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毕业论文 > 农业教育与新乡村建设的关联性

农业教育与新乡村建设的关联性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1-03 00:35:00人气:424

一、高等农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高等农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综合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高等农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这是高等农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直接促进作用。当前,作为高等农业教育实施主体的农业高校无疑应该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并应通过构建有效的运作机制,将学历教育和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普通农民培训结合,搭建起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多元化渠道,多层面服务于农村。

2?高等农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持

高等农业教育是科技知识传播和生产的主要阵地。高等农业教育通过学历教育和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将科技知识传播给各层次农业人才。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充分利用人才和知识密集的优势,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优先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协作攻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大量的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等农业教育除了在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中发挥作用外,还通过参与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基地等方式把学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广到社会中去、推广到广大农村,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科技部表示,“十一五”期间将把农村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科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计划中,都要向农业领域倾斜。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高等农业教育将不断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科技成果。

3?高等农业教育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途径。高等农业教育一方面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将可持续发展知识及观念逐渐普及到其可以影响到的相关人员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高等农业教育应立足本地,根据地方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向农民传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使农民有意识、有知识、有能力从事多种经营,从而逐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4?高等农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随着农业由传统走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范围和领域也发生了变化。高等农业教育不仅着眼于农业生产的中间部分,着重于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等技术性问题,而且也关注产前、产后的系列问题。高等农业教育着眼培养的新型农民不仅要懂农业生产,还要懂销售、经营和管理。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将大大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市场意识,扩大农民的从业范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高等农业教育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更新农民观念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高等农业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只有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传统农民才能逐渐转变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三下乡”、流动图书馆、科教电影、农业技术讲座等服务活动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培养农业人才,直接作用于农村文化的主体―――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更新农民思想观念,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改良农村文化生态环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教育的要求

1?要求高等农业教育转变观念,适应三农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传统的农业正在逐步变化为“新型传统农业”与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其中前者主要泛指以新型技术改造提升优化升级的传统农业,主要体现为量的变化,后者则是因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型农业,是一种质的变化;传统的农村正在逐步发展变化为新农村与城镇;传统的农民也正在发展变化为新型农民和市民。外部环境的改变要求高等农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把握、不顺应三农发展变化的新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将会迅速走向社会的边缘,进而丧失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反之,转变观念,顺应变化,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和科教兴农的重大举措,高等农业教育就会赢得新的机遇,迎来光明的未来。[1]

2?要求高等农业教育扩大规模,调整层次结构,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

大量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正是由于我国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较低,才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现代化难以实施。为此,建设新农村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扩大规模,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使教育走向广大普通农民。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以本科为主。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大量需要的是接受过专科层次教育的实用型人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专科教育在高等农业教育层次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严重不足,专科层次技术人员的缺乏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扩大专科教育应该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3?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应树立现代大农业教育的观念,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原则设置专业,有计划地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改造传统专业,并增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专业。要改革过去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片面注重农业内第一、二产业的倾向,大力加强农业第三产业学科专业建设,组织科学研究,培养运销、仓储、加工、交易等农用商业人才。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学科专业。[2]

4?要求高等农业教育调整布局结构,与农业经济发展布局相协调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布局在中东部地区较为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相对薄弱,且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过分集中在直辖市或省城。高等农业教育这样的布局结构首先从地域上就拉开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距离,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应认真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积极调整高等农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以适应各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5?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创新服务社会机制,增强辐射三农的功能

高等农业院校要走进农业、走进农村、走向农民,发挥强大的辐射三农功能,更好地服务三农,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农业院校应通过组建、利用技术中介,寻求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打通科技通向农业经济、进入市场的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实行开门办学,为三农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成果孵化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要协调学校、企业、市场、政府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农科院校辐射三农的功能。要通过兴办农业科技园、组建各种咨询服务机构、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研、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总之,高等农业教育只有厘清自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主动转变,主动适应,才能实现自身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