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3-16 17:33:00人气:422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发展。[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新形态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1]。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3]。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件事,也不仅是城镇化率这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纲举目张,行行业业都在这个网络之中。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农业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业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中心―――后向―――旁侧―――前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就是要根据产业融合的特点,将农业旅游与农业、旅游业、农村、农民甚至更多的相关要素纳入一个系统,多方位、系统地、关联性地考虑农业旅游的发展,即:中心问题考虑如何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不同产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顺利完成农业提供资源、旅游延伸服务的对接过程;后向考虑农业旅游如何反哺农业、旅游业,促原先两大产业的优化发展;旁侧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后的区域一体化问题,农业旅游的发展如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与农民的市民化;前向考虑如何与更多相关要素融合,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三、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业整合―――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融合过程中涉及人群的转变:农民=农民+市民。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中所涉及的人群发生了转变,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市民从城市向农业所在地流动,使得劳动涉及人群扩展到了农民与市民两大群体。融合过程中劳动内容的转变: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服务活动。农业在与旅游的融合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融合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转变:乡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2.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三大提升硬件的提升:农业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来自城市,他们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民俗特色固然要保留,硬件设施更要提升。软件的提升: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内容的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四、后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业优化―――农业旅游反哺农业、旅游业
1.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要素资源化:旅游产品的差异取决于要素结构的差异,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就要促进食、住、行等传统观光辅助要素的资源化,使之成为主导的吸引物。农业资源在除“游”之外的其他几个要素上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理应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也就是要将食、住、行、购、娱要素进一步做深、做透、做精、做出特色。(2)时空丰富化:农业资源使传统旅游资源的外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丰富了传统旅游活动内容。基于融合的视角,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丰富、拓展旅游活动内容,弥补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些缺陷。应该运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维,针对旅游产品季节性、异地性特点深层次发掘、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2.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休闲化形态: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的提升促进作用,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使农业成为能够提供休闲娱乐产品的产业,从主要满足生存需要扩展到满足发展、享受的需要,这种新型的休闲化形态,能够让农业更快、更好发展,获得更好的效益。实现方式:农业劳作→休闲活动。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将农业劳作开发成休闲活动,如让游客体验耕种、采摘、垂钓等乐趣;农业产品→休闲产品:农业产品向休闲产品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方式如改变农产品的用途,如将特色蔬菜制作成蔬菜盆栽,作为特殊的装饰品让游人买回家装饰家居等;农业用具→休闲用具:农业用具经过改造也可开发成为独特的休闲用具,如河南信阳南湾湖渔民就将自家打鱼的渔船改造成了旅馆,设立了水上餐厅、水上旅馆等。(2)专业化形态:农业旅游能帮助农业产品产前调研、产后营销,促进农业企业产品的专业化形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于这类专业化形态应当积极推广,并不断深化升级。产前调研:产前调研关系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被市场认可。农业旅游使大量的市民来到农村,十分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调研。一些地方已有意识地赋予农业旅游活动以市场调研的内涵,如一些地方就将各种各样的南瓜混种在一起供游客采摘、品尝、购买。通过游客的反映来考察哪种类型的瓜果更加吸引人,更加适合扩大生产与推广。产后营销:产后营销对于农业产业至关重要。能否接触到相应的消费人群,让他们知晓、进而接受;能否树立起农产品的品牌,让产品销售顺畅;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靠宣传营销来完成。近年来,一些地方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不少农产品声名大振,如何把这些活动搞得更好、更有效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五、旁侧: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农村现代化与农民市民化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现代化新形态:旅游式的田园城市特征:城市吸引力十乡村吸引力+旅游特质旅游式的田园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它的构建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非凡,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手段。它保留了农村生活的元素,自然、生态、清闲、恬静、健康、和谐,同时又具备了城市的内在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社会机会。它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并用旅游带来的收益来实现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服务系统的完善。实现方式:前台+后台。北大吴必虎提出了乡村旅游舞台化发展理念,就是要按照游客实际的需求,将乡村生活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及风土人情;同时,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顺应农民对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可在乡村中划出几块核心区域进行建设,让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区域四周则保留大片农田、传统民居,供游客体验。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新形态:导游式的田园市民特征:农民的身份+市民的观念、素养、收入水平+旅游知识。导游式的田园市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一种新形态,他们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依附于田园的别样市民。他们仍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却具有市民的观念、素养及收入水平。实现形式:深层次的参与。应让农民深层次地参与到农业旅游的开发、发展,让他们与市民深层次交流,了解市民需求,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的经营管理,而不只是提供简单的服务。这样农民才会从农业旅游发展中获得较多的收益,主动性才会不断增强,乡村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被进一步发掘、开发,农民也才能真正向田园市民发展。六、前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多要素融合的产业创新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融合产业是创新的产物,它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驱动。可考虑引入的要素以及相应的农业旅游发展新形态大致有如下几种:
1.艺术:吸引热爱摄影、绘画、音乐、民俗等艺术活动的爱好者、艺术家来田间地头采风,提高乡村旅游地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对各种农产品进行艺术加工,提升农业旅游商品档次。
2.网络:建立农业旅游网站,在网上虚拟田地、鱼塘、农作过程,展示各种新奇的农产品,吸引游客,同时也可通过点击率的统计以及网友的相关评论了解游客喜好,与游客互动,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
3.拓展训练:可以设计一些艰苦的拉练、农业劳作项目等,让团队成员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设计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的农事活动,使团队内部互相磨合、协作,增强团队战斗力,有效地拓展企业员工的潜能。
4.素质教育:可开辟农业科普夏令营,让孩子远离城市,走进乡间田头,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当农民的滋味。与其他伙伴共同完成某些农业劳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美德、自理能力、团队精神等。
5.婚庆:设计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主题特色婚典,将婚典与郊游结合起来,让来宾在参加婚典的同时,也有机会到郊外走走看看,体验农村风土人情。七、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旅游作为既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又能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业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拓展农业旅游开发新思路,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发展。【参考文献】
[1]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课题组.把握黄金机遇期,以旅游助推新型城镇化[N].中国旅游报,2013-01-04(03).
[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0/c_116470367.htm,2013-07-10.
[3]张战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12.
作者:陈婷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