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截至2014年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主自愿,根据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围绕粮食、畜牧、林果及区域特色等产业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而组织起来的组织,是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设备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家生活及农村文化等,最终形成“可观、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在此旅游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以及享受乡土情趣。因此,在绥化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背景下观光农业旅游,发挥绥化市的农业资源强大优势,分析和解决现存问题,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观光农业旅游的最佳结合,既满足旅游者真正地“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需求,也符合绥化市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绥化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下观光农业旅游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于把本地的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相互结合,同时将旅游观光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及加工等功能相互融合,开展一系列的农业与旅游活动等,最终实现旅游与农业的双赢。通过调查发现近些年来绥化市依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良好,这种良好和谐的局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绥化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具有的多种优势是分不开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背景下绥化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将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一)保证利益,降低风险。
在当今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条件下,个体农民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常常是难以预测和应对,因而风险比较大。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和帮助下,可以确保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及时销售。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负责开发适销对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并且与旅行社联合招徕旅游者进行观光农业旅游的体验。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地方文化的表演,担任导游人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农民的利益,降低了风险损失,确保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稳定供给。
(二)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通过调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农户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渴望需要得到技术上的帮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接受多方面的相关培训的机会多,接触到的技术人员的机会比其他农户要多的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及时和有效地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方面的有利支持。
(三)拓展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领域,丰富当地农民的生活。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观光农业旅游的结合使得农业观光旅游的服务更加完善,突破了传统上的单一模式,融合了旅游观光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加工等多项功能,使旅游成为农民既能够增产又能够增收的重要手段,确保了农民的利益。旅游作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种方式,在旅游者前来体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规划地组织农户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地方特色服务培训和地方文化表演,并担任导游人员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绥化市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众所周知一个旅游地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关键,是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和度假的重要指标。调查实践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绥化市观光农业旅游由于资金和成员意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接待设施达不到合格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前来体验旅游者的需求,从而造成旅游者的感知值和体验值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绥化市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单一。
目前由于以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资金、成员意识不足和缺乏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相关专业知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绥化市依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发展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大多数较为单一,往往也只是局限于各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本身产品开展经营活动,对于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及再次到来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三)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的观光农业旅游整体上仍处于重“硬件”和轻“软件”的投资建设状况。一方面是对其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的宣传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宣传力度不到位,从而使大多数旅游者不能充分得到了解和知情。
(四)缺乏专业人才,入社成员意识淡薄。
目前绥化市不仅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旅游专业的相关专业人才,而且入社成员意识也较为淡薄。从当前绥化市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青年人都进城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以老人和孩子为主,他们本身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真正清楚懂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规范化运作的人非常少,多数人对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也还不是很明白,最终导致缺乏农村“能人”的参与。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人才,入社成员意识淡薄,这样既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绥化市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进程。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绥化市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
绥化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本市的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途径之一。依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的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在开发管理、整体包装、营销、增加农民收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绥化市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行统一的规划领导,将其纳入到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从规划政策、土地资源、环境建设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协调。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该完善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的观光农业旅游法律法制建设,强化整治旅游环境,为投资开发者构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积极开展多种融资渠道,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接待能力的增强,关键是资金到位。据了解,目前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出现外部贷款较难和内部融资能力有限的发展状况。因此要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接待条件。建议可以采用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公司投资+专业合作社开发运营管理+旅行社开拓市场+农户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为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其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又可以保证合理利益分享和各司其责,从而使旅游成为农民既能够增产又能够增收的重要手段,最终实现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接待条件,除了资金到位后的硬件完善,还应增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使旅游者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玩得好。这就需要加强当地的服务人员和当地农民增强对旅游者在食宿、交通及通讯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让旅游者真正的体会到回归自然和体验自然的乐趣以及精神上的完全放松,达到在旅游中获得乐趣和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观光农业旅游项目,走综合经营模式。
一个较为成熟的观光农业旅游地的经营模式应该是项目丰富的综合经营模式。因此,绥化市观光农业旅游可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主题为核心,围绕这个主题搞综合经营活动,开发整体完整的旅游吸引物,从而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例如,在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建设观光农业旅游区+农业农事体验区+休闲度假区等模式。从整体区域上来看,还可以把不同主题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强强联合,如把观光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观光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园艺观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事体验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合,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意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不仅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旅游专业人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从业人员的从业意识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旅游服务意识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将当地的观光农业旅游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才能满足前去体验旅游者的需求。因此,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与当地农民的从业知识和意识非常关键。为此,可以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达到理想的预期培养和提高的目的。对于“请进来”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阳光工程”培训规划的机会,请专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和农村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或者请相关的专业人士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的指导。同时也可以鼓励相关的专业人士及当地出去的高校毕业生回到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为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也为其观光农业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对于“送出去”的方式,则可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农民及相关人员送到相关院校和企业中去进行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的培训。除此之外,还可以和相关高校进行校企合作,从而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进行互利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从业人员和当地的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
(五)加强宣传力度,注重体现文化内涵。
为了让更多的有这方面需求和感兴趣的旅游者熟悉了解,吸引他们前来观光和体验,则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例如,可以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公交车站、火车站及商场等地方采用广告的方式,把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文化以文字和影音、图片结合的形式传播出去。也可以印制精美的旅游宣传小册子,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旅游者发放。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建立自己的网站、微信群,这也是目前旅游者了解信息最方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以利用与当地有关的名人和将当地作为娱乐综艺节目的拍摄地等方式传播出去。此外,还可以通过口碑的形式将当地的旅游景色和文化传播出去,发挥好“皮下注射理论”的宣传效果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宣传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突出当地的文化内涵,要尽量保持当地农业的本来面貌,突出农村的生活的特色。
作者:王海荣 刘海英 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