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下新区景观营造探析
摘要:休闲农业模式集观光、娱乐、休闲、生产经营于一体,是立足特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基于淮南市凤凰湖的环境现状,分析当地发展休闲农业景观的问题与优势;针对市凤凰湖农业景观营造的策略,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农业发展;凤凰湖新区;特色文化
1休闲农业景观概念与发展趋势
1.1休闲农业景观概念
休闲农业景观也称作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景观,是将旅游与农业相结合作为切入点规划设计的景观。休闲农业景观模式在人们追求生态旅游新理念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同时也从一种新的角度协调着农业与环境、农业与产业、人与环境的关系。休闲农业景观以“乡村经济、地域文化、田园生活、自然生态”四位一体综合发展的新面貌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开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双赢局面。
1.2休闲农业景观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景观具备生产功能与旅游功能,兼顾季节性、多样性、经济性,因此在休闲农业景观的发展中需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美学效益三线并行。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朗的发展趋势:发挥农业景观自然质朴的环境特质。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地域特性使其功能性最大化;发挥农业景观空间的文化特质。在保留并尊重原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设计创造,突出体现农业文化独特的美感;发挥休闲农业景观的教育特质。在规划农业景观的同时融入具有教育价值的设施或空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景观体验层次;发挥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多样性。农业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包括农业用地也具有多样性。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休闲农业空间的规划,同时也为空间类型和布置打造了良好的创造环境,各要素之间变化的配合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多变的空间体验。
2淮南凤凰湖新区休闲农业景观问题与优势
2.1淮南凤凰湖新区概况
淮南是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中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悠久的历史和底蕴厚重的文化赋予淮南独特的城市面貌。淮南凤凰湖原名城北湖,位于淮南市凤台县城北部,现划分并命名为凤台凤凰湖新区进行规划。该地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旅游景观营造基础,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淮河文化为主线,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要体验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淮南市是资源型城市,也是重要的煤炭电力生产服务基地。煤矿资源的开采与能源城市的崛起伴随着失地农民的逐年增加。凤凰湖新区的规划方向便是基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策略对煤炭开采塌陷区居民的安置进行探索。凤凰湖新区规划面积约24km2,凤凰湖景观区位于新区核心地带,水体约2.4km2,景观规划范围约12km2。地形以平原地形为基础,空间布局为平原、滨湖相结合,地势平坦,视野开阔[2]。种植土种以优良黄土为主,农田环境良好,水系发达,具有优渥的农业景观发展条件。
2.2淮南凤凰湖农业景观现存问题
2.2.1规划发展方向未能很好体现城乡融合的双向性。凤凰湖新区以构建塌陷区农民安置区域为规划核心区,立足实际需求制定利民政策。根据改造计划,将引进制造业产业园等产业模式积极解决安置农民就业问题。同时,现阶段规划强调将凤凰湖新区打造为城市化区域,规划理念围绕城市化展开,追求将塌陷区安置农民生活方式彻底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这种诉求脱离乡村振兴的初心,未能体现城乡融合过程中农业化与乡土人文气息的结合。剥离乡村化的同时也在剥离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身份认同、文化失语等后续需要进一步深层次探讨的问题[3]。2.2.2景观设计模式单一。凤凰湖区域景观的原有规划采取传统的景观建设模式,没有对于新型农业旅游景观模式的接入与切换,景观旅游产业链弱化,难以实现环境发展、景观营造、经济效益互利互补相协调的良性循环。缺乏从饮食、疗养、游玩、互动、居住等多角度的产业链布置,也导致景观项目丰富性、旅游模式多样性的缺失。这些都对景观模式的规划和精进提出了考验。2.2.3农业景观过度同质化。目前,国内旅游景点的发展普遍存在过度城市化和景观同质化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对本地地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与挖掘。凤凰湖的景观建设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急于求成,建设模式中倾向于借鉴现代化城市文明,乡土意识淡薄。区域本身具有良好的特色人文资源,但是景观建设中未能和乡土民俗、乡村文化充分融合,缺乏本土地域文化特色。2.2.4农业景观观光功能淡化。凤凰湖地区平原和滨湖结合的地貌特色具备平衡农田种植和水产养殖的条件。农产业兼具生产功能与观光功能,二者在构筑农业景观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当地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偏单一化,景观功能淡化,缺乏对农业生产功能背后观光价值的重视,造成农业景观空间结构的失衡。
2.3淮南凤凰湖农业景观发展优势
2.3.1丰富的人力资源。休闲农业景观的打造本身需要利用大量劳动力、生产和管理人员,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再就业机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也是休闲农业的价值之一。当地政府支持凤凰湖新区建设的一大诉求便是为逐年增加的采煤沉陷区农民和失地农民提供再就业机会以及搬迁安置场所。打造休闲农业景观的人才需求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诉求天然吻合,相辅相成。2.3.2独特的乡土文化。淮南古称州来,为豆腐的发源地,淮南王刘安著书立说编撰《淮南子》。淮南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是著名的“花鼓灯之乡”,还有推剧、大鼓书等民间艺术形式,为休闲农业的特色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凤凰湖所处地为淮南市凤台县,《清一统志》记载:“县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因名凤台。”凤台县因此得名。原城北湖也于近年更名为凤凰湖,为区域形象的设计打造提供了有理可据有史可依的特色元素。当地风俗节日包括豆腐节、等。风土文化包括推剧、花鼓灯等。饮食文化包括豆腐宴、淮南牛肉汤、羊肉汤等。历史文化包括草木皆兵等典故出处古迹[4]。饮食文化和风俗文化丰厚的底蕴为景观规划中地方特色的打造铺就了良好的基础。2.3.3优渥的生态条件。休闲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淮南地处华东地区、淮河之滨,区域以淮北平原地貌为主,地势平坦,绿化覆盖率高,地表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湖密布,湿地众多,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2.3.4扎实的农业生产基础。淮南凤凰湖新区田园风貌突出,地理条件、农业条件良好。水系发达,水文丰富。当地水生农作物包括菱角、藕、荷等,部分湖面用作鱼塘养殖,单水文一块便有数种可发展的种植业与水产业。同时,凤凰湖新区地势平坦,集中了大面积的农田与果林。肥沃的土地与多样的物种为休闲农业景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安吉鲁家村农业景观营造策略分析
鲁家村为低丘缓坡型地貌,地势平缓,水系丰富,具有良好的休闲农业景观发展条件。鲁家村农业景观将功能定位为“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将村庄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三个方向进行合并规划,以家庭农场、村集体结合公司的模式构建田园农业旅游型乡村,营造了成功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景观。在鲁家村农业景观的营造中,首先,全面营造多元的经济生产景观。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单位和生产主体,结合当地生产作物类型,划分成种类多样的生产景观。典型的如传统果蔬农产品种植农业景观、农田种植食用性景观、观赏型经济作物景观以及畜牧养殖型景观,可发展休闲观光、果蔬采摘、亲子互动、科普教育、花卉观赏、农耕体验、农副产品销售等业态;新型的如工艺文化型景观、现代科技型景观,可发展手工艺体验、木艺竹艺作品参观、特色农家乐、现代科技培育展览等丰富的景观活动类型。其次,科学维护并合理营造自然生态景观。鲁家村在发展中坚持尊重自然,坚持保护原始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因此,在自然生态景观的营造鲁家村中采取了以自然水系为基础框架,结合进人工水系加以保护和扩充的手法。最终形成的自然景观围绕原始水系鲁家溪和人工水系鲁家湖进行营造,沿岸设置绿色步道、生态绿地、水上平台等设置,同时融合防洪、水文保护等功能性功能,打造出了宜人的生态场所[5]。最后,大力发展人文景观。鲁家村人文景观的营造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鲁家村这一地方乡村聚落为主要人文展示点。乡村聚落构成为中心聚集沿河流分散的布局形式,乡村建筑统一为砖墙灰瓦的建筑风格,在自然村落原有村委会、民居、晾晒场、活动广场等空间功能的基础上配套农家乐、民宿、酒店、超市、游客中心等服务性设施。全面深入的展示农家文化和鲁家村文化的同时强化游客交流、观景、休闲娱乐的体验。另一方面以鲁家村的各类文化元素与基础设施如铺装、立面、桥梁等相结合,以求在满足艺术形式的同时多元化发展鲁家村文化,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景观外貌。
4凤凰湖新区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原则与营造策略探索
4.1凤凰湖新区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原则
4.1.1因地制宜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原场地资源与生态条件,在推进休闲农业景观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4.1.2游客高参与性原则。为游客提供高参与性的观景模式。伴随农事活动的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休闲农业景观应提供一种更有获得感的景观体验。4.1.3农业观赏性深化原则。四季的变化对农业景观的影响尤为重要,不管牧业、林业还是种植业,随着四季演变,从播种到丰收,每一个季节对于农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季节的农业景观也会呈现出其不同的特质。以休闲农业景观为载体,农业空间能够深入的展现其四季的魅力。4.1.4景观经济性强化原则。经济价值的赋能为农业景观提供了更高一层的意义,同时也为农业发展与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休闲农业景观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农业优势深入完善农业景观产业链。
4.2凤凰湖新区休闲农业景观营造策略
4.2.1依托自然风貌规划景观功能布局。凤凰湖新区为淮南市典型乡村地区,平缓滨水,富饶农田,乡村景观风貌保持完好。凤凰湖农业旅游景观的营造应围绕维持生态平衡展开,依托自然生态,遵循自然规律,对环境的改造合理合情进行人工干预。依据凤凰湖新区场地现状及地貌特征,基于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定位,场地划分可分为农田种植区、果林种植区、花卉种植区、畜牧区、湿地水产养殖区为主。同时,根据区域的规划进行园区通道设计,在主干道和滨水道路为主的基础上辅以衔接性园区小径,满足多种交通和不同场景游览的需求。4.2.2结合农业特色丰富景观体验层次。在建设旅游景观时融合进农业景观互动体验,如农作物的种植与采摘、养殖动物的认养与饲养等,让游客深度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农田种植区可延主水体设置生产农田、试验田和体验农田,方便互动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并行;按照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及其果实成熟季节,可集中布置果林种植区,提供生产、采摘、体验等多种功能;花卉种植区可大面积种植当地兼具经济性与观赏性的花卉植物,通过花卉的组合展示大面积丰富的色块,打造多彩的大地景观;结合场地特征和功能多样性需求,区域内划分部分平坦用地可用于畜牧养殖,强化场地的生产功能和体验功能;凤凰湖具备良好的水生植物、水产养殖的条件,因此在场地内可划分湿地水产养殖区域,水产的养殖同样可以强化场地的景观体验,延岸线错落设置水产养殖集成模块、观景平台、湿地净化模块、滨水漫步道等不同功能平台,多种功能互相搭配丰富滨水景观的体验和生产功能。4.2.3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农业景观特色。淮南作为历史悠久的州来古城,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城北湖农业景观设计奠定了地域文化基础,本土乡村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景观的整合是展现地域特色的有效手段。在凤凰湖新区景观设计可中运用本土自然材料及植被强化地域特征、结合本土民居和建筑特色强化历史特征、结合本土进民俗和农耕文化强化人文特征等,激发场地活力、挖掘人文特色,以亮化城北湖农业旅游景观的文化符号。4.2.4营造农业地景强化景观观赏功能。凤凰湖新区以平原、滨湖相结合的地貌为主,除了农田景观大面积的错落布置,大地景观的营造还可以水文景观为亮点。通过水系对梳理可采取保留部分原生态水系、引入一定人工水系与场地现有的凤凰湖水面形成合围水环对基础布局。场地内可布置围绕水环、散布水面、基地中心核心水面三种类型水系,同时可根据水系的不同对场地内驳岸布置进行设计。例如,可布置挑台式驳岸、自然式驳岸、硬质驳岸等,充分利用凤凰湖新区本身的水利优势,加强场地内水文景观功能性和观赏性。
5结束语
基于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定位,凤凰湖新区的景观发展应依托自然规划景观功能,结合农业特色丰富层次,挖掘本土文化突出特色,营造农业地景强化观赏性。围绕凤凰湖场地现状,因地制宜地将凤凰湖新区打造成集农业体验休闲、景观生态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景观区域。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中国标识,2005(1):46-48.
[2]杨国利,李燕.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J].中国民族博览,2018(6):197-198.
[3]冯源,鲁海峰.浅谈景观设计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92019,32(11):198,208.
[4]李磊,杨,武颖.冬奥视域下张家口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景观营造:以创意农业旅游景观为例[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9,37(1):92-96.
[5]周丽芸.地域文化视角下休闲农业园的传承与创新:以无锡“田园东方”为例[J].设计,2017(5):154-155.
魏欣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