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互联网农业物流数字化发展
有一句话叫“真正的生活在县城”。“县”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的基本单位,不仅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面貌,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互联网经济时代,县城经济要发展,除了有完善的道路交通之外,物流网络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多数县城独立的第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更多的是依托农业生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二、三产业链来发展经济,农产品的销售十分依赖物流圈的建设,只有将互联网农业经济与完整高效的物流体系联合起来,才能使县域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更加顺畅。结合当前互联网和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如何科学、高效、创新地建设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关系到县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显现。由林晓伟著写的《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形成机理与协同策略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年10月)一书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探讨了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详细剖析了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形成机理,试图设计出科学、系统、高效的县域农业物流发展方案。全书以互联网经济视阈下的县域农业物流为研究对象,以县城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联系为演进机制,揭示了农业物流生态圈从形成到成熟再到衰退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互联网时代县城物流圈建设经验。该书内容上主要呈现出如下几点特色。
一、专业深刻,对县域农业物流自发组织规律总结到位
县域互联网农业物流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研究课题,体现在组合要素的多重性、交互关系的复杂性上。首先,“互联网+农业”本身即为一个新兴经济产业研究课题,其与传统农业在作业方式、产品销售、贸易方式、资金流通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新兴经济话题。其次,农业物流建设是物流经济发展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一来是农产品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性质,对时效性和运输保存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农产品运输体量大、市场涉及跨境运输,检疫转运所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高。最后,将农业、物流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并局限在“县城”这个特定的位置,又对建设成本和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涉及其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灵活机动地组织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需要具备高度的组织调度能力,对县域农业物流作为一个经济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对其衍生发展规律有明晰的认识。作者凭借在经济管理学等领域多年的研究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纵深探索了县域物流建设的一般规律,并形成了科学明了的总结文字,圆融自洽,具有较高的实践参考价值。
二、立足技术壁垒及剧烈竞争趋势,尝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不同于一线城市的物流体系建设,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客户量大且稳定,投资回报效益明显,在资金和技术上都没有明显短板。而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所拥有的软硬件设施显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县域农业物流的建设不仅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还会形成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增加了县域农业物流建设的难度。同时,与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相关产业规章制度还未成熟相对的是,物流产业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产业链上企业非良性竞争现象频发,对本就不成熟的乡村物流体系造成了更大的冲击,阻滞了乡村农业物流的有序发展。在此背景下,作者致力于农村物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强调一线城市和县城、县城和乡村以及物流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消弭恶性竞争和无效竞争对行业生态造成的伤害。显示出本书切题立意上的审慎性与前瞻性。
三、基于市场调研结果,提出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策略
本书与一般经济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所引据的事实和所得出的结论,本书皆列出了有据可查现实案例。在参考权威性专业文献之外,作者还深入一线县城物流市场,对县域农业物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作了详细调研,形成了具有充分可信度的调研数据和结论,对于后续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构建方案的形成奠定了事实基础。仔细分析本书所提出的协同发展策略,可发现作者在充分尊重市场实际、积极参与国内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还将视野进一步扩大,对比了许多发达国家县域乡村地区的农业物流的发展方式,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及成功经验,使针对我国县域农业物流建设意见更具可操作性。
徐静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