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毕业论文 > 新乡村农业教育使命

新乡村农业教育使命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9-24 04:07:00人气:363

一、新农村建设赋予了高等农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职能要求

职能或功能通常是指一个组织、团体或社会应有的作用。高校的职能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逐步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发展变化的。高校自诞生之日起主要承担教学的职能。19世纪初高校慢慢形成发展科学第二职能,以柏林大学的改革为标志,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作为基本办学方针之一。19世纪中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等论断,确定了高校解决社会问题、直接服务社会需要的第三职能。高校的三大职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职能角度考虑,高等农业教育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也必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而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天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科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职能。总理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2]新的方针的确立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供了保障。这种“反哺”与“支援”不仅应体现在“物力”上,同时也应体现在“智力”、“人力”上。智力与人力的支援对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具有持久性、长效性的支援。在此高等农业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众多问题需要高等农业教育伸出援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问题,是对既往的的农村建设的一种承接,同时也是立足在既往农村建设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开创。[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但目前农村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农村和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诸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

1?农村从业人口多与农业人才齐缺的矛盾

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的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致使6%~7%的农村人口迁出农业,按照净效应,能把农业工资提高5%。[4]美国农业的高度发展与农民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息息相关。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表明: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为0?48,中专人数为1?83,高中人数为9?31,初中人数为48?07,小学人数为32?22,文盲及半文盲人数为8?09。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为6?55年;每6公顷耕地平均仅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达45%~65%。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致使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远远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农村人才需求与农业人才严重流失之间的矛盾

农民平均文化程度低,农业落后,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改变现状。然而农村文化程度和基本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通过考大学和从事非农业工作而离开农村一去不返。公共政策的“城市取向”也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极度失衡,致使农村学生在受教育、就业等保障方面无法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由城市考入农业院校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得对面向农村就业“望而却步”。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乡镇就业者占15?2%,而去农村的仅占4?0%。[5]上述矛盾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落后、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高等农业教育伸出援手。高等农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农业的桥梁,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这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倘有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种种科学农业,做个中心机关,农业推广就有了根据地、大本营,一切进行必有一日千里之势。”[6]

二、高等农业教育应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为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明确农业高校的办学定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等农业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业技术与经济人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日益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趋势,高等农业院校为满足招生需求整合、优化与扩充新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非农专业,高等农业院校多科化、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但高等农业院校的综合化不能以学校办学定位的牺牲为代价。高等农业院校应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人才,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通过其教学和科研成果,推进整个农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促进农业教育系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探究性的事业。高等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农业院校应立足于当地的农业产业优势,从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宏观视野,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原则与培养“种、养、加工相结合,农、工、商、管一体化”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大农业“通才”的要求,积极发展农理、农工、农经、农管、农文交叉的专业和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积极推动农科与非农学科的交叉与渗透。[7]在课程设置上,高等农业院校则应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的经济结构要求,加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研究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增强课程之间在逻辑与结构上的联系,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学科交叉内容渗透进课程体系中,做到“专”、“博”兼顾。

(三)加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科研协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我国农业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农业高校过分偏重于纵向课题的申请,忽视了面向市场的横向项目合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转化平台,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转化率低。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在庞大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力度推广与转化农业科技成果。高等农业院校的广大师生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者又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者与推广者。高等农业院校可建立科技下乡服务中心,组织教师、学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如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模式。高等农业院校还可与县市共同合作,在县市建立服务站,链接各县市农业科研项目单位和管理部门,建立专家、推广人员与农民的互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快速、直观的传播与推广,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山东农业大学与全省17个地市所建立的86个相对稳定的科技示范园和教学实践基地。除此之外,高等农业院校亦可通过网络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率。

(四)建立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培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与保障。加大和推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农业教育应建立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培养机制:采取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途径,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批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针对农民自身及生产、生活与工作特点,采用“参与式”、“干中学”、“学徒式”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把“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实施,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双赢;根据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三类”人才,即高素质专门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及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