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旅游论文 > 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

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9-16 07:19:00人气:356

1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差异产生的原因

1.1社会与经济基础差异

中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加之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条件,导致了近郊和远郊的许多要素产生了差异,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差异有以下4个。

1.1.1交通条件。近郊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十分方便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也便于鲜活农产品的输出,远郊则反之。

1.1.2客源特征。近郊型的旅游者通常都是散客和短时游,客源呈现总量大而批量小、节假日多而工作日少、一日游多而多日游少、季节差异不明显的特点。远郊型的客源呈现总量小而批量大、多日游多而一日游少、季节差异明显和长假期间集中等特点。

1.1.3土地特征。城市主要建立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城市建设则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近郊一般地势平坦且土地资源稀缺;远郊则地形地貌多样,土地资源丰富,景观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1.1.4文化特征。近郊受城市影响大,开发力度强,“都市化”特征明显,“现代化”气息浓厚。远郊则能较好地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完整的农业生产工序,具有明显有别于都市的农家风貌和地方民俗风情。

1.2景观与生态系统结构差异

近郊型生态旅游区时空尺度小、景观异质性高,是“人工-半自然”景观。景观基底是高度人工化的农田景观,破碎程度高、优势度低。景观斑块主要是居民点、池塘和小山丘,种类多、数量多、平均面积小,斑块多被道路分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景观廊道主要是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灌溉水渠和小河道,廊道的总体网络连通性高,但是自然廊道较窄、连通性差[7]。同一个城市郊区的各个地方的景观格局多相似程度高,景观动态主要由人为控制。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和稳定性差,独立程度低,并且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强烈地影响着近郊,因此需要从系统外输入大量的物质和人工辅助能,信息流和生物流几乎完全由人类控制,脱离人类控制之后,系统会迅速退化[3,8]。远郊型则相反,是“自然-半自然”景观。基底是山水相融的农田,斑块主要为湖泊、森林和村落,斑块平均面积大、边缘触须多,廊道主要是河流和防护林带。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明显、特色突出,景观动态主要受自然调控。远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强,系统能自行完成信息反馈控制生物流,脱离人类控制后系统不会迅速退化[3,8]。

2近郊型和远郊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

近郊和远郊的生态要素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在整体思路、优先模式、景观优化和配套建设方面要有所区别,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建设。

2.1整体发展思路的差异近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城市发展格局为主导因子,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以旅游引导生产,加强人工对自然的修饰,以集成创造特色,以精美别致的小景、娱乐休闲和农业科普知识为主要吸引力,以建立游客圈子和树立良好口碑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家庭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远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乡村特色为主导因子,注重组团发展、旅游圈组合布局。旅游以生产为本,尽量保持自然美感,营造地域特色,以辽阔气魄的大景、养生休闲、民俗文化和大型主题旅游活动为主要吸引力,以现代传媒宣传和旅行社带团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大型旅游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

2.2优先发展模式的差异

理论上凡是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都可以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但是基于不同的优势条件,不同的优先发展模式在近郊和远郊的适宜度不同[13-17]。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4种。

2.2.1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农业资源占优势,拥有特色农产品,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可以围绕某种或几种特色优势生态农产品和产业链,实行“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经营,走主题辐射式发展道路。如水果采摘园,以优质特色水果为核心,将自然风光和果园赏花品果、DIY果汁(果脯)加工体验结合起来,丰富景观内涵;将“猪-沼-果-菇”立体农业和餐饮住宿结合起来,完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将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延长和复合产业链。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区域一般在远郊。

2.2.2民俗风情带动模式。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都不占优势,但是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历史记忆,尤其是在吃、娱、购3个方面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歌舞表演、生活习俗体验、民俗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走以学习民俗文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典型范例遍布湘西、桂北、滇西、汉中、关中、鲁中等地区。

2.2.3自然风光带动模式。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但却不具备明显特色,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同时还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田园整洁、民居独特的区域,可以通过对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进行精心包装,走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旅游城市的近郊,或者作为自然风景区的二线旅游产品。

2.2.4科技娱乐带动模式。那些各方面都没有显著特色,但是风景较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且交通便捷,高档鲜活农产品和休闲娱乐需求都旺盛的区域,可以将“农家乐”与“农业高科技园”结合起来发展。通过开展垂钓、采摘、小型租种、户外运动、野餐DIY等活动,建设休闲山庄、农业奇观园、农耕科普文化园,走休闲娱乐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大中城市近郊。

2.3配套建设规划的差异

近郊的配套建设要适应城乡结合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林景观要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补充[18]。居民点要尽量逐步集中建设,集约用地。远郊的配套建设要注重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以及生态乡镇(村)的建设。景观改造要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产品提供功能[8]。居民点一般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不建议按小区式集中居住,依山傍水分散居住更有利于营造风格各异的优美庭院景观,也更有利于将优质土地资源集中用于生产。

2.4景观优化的差异

景观优化主要包括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优化,即整体的景观格局优化和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2.4.1选址与景观识别。近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人为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居民积极性、农田系统完整度、土地资源可开发度。景观识别一般采用实地踏勘为主,以近年来基本的社会发展信息查阅和地图信息识别为辅,对“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要求低。远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生态系统完善度、农业产业规模、居民积极性和投资意愿。景观识别要采用实地踏勘、历史资料调研、“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并重的方法,进行较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辨识。

2.4.2景观与生态系统优化。与农业景观密切相关的参数主要是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斑块密度和廊道的连通性。景观格局的优化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和引进新的景观组分(如生态缓冲区)等,加强景观单元之间或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在功能和景观动态上的有机联系,疏通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渠道,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景观生态格局[2,5,6,19]。首先是对原有斑块格局进行优化组合,根据生态一致性进行空间单元合并整理,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达到适度农业规模。其次,引进生态缓冲区,特别是增加林地、防护林网、水渠网以及农田边缘面积,以提高食虫鸟类等有益动物的生境面积,减缓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传播速度[7,20]。再次,加强自然态的河流、防护林、树篱等廊道的长度和宽度。廊道改造要遵循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需要,符合景观序列的要求,人工廊道要与旅游路线相结合,最好形成环路,有明确的引导性,尽量避免尽端路的产生[21-22]。一般认为,斑块平均面积达到2.4hm2、廊道密度8.90km/km2、生物多样性指数2.10、最大多样性指数2.60、优势度0.49的综合效益比较好[3,7-8,18-19]。近郊的整体布局要注重生产性(农田、鱼塘、果菜园等)和非生产性(道路、河流、防护林等)景观功能区的划分,以利于斑块“大集中”,实现造景的规模化与丰富性的平衡。在旅游区边缘、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区域之间,加大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利用庭院空地、园地和田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3,7,19]。道路系统规划要适当“取弯避直”,以利于斑块边缘多元化,加速景观流。加强道路绿化、防护林带和水渠水景建设,营造生态廊道,使得以道路为主的廊道网络能适宜生物流动。主题公园、休闲广场的布局要切合节点的需要,造景要强化绿化和亲水性[22]。

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物量少,缓冲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差;地域狭窄,人口密度大,物种间距离小,因此在配置物种时,要更加注重生物他感作用的影响,即加强相生性,避免相克性,特别要注意物种对人体的影响,严格监控引进的外来种[3,8]。受地形地貌和土地总面积的限制,近郊的景观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庭院景观设计和农业景观单元设计上,农业景观通常局限于作物的套种轮作和循环农业模式。远郊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村庄和农田分别集中,因此整体布局要注重依山就势进行景观分区,实现斑块集中,要充分利用山水景观实现丰富多彩。生态缓冲带的建设主要是保护好现有的山林、草地、水域。通过河流、水渠、防护林、道路对斑块进行分割构造边缘多元化,通过在相邻区域内种植不同种类作物对斑块进行间隔[3,7,19]。景观节点选址要以自然廊道节点为主,设计要充分利用山水特色、民俗风情特色[22]。远郊要发挥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优势,依托大的山体、水域划定种群源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林病虫害的生态防治能力、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远郊野外不易受人工控制,因此为了保护本地种的安全,要最大限度避免人工引进外来种[3,8]。远郊的景观立体化,有条件在景观格局层面上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例如,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垂直生态景观模式,依次为:山顶水土保持林带,稀树、中灌、密草结构;山腰果树复合带,构造“果-菇”、“果-牧-鸡”等立体模式;山底特色水域带,形成“稻-鸭-鱼”和“藕-鱼”等格局,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7];居民住户建设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庭院小景,建设通透性围墙。

3结语

近年来,生态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态农业旅游必将发展到新阶段。然而,目前国内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当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层面深入研究近郊和远郊的差异,使得规划设计更能体现地域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可持续性。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