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约束下的绿色农业发展意义及路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度依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农业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发展绿色农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改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评估和发展农业科技等方面提出环境约束下发展绿色农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产要素;绿色农业;农业面源污染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高度依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农业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理念,要求在保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资源浪费,形成一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2015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正式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7年农业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出“重点突破、综合治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要求。党的上,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及“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这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农业道路”一脉相承。2018年2月4日公开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环境约束大背景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村污染、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政策所向,也是农业发展现实所驱。
2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概括为坚持农业优先发展,以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为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对环境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村环境将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农村美”的改变。农村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实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绿色农业以高产量、高效率为主要特征,让农业回归其本色,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农业将有效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较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1]
2.2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为农业发展依靠的主要动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是钥匙。这样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农民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①农业要素投入量的增加;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增长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品的增加。原因是:一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本品,如种子、化肥、农药的投入带来的农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长期以来依赖要素投入的粗犷式增长动力逐渐势微,适应和引领农业发展新常态需要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农业长足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研究有利于在环境对农业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为农业发展注入长足发展的动力。[2-3]
2.3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环境两大因素。资源与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力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农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力求实现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农业的现实模式,是人类统筹兼顾食品安全与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智选择。农业面源污染是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发展绿色农业能准确地评估农业经济的增长绩效,这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4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首先,国际社会对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作为农业进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追求吃饱转到追求吃好,人们的消费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农产品是否有害人体健康,增强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自然也就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所以应该积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管理,逐步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对日常消费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要求自然会精益求精,绿色消费是未来消费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3.1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
根据我国农业现状,合理规划化肥、农药的使用,多用有机肥。首先,改善农药生产技术,让农药仅对害虫有毒害作用,对人、畜低毒或无毒,对于环境少污染或无污染。针对各类经济农作物研究并生产出特效药,如小麦、水稻、蔬菜及各类果木树等经济作物。其次,加强安全施药宣传,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农村农业能手或种粮大户,让他们拥有专业化农药施用标兵,减少土壤的污染。最后,建立废旧农(地)膜回收点,以物质奖励的形式鼓励农民回收农业残留物,如地膜、农膜等,有效控制农业的“白色污染”。
3.2加大对环境保护型农业的投入
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农业生产者是调节农村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键因素,要尽可能地培养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农业生产者采用环境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农业生产行为,无疑会增加生产者的成本。这一部分费用,农业生产者是不愿主动承担的。所以,政府或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改变或引导农业生产者运用有利于农业资源环境再生产的活动。目前可采用的环境保护型农业活动包括:环境保护型农业技术投入(如病虫害综合防治行为、施用农家肥)、养殖户畜禽粪便处理行为(建立沼气池)、秸秆还田处理等。加强对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农业工程的补贴。政府可以从外部吸收社会公摊资本,或者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例如对农村直接投资,开展节水灌溉、退耕还林(草)、保护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工程。
3.3以环境保护为约束条件,调整农业结构
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时,首先必须优先考虑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尽量做到种殖与养殖相互结合并达到动态平衡,这样既实现了农业的发展,又保证了农村生态环境不被污染的双赢局面。让农业生产和养殖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和废物循环再生化,为实现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农业生产要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区域性种养平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4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评估
我国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管控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农业污染源的数据采集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国家关于农业资源环境政策的推广与实施相对不利。目前,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测量方法研究和数据收集仍待提高、完善。制定和研究更加合理的、适合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农业污染数据采取系统,并能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促进有效地制定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政策,进而有效地控制农业污染。[4]
3.5开发农业技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快速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给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以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粗犷式增长难以为继。学术界普遍认为提高农业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要素投入,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保证农业的长足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重视对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动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指导农户合理使用投入要素和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经济的主体力量,这对农业技术和技术推广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可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吸收资本,增加对新型农业主体的农业技术培训,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从意识和行为两个层面发展绿色农业。
作者:杨佳利 单位:韶关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