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扶贫贷款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摘要: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斐然。农业扶贫贷款工作,也处于新旧脱贫形势转变的关键期。新时期,农业扶贫贷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善,比如:散户抗风险能力差,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信贷风险高。产业扶贫严重走样,贷款执行措施不明确,政府花钱老百姓受罪。扶贫机制不活,金融服务手段不足,扶贫金融资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重视产业在扶贫中的引领作用,健全扶贫贷款在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协调好扶贫投资,银行寻求业务突破,以竞争、创新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思路,以期为盘活农业扶贫贷款管理办法谋取新思路,探索新办法。
关键词:扶贫;贷款;产业
引言
农业扶贫贷款是由国内金融机构承担的一种政策性贷款业务,是当前国内脱贫攻坚、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发放形式来看,有精准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有精准到龙头企业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贷款。近些年,就农业扶贫攻坚计划的执行情况来看,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切实得到改善,经济、交通、生产等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农业扶贫贷款工作还有很多问题要正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农业扶贫贷款存在的问题
1.1散户抗风险能力差,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信贷风险高
不同其他产业项目,农业信贷风险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产业自身弱质性。农业对自然依赖性强,自身抗风险应急能力差,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威胁到最终产出效益,使收入得不到保障,增加信贷风险。第二,信用环境较差。农业扶贫贷款面向基层老百姓,这一群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之各金融机构及政府对扶贫贷款宣传不力,导致老百姓对农业扶贫贷款的认识有误差,贷款还款积极性不高,还款合同到期也是一拖再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个别老百姓甚至认为,扶贫贷款是救济款,人人有份,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偿还。极差的信用环境,给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非常不利于后期小额贷款的发放。第三,贷款利用不合理。单纯为贷款而贷款,贷款周期、农产品获益程度等事先都未计划好,从而影响到最终还款。个别贷款为贴补家用,改善生活,完全没有能力还款。第四,没有抵质押物。在抵押物方面,农民仅有房屋、农机具等。但是,多数未被公证,此类资产形同虚设,难受法律保护。由于没有有效的担保抵押,农户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1.2产业扶贫严重走样,贷款执行措施不明确,政府花钱老百姓受罪
产业带聚集经济效益,为产业扶贫注入金融“活水”,农业扶贫贷款先行先试的这些年,切实暴露出不少问题。第一,产业发展随意性强。个别地区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切实际硬性争取扶贫贷款项目,不合适宜地推进某一产业项目,忽视成本、效益、技术等影响因素,政府强行投入数百万扶贫贷款额度,导致一哄而上发展,最后整体失败。第二,配套深加工产业链不健全。缺乏配套产业链条,几乎成为农业产业扶贫失败的共性。调查发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地方政府切实在粮、果、蔬等产业项目加大扶贫贷款额度。但是,由于产业深加工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农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低,因效益低下多数无疾而终。有扶贫干部这样反思:“农业产业不同其他,行业风险高,没有熟谙市场和技术的龙头企业带动,仅靠干部和群众的一腔热情,最终是国家花了钱,农民反而受了害。”
1.3扶贫机制不活,金融服务手段不足,扶贫金融资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紧跟国家脱贫攻坚战战略布局,银行在农业扶贫贷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个体扶贫、产业扶贫外,银行工作的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第一,扶贫机制不畅。当前,农业扶贫项目的决策权、资金分配的决定权,最终都由党委及政府决定,有明显的计划、行政色彩。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审批在省级,具体实施在基层,审批周期长、涉及部门多,导致贷款到位严重延迟。此外,政府主导的扶贫贴息贷款投向,往往造成脱贫项目与农业银行意愿项目的错位,导致后期资金配置的严重低效化。第二,服务产品单一。当前,农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金融服务围绕此展开,产品种类单一。此外,除个别地区有扶贫债券资金、利彩票扶贫资金外,多数地区还没有创新的金融服务项目,金融服务的手段过于单一。
2农业扶贫贷款问题治理思路
2.1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
改善农村信贷环境,应体现以农民信用为本,着力于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逐步引进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使着农业扶贫贷款走上正确的道路。第一,做好宣传,提高认识。针对农户对信贷、偿还等具体业务认识不清的问题,政府及信贷机构务必须做好宣传,让老百姓认识小额信贷的初衷。同时,加强个体诚信教育,提升其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的、健康的信贷氛围。第二,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贷款额度。金融放贷机构要意识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确保还贷日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的相吻合。为此,建议逐步调整信贷投放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项目安排,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同时,兼顾小农分散经营的需求,当前信贷应以小额贷款为主,降低还贷风险。第三,完善农户档案,健全信用体系。以村为单位,以户为个体,统计做好农户信贷记录,详细记录农户用款、还款情况,为综合评估农户信贷风险提供依据。同时,完善信用档案也能使不规范的民间信用规范化、制度化。此外,通过这种相互监督,以确保农户与金融机构的信用优化。第四,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机制,降低农业信贷风险。根本上来讲,保险机制引进农村信贷活动,将彻底解决农民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难的问题。为此,一方面,就涉农生产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政府部门要加大宏观政策引导,给予必要的金额补贴或减免涉农保险营业税,对参保农户、农企给予一定的政策保费补贴,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利率上给予优惠,确保信贷周期、保险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相吻合。另一方面,真正发挥“农业保险+信贷”的协同效应,需要创新“信贷+保险”产品,扩大风险覆盖面,使之覆盖因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生产过剩等市场因素引起的各种经营亏损,弥补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的无法及时还贷的风险,真正为农户、农业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2.2重视产业在扶贫中的引领作用,健全扶贫贷款在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贷款倾向产业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针对产业扶贫的诸多问题,健全扶贫贷款在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应着力于这几方面做出改进:第一,争取多力度的小额贷款扶贫。农业产业小而分散,聚力不强,农村老百姓经济偏弱,还贷和运作资金能力差。综合考虑这些客观因素,针对已建档立卡的贫苦户,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应多发放无抵押、无担保、长周期的小额信用贷款,还款周期3年期以上,贷款额度3至5万元,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第二,构建开放性扶贫贷款平台。扶贫贷款扶持什么产业,怎样的产业更接地气,更能调动企业、大户、农户的创业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决定权都应由企业、大户、农户共同商量、决定。政府应尽的职责在于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职能,着力于构建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群体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健全各利益共同体平等、民主参与协商的行动机制,让产业发展更具参与性、合理性,避免扶持一片、倒一片的窘境。
2.3协调好扶贫投资,银行寻求业务突破,以竞争、创新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思路
就当前时局来看,用好、管好扶贫贷款,在继续强化地方政府权力的同时,银行应持续寻求突破业务上的创新,以竞争、创新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思路。第一,强化政府权利。紧密围绕产业规划布局,政府应发挥好宏观调控,制定中长期脱贫计划,建成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信贷扶贫项目库。就此,县级扶贫办要精准到村、到户,编制小康温饱工程规划,筛选符合信贷支持的项目入库,明确当年要支持的项目,经评估将意向项目逐级上报,组建省分行项目库。这样,贷款下放将有的放矢,计划落实将明确方向,为扶贫贷款早下放、早见效创造条件。第二,创新银行业务。一是培育市场主体(龙头公司)与扶植三农相结合。通过市场主体(龙头公司)或政府成立产业基金担保、种植(养殖)户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相结合,争取资金在产业链条内封闭运行,确保贷款用途真实性和盈利性。二是扶贫贷款与商业贷款相结合。通过分贷统还、自主创业等方式帮助脱贫后实现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与之无缝对接,走劳动致富的道路。要充分发挥本地银行人缘、地缘、友缘优势和小法人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决策链条短、反应时间快等优势,充分发挥差异化经营特点,规避红海,驶入蓝海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三是存款与贷款相结合。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评级授信上突出平时在农行存款贡献度指标,切实践行“平时存款来我行,难时贷款帮您忙”的服务承诺,在存款组织上对邮政储蓄实施差异营销,不断强化、突出农行在广大农户心目中“多面手”“及时雨”的形象。可以加强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存款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农业银行可以与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合作,相互业务,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人行海北中支课题组,张智选,杨秀红.“十五”期间海北州扶贫贷款政策实施情况调查[J].青海金融,2006,(5):110.
[2]孙天琦.关于商洛小额扶贫贷款的调查报告[J].西安金融,2003,(2):11.
[3]范祖刚.扶贫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贵州农村金融,2001,(12):67.
作者:耿晶 单位:临猗县扶贫开发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