区的进程;王景莹[1]以河南省为例,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建设,构建划分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指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河南省农业厅划分不合理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杨春等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八大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4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

洪艳等[47]在对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综述的基础上,参照SWOT态势分析法对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分析,提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实施构架和延伸产业链的专业化战略;杨卫民[48]以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力为切入点,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竞争力,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综合评价,为提升现代化农业竞争力提供了针对的对策建议;闫超德等[49]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变量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不同变量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总结影响河南省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因素;董艳等[50]利用比较优势研究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这对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评价实证研究很少;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针对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模式的研究,只是简单的定性研究;二是针对性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从定性与定量角度进行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根据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判断出中国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处于不同的阶段。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如何发展、不同区域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采用何种现展模式、不同区域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等问题,这需要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评价和深入的研究。为此,以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为切入点,从纵向和横向角度比较分析,分析阶段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模式,对准确地掌握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区域间差异化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柳岩、葛B沂、朱绪荣 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