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毕业论文 > 清末农业教育推广思路

清末农业教育推广思路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1-21 23:11:00人气:364

一、兴办各类基层农业学校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各类基层农业学校纷纷开办。这些基层农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育近代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他们将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传授于农民。譬如山西兴办农业学校时,便“饬令保送之州县,必其地有农利可兴者,保送之学生,必其家有田产可耕者,庶学成回里,籍手试验,不托空言”。期待学生毕业后,即可返回原籍,充任教习。如此,“则农林专门之学,数年间即传播全晋”①。四川东乡县农务分会“藉农务局作为学堂,招集农家子弟研究农业,分赴各乡,或兴水利,或讲畜牧,或精树艺”②。湖南巴陵县梁仲铄大令“拟先办实业小学堂一所,专习蚕桑。嗣因经费难筹,乃就高等小学堂,附设实业小学一班”。后因学生增多,校舍不敷应用,“经邑尊会商劝学所及高等小学堂,各绅董拟就两处各提款项若干,另行筹办”③。后来,经这些新式农业学校造就的人才,成为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一支生力军。基层农业学校有时还无偿为农民解决各种疑问,开阔他们的眼界,这对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起了直接作用。如《秀水试办蚕学分会章程》就明确规定,该会养蚕制种的方法,任人前来观看,“共见共闻,以开风气”。蚕户若想了解养蚕方法,可以到蚕房自行观看,无需有任何顾虑。附近蚕农如果想请教习去指导养蚕,随时可向蚕学馆报告,而且不取分文。除非因馆中事务繁忙,否则随请随到。“远地欲考求诸法”,可以写信给蚕学馆。如蚕农不识字,可以拖亲友代为转达④。蚕学馆为蚕户着想,传播西方先进的养蚕知识,无异于为农民雪中送炭,值得称赞。

有的农校则利用业余时间向农民授课。如丰润县令将当地旧式学校改造成新式学校后,又添设了农科,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传授近代农业科技知识。该县购买了24份《农学报》,然后聘请略懂算学、化学的生员王金绶、梁直臣二人为教习,让他们各持一份,在城乡交接地带,用通俗语言进行演讲,任由农夫野老,前来观听。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时咨询。这些教习的工资由当地政府支付,不取民间分文⑤。再如舒城县斌农学校规定该校的教习们要按时赴各乡农会讲课,先行宣讲“圣谕广训”,然后宣讲“农学报章”,附近农民从中受益良多⑥。除上述正规农业学校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农业学校是专为农民开办的,称“半日学堂”、“农业讲习所”、“农业肄习会”等,类似今天的业余学校。如直隶无极县农会以寺庙“后面正房三间为半日学堂”⑦。湖北“当阳县龚绅宝琅,在该县创设蚕桑公社,置买田地,购办桑种,建造讲习所,招徒延师”。讲习所“将培饲之法编成俚言,使乡民周知”⑧。江西万载县在西门城外的西屏山寺,设立了农业肄习会,传授农业知识,以开通农智⑨。江西有的州县还专为农民设立“三余学堂”。1904年,江西农工商矿总局成立时,为了促进该省实业的发展,制定了开局应办章程十条,要求各村都要设立三余学堂。无论是农闲时,还是避雨休息时,皆可教农民识字,还可向其传授先进的垦牧方法,或者是将农学书籍编成浅说,向妇女儿童讲解。每村设一名村董,每个州县各设一名总董,管理三余学堂。另外,三余学堂的经费来自于迎神赛会或演出中的多余经费⑩。这章程对“三余学堂”的开办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永宁县饬令各乡识字老农设立三余学堂,然后将《农学报》和《农学丛书》中浅显易懂的内容摘出,向农民讲解演说,使人人都能获得新的农业知识。龙泉县也有类似做法。该县三余学堂设立后,各地乡绅纷纷来抄阅《农学报》和《农学丛书》○11。毋庸置疑,这样的基层农业学校对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大有裨益。

二、散发农书农报

散发农书农报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教育方式,有利于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广大乡村。基层政府和农会或购买农书,或对《农学报》、《农学丛书》以及其它农书进行筛选,将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摘录出来,用通俗语言编辑成农业科普材料,散发到乡下去,就近向农民传授。罗振玉所创办的《农学报》及其编辑的《农学丛书》,包含了大量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基层州县经常会将其中适合本地需要的农业知识筛选出来,然后编成宣传资料,发给当地农民。如进贤县只有十份《农学报》,且都为生员、童生所拥有。因其富有学识,待他们阅完后,可以将报中一些重要的农业内容向农民讲解。这对当地开风气是至关重要的○12。江西一些县令对摘录《农学报》,并将之散发于乡村也颇为重视。如宜春县素来种植苎麻,但因种植方法不当,苎麻业并不发达。于是,该县将《农学报》中相关知识摘取出来,散发给乡农,使其皆能知晓新的种植方法。萍乡县彭继昆县令命人将《农学报》和《农学丛书》中与种植、畜牧、制造相关的内容,摘录后编成通俗材料发给当地农民。莲花县不但购买了《农话》,派人到处宣讲,还摘录《农学丛书》进行演说。靖安县的山地适合种植桐、茶、松、杉等树。于是,郑应墀县令劝导农民,及时栽种,并摘录农学书报四处散发。这样的农业教育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鄱阳县所种杂粮以番薯为主,最初因乡农不知使用化肥,经常歉收。后来该县摘录《农学报》中的相关知识散给乡民,使他们懂得了使用骨灰等含磷化肥,后来收成才比较好。此外,乡农从中不但学会了种苎麻的新方法,还学会了饲蚕、缫丝、制绵、拈线等各种技艺,日后可以获得更多收益○13。

因《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内容不可能适合每个地区,所以各州县会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印农书农报,并广为散发,以弥补农民的知识缺陷。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至更广大的区域。其中,江西各县的编印农书活动异常活跃。如崇义县原先对农务一直不甚讲求,以致荒地处处皆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以振兴农业,该县从《农学丛书》中选择与该县土性相适宜的内容,编辑成《农学摘要》,印刷上千部,发给各乡,以做到家喻户晓。长宁县印刷了《农利四则》,分别发给各乡农民。该书内容囊括了种棉、种麻、种茶叶、种烟叶等各种方法。万载县设立农业肄习会后,会长辛观涛编著《种麻新法广义》一书,印刷1000份,分发各乡。新建县山地颇多,适合种竹。1904年,该县从翻译的日本竹谱中,选择简便易行的内容,摘录出来,要求乡农仿行。1905年,乐安县结合中西各法,编成《论说》一书。自六月起,着手开展演讲,以开启民智。1907年,玉山县重印100本《种植述要》,分发各乡,要各地按书试种。余干县编辑了《种植述要》,印刷1000份,传播各地。此外,该县励志学社的学生还编著了49篇《论说》,简明扼要,切实可行。为了便于农民接受,又将其编成俚语,散发给当地农民。1906年,士绅龙钟ジ菖┦率匝槌〉牡鞑椤⒀芯亢褪匝樗贸龅母髦中吕矸,编成《土壤定量分析术》、《乙巳农事试验记》和《农艺分科试验报告书》3本农书,经核查后发往各地,乡农纷纷按书中所载方法种植,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逐渐推广○14。农报亦是宣传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如舒城县斌农学校的农教习和农师范生“采取中西农书、简要易行之法”,编成报纸,每月13日、28日出版。每份报纸约20余张纸,内容包括10类:务本、气候、肥料、耕种、果蔬、材木、蚕桑、牧养、食用、劝惩。报纸出版后发往各地农会,每会10册,每个肄业生1册。如果附近有购买报纸的,低价出售,只收取工本费○15。1911年,奉天农务总会创办了《农务白话报》,由基层农会分发到各乡,“其报资减半收取”○16。这样的优惠方式,增大了基层购买农报的数量,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可以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三、举办农事演说

清末,农民因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可能既无法步入新式农业学堂,也无力购买农书农报。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农事演说无疑是一种更加实际、见效更快的农业教育方式。这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传播和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奉天农务学堂建成以后,设立了“农事演说会”,“演说有关农事各种新理,提倡改良。凡农林、畜牧、蚕桑、园蔬、肥料、害虫以及农产制造、农业经济等类,以蕲广开农民普通知识”。附近农民踊跃聆听演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虽然中途出现过门庭冷落的情况,但毕竟为开启农智作出了些许贡献。正如劝业道所说,“为提倡各项实业,在南关地藏寺设立农事演说会场。每届星期派令农业专家宣讲有关农务者,以为改良预备。岁未能骤获实效,而听者云集,实已足资观感”○17。这种演说会,可以弥补农民因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的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这是清末农业新知识传播和推广的一条有效途径。基层农会是举办农事演说活动的重要农务组织。农工商部1907年奏定的《农会简明章程》规定,在设立农务总会的省城“应设农业学堂一所,农事试验场一区,造就人才,分任地方农务”;在“分会分所地方应设农事半日学堂一区,农事演说会场一所,招集附近农民,授以农学大意,以开风气”○18。此令一出,基层农事演说活动便开展得如火如荼。如赵州无极县农会“以城北不入祀典佛寺为演说场”○19。

1909年,锡金农会举办开幕式,其中一项重要活动便是“演讲蚕务及农业”。演讲内容“切近利弊”,旁听乡农达300余人○20。四川巴县农务分会附设演说场,开品评会,咨询答复有关农业事宜○21。全椒西乡沙河坊“试办农务分会”,“按期召集本坊乡民,演讲改良种植”○22。鹤山县农务分会“设农事演说场,招集附近农民,授以农学大意,及东西洋最新发明之农学新理新法,得以唤起改良旧学之观念,振兴实业思想”○23。以现场生动而及时的演说方式来传播先进的农业知识,成效卓著,大大开启了农智。基层农会有时也会通过会员的亲身试种,然后再向农民宣讲其试种后所获得的农业科技知识。如黄仲|太史和其弟叔颂太史邀集30余人,决议在瑞安设立农务支会。他们首先购买了三四十亩地,然后又托瑞安农会代购湖桑和外国物种,以备试种○24。通过试种美麦,农会会员了解到美麦既有优点,也存在缺点。会员孙荔轩在扬州试种美种,连年收获颇丰,并认识到稻麦属性之区别:“稻水谷,性阴,宜土卑湿;麦旱谷,性阳,宜土高燥,物性使然也。”为了获得美麦良种,农会会员动用了各种社会关系。孙荔轩写信给外国朋友,托其购买数磅美麦,发给乡农种植,以开风气。等到麦熟时,孙荔轩偕友前去观看,发现其与华麦迥然有别。“色浓茎高,穗长叶大,一望翘然独出,百步外即知为异种。”然而,最初试种时因方法不当,麦苗过稠,加上常遭雨水侵袭,所以收获很少。尽管如此,美麦的颗粒不仅肥大,而且色泽光洁。之后,孙又让农民再次试种美麦,结果发现美麦的成熟期比华麦要迟十天。通过试种之后,他们向农民宣讲一些全新的农业知识。如美麦穗粒比华麦大几倍,而且富含淀粉,且粉质洁白,而华麦则稍有逊色。但是,华麦在色泽上比美麦要亮,原因在于华麦所富含的蛋白质较多。此外,华麦的成熟期比美麦要短。就是说,华麦与美麦相比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之所以美麦移植中国后成熟期变长,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温度要高于中国。美棉也是如此。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将华麦与美麦杂交,这样美麦的成熟期便可缩短,蛋白质含量也可增多○25。通过成功试种美麦,农会会员向当地农民传授了近代植物学、育种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了中西农作物品种的差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四、结语

清末,由于西方农学的传入,加之“重农思潮”的兴起,人们对兴办新式农业教育愈来愈重视。如果说中高等农业学堂的创建,初步推动了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那么基层农业教育的开展,则促进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进一步推广。基层的县令、士绅、农会、农事试验场等各种力量,为基层农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下,兴办各类基层农业学校,散发农书农报,举办农事演说等一系列农业教育形式全面展开,使广大农民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为中国传统农业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奠定了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型的初步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经济水平落后,生活环境闭塞,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农业教育,必须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应该说,清末的基层农业教育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从而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知识推广之路。当然,这一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知识在基层的推广才刚刚开始,还未能完全改变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全貌。然而,这种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在基层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