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
摘要: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作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资源聚合、功能复合、运营整合的特点,是农村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只有针对当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解决思路,才能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具体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乡村振兴;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农村的农业资源环境、田园生态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等元素,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科普、观光、度假和农事体验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1](P58),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能为农产品销售、农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等提供支撑。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我国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要求加大乡村旅游投资。在政策和市场的不断推动下,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得以迅猛发展。[2](P92)农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载体,在推动旅游方式转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产业园区形式引领农村旅游业发展,拓展旅游产业范围,完善农业旅游发展产业链,形成集群竞争优势,成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城乡融合、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加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研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指导借鉴意义。
一、城乡融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城乡融合的加速推进,为实现农村资源精准定位,农业生产要素汇集,旅游资源价值在城乡融合中得以开发提供新动能。农村立足城乡差异确定优势定位、资源价值,谋求融合发展,这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构建城乡平等互惠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功能,一是城乡融合可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引导更多城市资源下乡;二是城乡融合可推动城乡互惠大流动,以农产品为城乡沟通媒介,开辟农产品市场空间也促进城镇旅游资源的丰富;三是城乡融合可打开三产融合的路径,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当地农业品牌的树立,推动传统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间产业融合力度;四是城乡融合可带动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发展,引导更多科研、生产、销售、电商、物流、资金等政府和企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力推动农村发展。[3](P82)
(二)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途径城乡融合为促进城乡统筹,并形成城乡良好互通,进而实现以城促乡,优化农村旅游产业结构,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新途径。一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各乡村因地制宜制定主导产业,构建以自身旅游资源为主导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产业结构;二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渠道,通过城乡均质发展带动了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的建设,并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和涉农服务业的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契机,借助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文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营销提供了合适途径。[4](P154)
(三)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新渠道乡村旅游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又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一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挖掘乡村旅游中的自然生态、农业经济、社会、农业文化、农业市场以及政策等相关资源,进而对农村自然生态、文化等进行深度开发和整体规划,为乡村旅游树立创意性品牌理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二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为加强城乡区域合作研究,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提供新途径,近卫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对外推广奠定基础;三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与城镇逆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转移需求更好地融合,促进城郊型乡村成为都市人的新生活空间的发展,进而构建宜游、宜居、宜业的新空间。
二、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内容更加丰富园区开发主要是在农村已有的生态资源、产品资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片区内的旅游业进行了整体开发,形成了具有观光休闲、科技展示、文化交流、亲子互动、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载体。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倾斜,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活动,乡村旅游产业园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其内容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更加注重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着力拓展农业功能,加快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从而焕发了农村旅游产业的活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用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旅游的新载体,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服务业发展等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其开发过程充分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到园区建设中,实现了旅游理念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传统观光农业旅游相比,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在开发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和优惠支撑,还能吸纳更多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社会企业和资本的入驻,也进一步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三)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更加注重人文性和服务性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主要以旅游生产要素和消费服务业态集聚为核心,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满足多层次旅游体验需求。[5](41P)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会兼顾“文、养、学、闲、情、奇、商”等各类休闲需求,注重设计开发的人文性和服务性,选择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区域,深度开挖特色化乡村旅游业态,并通过园区开发形成集聚地方特色的高水准、高要求、多活动、多文化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同时,园区运营中也引入更加成熟的营销策略和运营团队,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并在着力规范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确保交通、住宿、娱乐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游客体验度。
三、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到位,很多停留在文件里、口头上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其他和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文件,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的政策落实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严重受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很多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希望借助乡村旅游政策文件和当前火热发展趋势,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来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是针对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落实较少,导致很多项目难以持续下去。
(二)资金缺乏,融资成本高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淳朴的风土文化,加强该地区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前旅游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但是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往往配套资金有限,很难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导致园区建设不得不求助于社会融资。但当前社会融资环境不足,融资方式匮乏,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因此,资金缺乏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过程举步维艰。
(三)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不足一方面,当前很多地区政府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受政绩观和地区经济利益驱使,盲目跟风上马产业园区项目,但在园区开发前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及专业性指导,仅仅是照抄已有的项目案例,并未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趋同性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很多乡村旅游产业园区项目仍停留在果蔬采摘、生态观光、“农家乐”等初级层次上,导致产业园项目类型单一且雷同现象突出,对当地农耕文化挖掘不足导致旅游产品体验性严重匮乏。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的缺乏与当前公众对旅游多样化的需求脱节。[6](P61)
(四)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弱,经营管理混乱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中由于自身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不足,很多地区政府为弥补不足利用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来谋取地区发展,导致很多开发商对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中由于资金不足和政策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园区科技投入缺乏,进而导致园区科技性和前沿技术应用有限,难以吸引游客;再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缺乏顶层规划设计,且管理团队整体水平较低,导致经营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7](P21)
四、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推进路径
(一)以城乡融合下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提高开发科学性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必须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立足当前,全面统筹设计,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旅游空间范围和产业布局。[8](P102)在开发前要先对当地旅游需求进行充分调查,进而制定符合城乡融合下满足居民需求的乡村旅游园区开发规划方案,突出园区建设的“产业融合、功能复合、要素聚合、运营整合”的特色。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提高园区开发的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园区开发要紧紧围绕城乡融合这一根本原则,在产业园规划设计中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设计中要体现城市元素,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融合的原则对地区旅游业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提升旅游园交通、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城市旅游者进入园区旅游,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强化检查和监督,将引导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在其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通过政策倾斜、统筹整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及投资等措施,确保方向引导和扶植政策能落到实处,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保障;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检查和监督,重点培养创意性且符合整体规划的乡村旅游产业园,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积极引导旅游产业园区的顺利开发建设;在产业园正常运营阶段,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资金扶持,强化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责,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旅游产业园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形成,确保产业园资源充足,园区运营规范,利益分配合理,保障当地农户的经济利益,保障地区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培养乡村旅游新业态城乡产业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新契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的条件和动能更加完善。城乡融合为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首先,借助城乡产业融合拓展了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带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新型业态在农村的发展;其次,通过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民俗文化、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园,形成以城市居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既解决城市居民对田园的向往需求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吸引城市社会资本,借助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发展平台,立足农村生态自然资源和风俗文化,策划包装形成田园综合体、生态农业产业园等新型产业业态,形成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在农村地区的集聚效应。
(四)加强产业园区管理运营的专业化及标准化水平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决定了其生存发展之路。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数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各地区产业园区逐步转向由以开发为主转向以运营为主,“重开发、轻运营”转向了“重合作、重服务”,旅游产业园进入拼运营和服务的阶段,因此亟待通过提升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高标准化来增强园综合竞争力。第一,引进专业团队和IP品牌,实现园区专业化管理,优化经营者和农户的管理决策制度,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分配体系,提升园区农户和经营者的协作水平和参与度;第二,建立旅游产业园服务管理综合评价体系,规范产业园旅游项目经营服务项目,形成统一化管理,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整天服务水平,提升游客观光体验度;第三,保护生态环境,严禁过度破坏。通过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确保乡村原有的特色,保持旅游吸引力;第四,借助互联网提升园区运营服务。通过在园区内引入“互联网+”思维,为园区的运营管理注入新思维,提升旅游体验度和产业园区整体服务水平。
(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园区带头示范效果,实现乡村旅游系统性推广营销园区发展要注重品牌建设,提高旅游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发挥集聚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系统化营销。第一,挖掘区域特色,研究当地乡村旅游市场,突出本土特色,强调乡村旅游文化性和原生性;第二,在本土特色挖掘基础上,借助产业园区平台,形成特色经营和特色旅游服务,形成区域特色品牌,并加强特色旅游系统对外宣传推广,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第三,立足市场需求,借助广播传媒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等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形成产业园区系统化营销,塑造园区品牌形象,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总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新业态,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产业园区的开发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业态培养、运营管理以及品牌示范等方面着手,切实促进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园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珂.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旅游纵览,2016(01):58.
[2]王华丽,曾丽艳.乡村旅游产业园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92-93,146.
[3]杨英法,李彦玲,孙秀芳.现代化浪潮下古城城镇建设与古建筑文化的融合探索[J].兰州学刊,2018(12):75-82.
[4]张昀晨.统筹城乡背景下产业融合与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经济,2012(20):154-157.
[5]曾丽艳.乡村旅游产业园的若干思考[J].三农探索,2018(12):40-43.
[6]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0-62.
[7]雷凯华.基于城乡融合视野的我国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20-22.
[8]刘朝文,何文俊,向玉成.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8(09):94-103.
作者:徐立敏 谭诚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