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毕业论文 > 乡村振兴下农业科普工作研讨

乡村振兴下农业科普工作研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1-28 07:37:00人气:465

摘要:随着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农业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文章阐述了农业科普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分析了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对农业科普工作提出的更高更新要求,并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做法,针对对象、内容、渠道、形式和队伍这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科普工作;现代农业;工作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科技的发展既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应用和支持。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普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农业科学普及工作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伴着乡村振兴之风,更好地开展农业科普工作,还需要不断在实践工作中总结。1农业科普的必要性 科学普及,就是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的问题,是一种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教育,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连续性[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科普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运行轨迹[2],科普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2014年,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意见》;2015年,中科院和科技部联合《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政策的支持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普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较2010年有了显著提高[3]。农业科普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普是指重点围绕农业基本常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种植和养殖标准规范等,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的活动。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农业科普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作用。 1.1农业科普有助于农业实现产业兴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面向全社会开展农业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科学知识、学习农业相关专业、投身农业相关产业,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社会应用领域转移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普有助于农村实现生态宜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必须尊重规律、保护环境。农村的主角是农民,农村要美、要宜居,农民就需要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农业科普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是传播科学的思想与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让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农村普及开来,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1.3农业科普有助于农村实现乡风文明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物质。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无不是以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唤起为先导的。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科学”都不能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国自古以来的小农思想对国家和国民的影响十分深远,现在的农村仍有一些落后思想、风俗需要破除。科普是反对现代迷信和伪科学的武器。加强农业科普工作,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帮助其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认知能力,更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普及。 1.4农业科普有助于农村实现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加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把乡村社会散,乡村村社体系建设问题,作为乡村建设的牛鼻子,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农村基础工作“双基”工作。乡村要治理有效,主要靠农民。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有利于促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助力乡村治理。 1.5农业科普有助于农民实现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建设美丽社会、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开展农业科普工作,为农民输送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技术知识,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近年来,公众对于农产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香蕉致癌、草莓农药超标不能食用等农产品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引起社会恐慌,甚至致使成千上万的农户和生产企业血本无归。这样的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还在于公众对于农业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加强农业科普工作,传播普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为公众提供具有公信力、权威的农业科普知识,对于稳定农业生产、维护农民的利益与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4]。2农业科普的时代新要求 传统的农业科普工作内容普遍为传统的农业科学知识,与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科技传播手段也在不断丰富,新时代对于农业科普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1科普对象覆盖面更广 随着农业科普工作的内容不断大众化,农业科普的对象较以往变得更为广泛,除农民外,城市居民、政府人员以及中小学生也已成为农业科普服务对象。但是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也不一样,各个群体关注的科普知识有差异也有重叠,需求构成相对复杂。这就要求农业科普工作要对科普对象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减少农业科普工作的盲目性。尤其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科普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2.2科普内容更贴近群众需求 习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方方面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们现在比过去更加注重食物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绿色”、“环保”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当代农业科普工作的内容应该更加贴近群众的需求,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逐步向城市农业、都市农业、家庭园艺等方面转变[5]。 2.3科普渠道更新更快 在现代信息社会,通信和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正试图通过新的媒介来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善和更加便捷的各类服务。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以往的农业科普工作,大多在单向传递过程止步,交互性不强,这使科普服务内容和公众之间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农业科普服务的效率。农业科普工作应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大数据,将科学知识送到公众手中,让科学知识随处可见,同时也为公众质疑提问提供平台。 2.4科普队伍亟待打造 随着农业科普的内容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专业性不断强化、任务量不断加重,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业、善科普、有情怀”的农业科普专业队伍。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既需要精通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需要有对农业深深的情怀。过去往往“重科研,轻推广”,现在应由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普及推广并重转变,把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业教育结合起来。另外,目前对于农业科普的相关激励欠缺,农业科普工作任务重,但是很少与农业科普人员的工作绩效挂钩,不利于激发农业科普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农业科普队伍的打造既要注重情怀的培养,也要给予科普人员一定的激励和政策倾斜。3新时代农业科普工作的方向 科普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高互动性的活动,而非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农业科普要在新时代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从对象、内容、渠道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3.1针对对象进行精准分层 目前,农业科普工作的对象几乎覆盖所有人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针对农业科普的对象进行精准分层,分析各类人群在不同科普方面的状况,如喜爱的科普读物、科普电视节目、科普展览,以及每年在科普方面的花费等,通过调查总结出每种人群的需求和偏好,以期更好地开展农业科普[6]。例如,针对青少年就可以多采用动画片这类比较活泼的作品形式进行科普。 3.2针对内容进行精准定位 在针对科普对象进行精准分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与特点确定具体的科普内容。以大数据为依托,调查公众对农业科普内容的具体需求,了解公众关心的农业科普方面的热点事件,及时制定科普服务方案,有效调动相关的科普资源,使科普服务内容符合公众的真正需要。例如,近几年,公众比较关注的转基因话题,在进行相关科普工作时,不仅要加大辟谣的力度,还要加大科普的力度,双管齐下。 3.3针对渠道进行精准选取 在“互联网+”的时代、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采用百姓喜欢的方式进行农业科普,能够提高农业科普工作的有效性与精准性。依托传统媒体开展农业科普工作,应突出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之处,多出版精品读物、制作精品电视片、打造精品科普文章;依托新媒体开展农业科普工作,应抓住投放渠道和作品形式,投放渠道多以人民网、果壳网等此类拥有大量粉丝的媒体中介为主,制作并推广农业科普的H5、微视频等,寓教于乐。贯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打好“融媒体”组合拳。在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时,要有机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在传统媒体上传播的作品应内容更实、篇幅更长、专业性更强,而新媒体则以短小精悍的作品为主,突出趣味性。 3.4针对形式进行精准施策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农业科普要吸引到公众的目光,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单一的形式,而需要大胆创新农业科普形式,让农业科普之花丰富多彩、灿烂绽放。1)抓住重要活动节点,开展主题式科普。利用全国科普活动周、食品安全周、科普活动日等重大活动,开展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品牌,推动农业相关知识走进社区、走进百姓。2)利用博物馆等平台,常设科普式展览。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平台,经常性地设置农业科普展览,用具体生动的形式展示农业科学知识,让农业触手可及。3)走进农场田园,组织体验式科普。针对农民,可以采取生产示范、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把先进科技传播给农民,将科学思想、方法等寓于实用的技能之中[7];针对市民,可以组织参观农场田园、农产品加工场地,使农业种植过程可看,农产品可摘、可品尝,增强公众对农业科技的感性认识,有效普及相关知识。同时,也可邀请媒体记者开展体验式报道,使宣传更加立体、全面、深入,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8]。 3.5针对队伍进行精准培育 加强农业科普工作,需要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普队伍。农业科普工作涉及多部门、多学科,要提高农业科普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联合相关单位,同时凝聚社会力量,实现资源整合、人才整合、技术整合,形成体系之力,群策群力。另外,应考虑通过培训、宣讲等多种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科普队伍,增强农业科普宣传队伍的专业性。同时,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将科研项目实施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科普工作既有工作要求又有激励保障,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扩大农业科普工作的规模。4结语 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同样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科普工作发表重要论述,对科普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思想、工作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要求[9]。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阶段,新征程,新要求,新作为。农业科普工作应树立新理念,借助新科技,以政府统筹规划为核心,在政策、技术、设施等方面全力保障,建立高效的科普交流渠道[10],增强农业科普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科普信息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5参考文献 [1]王冠玉,汪羽宁,周保吉,等.动漫视频在农业科普创新中的应用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7(18):3537-3539 [2]杨文志,吴国彬.现代科普导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EB/OL].(2015-09-19)[2017-06-30]. [4]连彦乐.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普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7(6):31-34 [5]陈胜文,张晶,乔燕春,等.大数据在农业科普中的创新应用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4(18):233-236 [6]董全超,李群,王宾.大数据技术提升科普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2):93-98 [7]牛桂芹.中国农村科学传播内容失衡问题及建议[J].科技导报,2014(9):12 [8]白莲.体验式报道运用于纸媒的几点优势[J].新闻论坛,2015(5):118-119 [9]刘波,任珂,徐嫩羽.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对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看气象科普的未来发展[J].科技传播,2017(12) [10]宋新元,宋贵文,徐世艳,等.关于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科普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6):67-69 顾媛 张锋 张Z 张楠 祖tt 张宪法 1.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3.中国农村杂志社 4.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5.中国农学会 6.农民日报 7.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