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投饵管理关键技术浅谈
影响鱼类摄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养殖鱼类情况(如品种、规格、健康程度等)、水体环境(水温、溶氧、pH、亚硝酸盐等)、天气情况以及饲料的档次高低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已有很多研究,但就单独投饵管理方面的系统研究不多。作者经过多年实践认为投饵管理在水产品养殖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引起重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现,临近的塘口相同的鱼种,相同的饲料,但养殖产量和效益相差很大,通过了解,差异主要就是在投饵管理上,说明科学的管理会提高产量和效益。下面就科学投饵管理的技术关键点加以论述。
1投喂次数
每一天中分几次投喂关系到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促进养殖鱼类的生长问题。我们知道现有水产养殖品种最佳生长水温大多是在24~28℃,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鱼类在饱食状态下的消化吸收时间是4~6个小时,以此为依据,每天的正常投喂次数应该是三次,在实际应用中,每天的第一次投喂时间上午在日出后2~3小时,下午在日落前3小时投喂,中间时间点就是第二次投喂时间,这期间池塘溶氧较高,鱼类摄食后消化利用率较高。如果第一次投喂时间过早,会因光照时间短水体溶氧低,鱼类抢食不积极;第三次投喂过迟,在日落后溶氧逐步降低,鱼类消化吸收负担加重,在低压闷热天气极易缺氧浮头。
2投喂数量
以池塘中养殖鱼的重量来确定日投喂量,即日投喂量=池塘鱼的重量×投饵率,目前,我国的池塘养鱼对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投饵率一般掌握在2%~6%为宜,当水温在15~20℃时,可控制投饵率在1.5%左右;水温20~25℃,可控制投饵率在2.5%左右;水温在25~30℃,可依据养殖品种、天气、水质的状况控制投饵率在3.5%左右;在持续高温阶段应在原有投喂量基础上适当控制。此外,还应该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和各阶段的营养需求,在10天左右对日投喂量进行一次适当调整,才能较好的满足鱼类的生长需求。实践证明,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每半个月左右停喂1~2顿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在停喂时鱼会到处寻食,将池底残饵和有机碎屑消耗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停食后方便调整投喂量。在以投饵率为基础确定每天的投喂总量后,每天三顿的投喂量分配是:第一、三次分别占30%,中间一次占40%。
3投饵机控制技术
在每一次的投喂管理中,要通过投饵机的喷料口大小、喷料频率、喷料时间长短综合控制,最好控制在每次40分钟内投喂完,以达到最佳投喂效果。具体的说,在每年开始训化投喂时要将喷料口开到1/3大小,喷料频率在10秒左右,每次喷2秒,这样目的是把养殖品种逼到水面抢食,减少浪费,便于观察;当水温达到20~24℃时,把喷料口开到一半,喷料频率调整到6秒左右,每次喷料时间在4秒左右;当水温达到24℃以上时,将喷料口开到最大,并根据鱼的多少适当调整喷料频率和喷料时间,灵活把握。原则上每台常规箱体式投饵机(使用硬颗粒饲料)可以满足1.5万斤左右养殖品种的正常需求;投饵机的设置要离开岸边4米以上,这样鱼在抢食时才能转的开,大小鱼均能吃到,粉料不会浪费,有效提高总产量。目前通过管道风送式投饵机效果很好。
4鱼类摄食状态判断
对养殖鱼类的投喂观察是通过对鱼类的群体行为表现来判断的,养殖鱼类的摄食状态受鱼、水、饲料及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阶段性的日投喂总量也会受到鱼体重量的推算带来难以避免的误差。必须边投喂,边仔细观察鱼群的摄食状态,灵活掌握实际投喂量,才能确保鱼饲料的高效利用。经验告诉我们在投喂管理中通过观察,把握“七八成饱”的现象来有效把控投喂量。当鱼群吃食速度减慢、大鱼开始漂游、小鱼开始增多、鱼群面积开始减少时;观察到上述现象即达到养殖鱼类饱食量的七八成;或者说养殖鱼类有70%~80%能吃饱,余下的20%~30%没吃饱。这样的投喂既能达到鱼类较好的生长效果,又能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
作者:郭强 崔凯 刘红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 安徽省农科院水产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