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生态论文 > 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探究

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探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7-14 13:45:00人气:445

摘要:我国是农业是大国,农业产业始终占据着经济组成的重要位置,但随着国外产品的不断引进,国内外农业产品竞争极为激烈,使得我国部分农产品品质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为切实提升产品质量,保证国内农产品竞争优势,国内开始提倡通过治理生态环境的方式,来保证农产品品质。基于此,分析这一举措的必要性,并结合具体的改善方式提出几点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产品品质;农作物;化学药剂

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极为显著,但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也使得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对于农业持续性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突显,也使得农业目标发生了一定改变,我国农业开始朝向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在这背景下,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首先应明确生态环境改善必要性。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模式的必要性

1.1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实现农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同时还能便于打造绿色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创建绿色化农产品产业,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及市场认可度,切实提升农产品的需求量,为民众带来更多财富。

1.2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随着多起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国内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民众在选购时也会格外小心。在这种背景下,民众会更加倾向选购有机食品以及国外农业产品,这将对国内农产品造成直接冲击。而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改善农产品安全形象,提高民众对于国内食品安全的认可程度,为百姓提供更加高质的农产品。

1.3农业持续性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带动农业持续性发展,以往为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农民通常会运用大量化肥、农药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方式虽然效果较为显著,但却会影响农作物周边环境,且长期使用也会增强害虫与病菌抗药性水平,会增加病害、虫害种类与治理难度,而通过生态化手段,可以在解决病虫害影响的同时,真正实现农业持续性发展模式,意义较为深远[1]。

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的方式方法

2.1降低化学药剂使用量

正是因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各地区应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一优势,要科学控制化学药剂使用量。应大力倡导生物式病虫害整理方式,通过运用天敌扑杀以及灯光扑杀等方式,有效缓解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要合理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浓度农药,要明确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以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

2.2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

现代研究学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式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但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效率却相对较低,产品开发工作与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研究人员对于市场的关注程度仍有待提高,部分研究成果只能在实验室内存放,其价值并没有完全体现;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对于农产品市场以及生物农药等市场缺乏准确判断力,市场驾驭能力仍有待提升[2]。因此,企业与科研人员应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效配合模式,要及时了解与掌握市场动态,双方都应合理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研究人员要从企业获得市场动态信息,而企业应合理开发研究成果,保证产品开发效果,进而获得市场主动权,进而为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2.3实施生态化农作物种植

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过程中,也应加大对生态化农业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要从基本入手,实现农业种植的可循环式发展。2.3.1拓展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范围一方面要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保护基础农田的同时,保证基础农田数量,并要优化农田基本质量;一方面,要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应通过农业机械补贴以及其他手段,让民众有能力、有意愿购买机械设备,确保机械化作业范围,促进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的落实,以便各项生态农业技术的顺利使用;另一方面,建立农业信息平台,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监管农作物种植,有效降低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概率。2.3.2建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各地区要按照经济循环性发展理念,实施资源节约与开发工作同时性发展。要以农业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建设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真正做到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有效降低外部物质的投入数量,形成资源节约式生产方式,以实现生态化农作物种植模式[3]。2.3.3优化种植栽培模式农业部门应结合当地气候、土质条件,调查各种作物种植环境以及病虫害发病情况等内容,并通过优化植物栽培模式的方式,以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切实提升。一是改变播种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对病虫害发病特点与时间的研究,适当调整植物种植时间,以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率的目的;二是要改善田间肥水管理方式,由于田间氮肥使用量、湿度以及温度等因素,都会对病虫害发病以及发病程度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通过合理管理这些因素,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三是可以实施间作轮种,即轮作种植不同作物,例如可以轮作种植西瓜与小麦。2.3.4实施生防示范工程建立示范区域的目的,就是让农民通过实际种植示范,明确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种植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使他们可以真正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之中[4]。在建设示范工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科学检测当地土质以及水质,并划定保护区域,改良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要组织性、有规划性处理示范工程各项工作,并要定期组织当地民众参观,以保证该种农业种植模式的顺利推广。2.3.5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虽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但只要合理运用与回收,也能在环境改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要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一是要科学开发沼气地区能源,合理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要对其进行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价值的最大限度开发;二是要合理挑选农业种植用具,尤其要严格挑选农膜,要以易降解、易回收为选择标准,切实消除白色污染;三是应提倡秸秆还田模式,要对秸秆进行食用菌培植与过腹还田处理,从源头开始改良农村生态环境。2.3.6完善土壤污染治理要加大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程度,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辅的治理新模式。当地政府应出台各项环保政策与措施,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与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并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从源头控制土壤污染。同时要合理控制与监测农田污水水质,并要对农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避免污染物对水源的影响。此外还要通过翻耕以及其他方式,清理污染土壤,要利用生物以及化学等工程,减轻土壤污染程度。

3结语

通过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相关内容的介绍,明确了该项举措对于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各地区应认识到这种种植模式的优势,要按照绿色化发展理念,通过强化土壤治理、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等方式,真正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的优势发挥到农产品品质强化工作中,从而帮助当地民众建立起可循环式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保证当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秀兰.新常态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5(9):86-93.

[2]黄国勤.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J].农学学报,2015(3):113-121.

[3]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5153-5163.

[4]黄惠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3.

熊琦琳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文化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