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风险管理与控制
水产养殖业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比重持续增加,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渔民增收、增效的优势产业,也是国家脱贫攻坚的有效办法。但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可利用水域的规模和环境影响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片面追求水产养殖高产高效,造成了水产病害发生、过度使用药物和投入品,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这也影响了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信心。水产养殖风险无处不在,影响到水产养殖业发展。很多风险是我们的养殖活动引起的,因此,要求我们全面针对水产养殖风险进行分析和管控,让养殖户对水产养殖有信心,让消费者对水产品消费放心,确保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这也是水产养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为了防范风险的发生,应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水产养殖中的风险管控。
一、池塘的风险管理与措施,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有很多养殖户对池塘清理不够重视,图省事,为节约成本怕花钱,干塘清淤条件不充足而不想办法,一年甚至多年不干塘清淤,或者清塘不彻底,或清塘方法不正确,清了淤忘记了消毒,消了毒忘记了药残危害和解毒,清塘用药、投入品不规范,从而为日后水产养殖留下巨大的病害风险隐患。1.不干塘清淤或者干塘清淤却不消毒,造成各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虫卵、细菌、病毒都积聚在池底。常年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杀虫药的,一些有残毒、有抗药性的寄生虫、虫卵、细菌、病毒也积聚在池底,为日后暴发各种病害埋下隐患风险。2.干塘、清淤、消毒(或用烈性药品消毒)了却不解毒,消毒药残留造成改水调水困难,恶化水质,甚至直接造成药害,致死苗种,成活率降低。3.干塘、清淤、消毒也解毒了,却不进行生物净化,被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及有机污染物如不经微生物分解净化,具抗体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药效过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病害就会复发,并利用残留的生物尸体做培养基大量繁殖。当水温合适时,病害大量暴发。所以,清塘必须严把四关:清淤→消毒→解毒→生物净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做好晒塘,通过阳光的曝晒消毒,在消灭病害、改善土壤方面效果巨佳。
二、选择好苗好种,把风险拒之门外
在苗种选择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①苗源杂,种质难以保证;②放养密度大,养殖环境差;③种苗活力差,应激敏感,免疫抗病力低,成活率低;④苗种长距离运输,造成了病虫害的传染、蔓延。因此,在选择苗种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把好源头关,找正规的、有生产许可证的苗种场选购苗种。2.挑选鱼种主要从外观进行鉴别,选择规格整齐、匀称、背部肌肉丰满、鳞片鳍条完整、没有伤痕、游动活泼、体表光洁、体色正常的优质鱼种。3.苗种下池(箱)前进行体表黏液修复和杀菌消毒处理。4.选用绿色高效、无污染、无残留、能保护黏液的环保产品,如高效复合碘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1毫升复合碘,混匀后浸泡鱼苗,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后下塘养殖。5.养殖池塘的水体应外用护苗露进行解毒和抗应激处理。保证种苗在新的养殖环境中顺利生长。最后不要忘记查看苗种生产单位的生产许可证,保证苗种质量的可追溯。
三、严控病虫害的发生,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病虫害是养殖过程中常见且非常头疼的事,盲目、不规范操作及气候是产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1.很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不注重预防,不注意养护环境,底质腐臭、水体恶化。创造了病害孳生和繁殖的适合环境,孳生各种寄生虫,如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斜管虫、孢子虫、锚头鳋等,有害病菌大量繁殖,鱼的体质瘦弱、免疫力降低,导致病毒蔓延、大量死鱼。2.病虫害发生后,盲目滥用消毒药和杀虫药,杀藻、杀菌使得水质进一步恶化,病菌和寄生虫产生耐药性或病毒、病菌产生变异,病菌、病毒和寄生虫越杀越多;更致命的是让鱼慢性中毒,最终后果是使鱼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离开药物鱼就发生死亡,造成损失。针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殖环境恶化,早发现早防控。“养鱼先养水”,用“养・护”模式取代“消・杀”模式。2.防止滥用消毒药和杀虫药,使寄生虫的抗药性日益增强,同时破坏了水、底环境,造成鱼应激、中毒,药残严重,生长缓慢,甚至缺氧、死亡,造成产量低、养殖效益低等情况发生。3.清塘时严格健康肥水,放养密度要合理,注重营造健康的池塘养殖环境,定期用EM菌等生物剂养护健康藻和健康水,注重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定期在饲料中拌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改善池塘水体、鱼体内微生态环境,达到从源头上根除病害生存的环境的目的。4.定期投喂保肝、保胃的中草药,排解、清除、分解体内毒素,保护肝脏和肠胃健康,让鱼体强健,增加鱼的免疫能力,防止病菌、病虫寄生,鱼自然远离病害。
四、正确使用各种投入品,防止人为增加养殖风险
水产养殖投入品市场是一个混乱的市场,由于信息的不公开,市场的监管缺失,管理部门总是以非药品为名推脱,行政不作为,养殖户追责极其困难。加上生产厂家多、品种不稳定、市场秩序乱、用户选药难,造成药害或药效不佳的情况时有发生。水产养殖一定要改正盲目选用、滥用、乱用消毒、杀虫、杀藻剂等投入品的习惯。1.盲目选用消毒、杀虫剂,频繁滥用、乱用消毒、杀虫、杀藻剂,严重的导致藻类死亡,水质恶化,溶氧缺乏,引起应激、中毒、缺氧、泛塘等现象发生。消毒、杀虫、杀藻剂在杀藻、杀菌、杀病毒的同时,释放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损伤鱼的肝、肠、胃、鳃等脏器。有些杀虫、杀藻药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和重金属化学药品,药残严重。轻则致畸,重则致病,严重的危害水产养殖环境和人类饮食健康。2.盲目使用抗生素,增加菌株的耐药性,刺激产生强毒力的菌株产生或导致病毒变异,增加防控难度,降低鱼的免疫力,损肝伤胃肠,抑制鱼的生长。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水产品质量不合格,威胁人类身体健康。3.盲目使用、选用低价产品,耽误预防和治疗时机,不能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本想节省成本却赔了老本,造成更严重的损失,盲目的后果极其严重。4.盲目使用传统的“消杀”模式,由于养殖环境和病毒、病菌的变异,病虫害的耐药性增强,传统的“消杀”模式已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必须针对病虫害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及时对症下药,使用环保、健康的方式实施“消杀”。只有做到以上4个“不盲目”,才能有效避免投入品带来的风险。
作者:邵锡明 单位:江苏常州市金坛区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