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水产发展论文 > 免疫多糖对幼鱼性能的影响

免疫多糖对幼鱼性能的影响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1-14 12:30:00人气:411

本文作者:屈亮1 刘立鹤2 谭斌1 齐志华1 王斌1 作者单位:1.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2.武汉工业学院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草鱼是当前我国养殖量最大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年产量超过400万t,在草鱼的饲养过程中,苗种阶段的饲养至关重要,该阶段幼鱼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且这时期水温逐渐升高,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复杂多变,幼鱼病害较多(肠炎、出血、烂鳃和白头白嘴病等),病死率高。为了提高该时期苗种的成活率,养殖户通常会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比较常规的措施就是在该时期的幼鱼饵料中适量加入一些抗生素药物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然而随着当前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逐渐受到限制,一些免疫增强剂逐渐被人们关注。免疫增强剂是一个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领域,水产中较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合成化学剂类、微生物类衍生物、动植物提取物、维生素和乳铁蛋白等,它们的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对人类安全,并且能显著提高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增强机体清除超氧化阴离子的能力。免疫增强剂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来达到防病和抗病目的,虽然不产生免疫记忆,但却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酵母免疫多糖就是一种富含β-葡聚糖和1,3-甘露寡糖的天然免疫增强剂,由于其使用方便而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文章就酵母免疫多糖在草鱼苗种中的应用试验来探讨酵母免疫多糖对草鱼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改善,从而为提高苗种阶段草鱼的成活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饲料配方及试验设计

基础饲料1为含4%鱼粉的实用饲料,基础饲料2不含鱼粉,其组成及营养成分含量见表1。饲料原料全部经粉碎,过60目筛,微量成分采取逐级扩大法添加,与大宗原料混合均匀后,加工成直径为1.5mm的颗粒,经600℃烘干、破碎和过筛,最终筛选出直径在0.3~0.45mm的颗粒置于-20℃冰箱备用。根据不同的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分组进行试验,其中2个对照组,7个试验组,共9个处理,分别为含有4%鱼粉试验组的4个处理(0、0.5、1和2g/kg酵母免疫多糖)和不含4%鱼粉的试验组的5个处理(0、0.5、1、2和5g/kg酵母免疫多糖)。

1.2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试验共设9个处理,每处理组设4个平行,相应安排36个水族箱(70cm×35cm×95cm),每个水族箱容水量为200L,静水,氧气头不间断增氧,每天换掉1/3的水并及时加注新水。饲养试验在安琪酵母公司当阳试验场进行,试验用鱼为草鱼幼鱼,试验鱼从鱼塘取出时先经药液浸浴消毒后,暂养在水族箱中,用基础饲料驯化2周,待鱼安定并习惯后开始试验。每箱放养30尾,试验开始时幼鱼平均体质量(4.10±0.10)g,试验鱼规格整齐且健康活泼,随机分配到各水族箱中,每天投饲量约占体质量的2%,日投喂4次(早上07:00、中午11:00、下午15:00和晚上19:00),每次投饵时做到少量多次,让幼鱼尽量饱食,幼鱼不抢食时停止投食。每周定期消毒2次,养殖试验期间水温(27±2)℃,溶解氧>5.0mg/L、NH3-N<0.3mg/L,昼夜持续供气,饲养时间2010年8月20日至10月1日,共40d。

1.3样品收集和分析

在养殖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将各处理组的幼鱼称质量,统计各处理组的增质量情况,试验期间每天统计各组鱼的采食量。试验结束后,鱼禁食1d后称质量,每个试验水箱随机取出3尾鱼用MS-222麻醉后从尾鳍静脉取血,血样放置在4℃冰箱中保存约3h,待血清充分析出后,在3000r/min下离心15min,分离出上层血清转入1.5mL离心管中,用日立HITACHI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4测定指标与方法

试验开始后,每天统计各试验组幼鱼的死亡情况,死鱼及时捞出并测定其体质量,并以此来矫正试验结束时该试验组的总增质量。饵料系数=总投饲量(g)/(末质量-初质量)(g);病死率=试验幼鱼死亡数/试验初鱼尾数×100%

1.5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试验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试验数据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先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百分数需经过平方根反正弦转换,若组间有差异,再用Duncan氏多重比较法检验不同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下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病死率及血液各项指标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为显著性水平。

2试验结果分析

2.1草鱼幼鱼存活率

从表2和表3可见:经过40d饲养,在含有鱼粉的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能减低幼鱼的病死率,0.5‰~2‰不同梯度多糖添加对幼鱼的存活率影响不大,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累计病死率逐渐降低。而在不含有鱼粉的草鱼幼鱼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对病死率影响较大,对照组40d试验期间累计病死率达到20.83%,是所有处理组中病死率最高的,在不含鱼粉的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后,与该对照组相比草鱼幼鱼的成活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各组幼鱼病死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5‰添加组在整个试验周期未见幼鱼死亡。

2.2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变化

从表2和表3可见:在含有鱼粉或不含鱼粉的草鱼饲料中不同比例添加酵母免疫多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其中在含有鱼粉的饲料中添加0.5‰酵母免疫多糖降低饵料系数的比例最大,与鱼粉对照组相比降幅达12.4%,不同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间的饵料系数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0.5‰多糖组表现出最佳的生长性能,幼鱼病死率低,增质量最明显。在不含鱼粉的饲料中使用酵母免疫多糖也能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其中5‰多糖组的生长状况最佳,整个试验结束时未出现死亡情况且增质量最明显。鱼粉添加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普遍好于未添加鱼粉组,从表3可见: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极大地改善了无添加鱼粉组幼鱼的生长性能。

2.3草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从表4可见: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及免疫球蛋白含量,随着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其中2‰多糖组的以上2指标显著低于其他低剂量组(0.5‰多糖组和1‰多糖组)和对照组1,而0.5‰多糖组、1‰多糖组和对照组1三者间在这2项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酵母多糖添加量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1‰多糖组及2‰多糖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及0.5‰多糖组。从表5可见,2‰多糖组及5‰多糖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2和酵母免疫多糖低剂量添加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有随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多糖添加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

3讨论

酵母免疫多糖是酵母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酵母细胞壁干质量的40%,因提取方式的不同,其组成也有所变化,其主要成分为β-葡聚糖和甘露寡糖。酵母细胞壁多糖能激发和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及运输、分塘、气候变化和养殖水环境变化等引起的应激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降低由应激导致的疾病发生率。

3.1酵母免疫多糖对草鱼幼鱼病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通过试验可见,在草鱼饲料当中适当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确实能提高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幼苗阶段的病死率。尤其是对于没有添加鱼粉的饲料组来说,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不仅有效降低成本,而且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促进了幼鱼的快速生长。酵母免疫多糖能提高草鱼苗种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可能主要由于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激活了幼鱼自身免疫系统,从而提高了幼鱼对周围应激及养殖病害的抵抗能力,一方面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减少了机体在应对病原菌方面的能量消耗进而间接促进了生长性能的提高,与李海燕对丰产鲫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增加了饲料的适口性,进而增强了幼鱼采食饵料的主动性并提高采食量。在日常投饲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添加了酵母免疫多糖的饵料明显具有诱食作用,草鱼幼鱼表现出集群和抢食等现象,而没有添加酵母免疫多糖的对照组幼鱼采食不积极。推测主要是因为该酵母免疫多糖中还含有未被完全分离的酵母抽提物,而酵母抽提物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能显著改善饲料原料的适口性,促进动物采食。Brunt等2005年也报道了用含酵母免疫多糖(2.5‰的添加量)的饲料作为虹鳟幼苗的开口饵料能显著提高幼苗的摄食量,最终提高幼鱼的成活率及体长和体质量。

3.2酵母免疫多糖对草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关于酵母免疫多糖对水产动物的免疫效果的影响,以前已经做过一些试验,试验表明:酵母免疫多糖对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效果明显。试验也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表明在草鱼幼鱼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对提高摄食量和增质量及降低病死率和料重比有明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质量浓度的酵母免疫多糖,能够显著降低病死率和料重比,同时增加草鱼的摄食量,对草鱼的肝功能也有一定改善效果,这与异育银鲫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血清中酶活性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试验显示,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能显著降低谷丙谷草转氨酶的活性,预示着具有保护肝组织结构完整性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重要的代谢调控酶,与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的代谢有关,对水生动物的生长有重要意义,也是溶菌体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使机体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维持机体旺盛的代谢功能,草鱼幼鱼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也有所提高。

4结论

酵母免疫多糖具有提高存活率和促生长作用,同时能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用量,是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特别是甲壳类动物传染性病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安全、可靠且能广泛应用的免疫增强剂,一般来说在疾病预防期或萌发期使用最为有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加深,它必将成为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有效工具。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