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
摘要:休闲农业即是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迫切需求,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目前正处于品质提升阶段,呈现出品牌化、集成化、规范化和联盟化的“四化”趋势,为适应新趋势下的市场需求,应从明确指导理念、把握发展核心、塑造特色品牌和构建生态集群等方面来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休闲农业;发展趋势;策略
21世纪以来,休闲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80余万家,2014年接待的游客数已超过10亿,直接经济效益达3500亿元,已成为农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1],也是传承文化、望山看水和追忆乡愁的理想途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展乡村旅游,并将其列为未来农村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为深化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4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调整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2017年2月5日,党中央连续发出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均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3]。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为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策支持。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4],是综合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文化生活等相关的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休闲项目,吸引消费者前来观光游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体现和延伸。休闲农业的产业形态呈现综合性,其根植第一产业,依托第二产业,呈现为第三产业,并且受制于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农业产业的季节性和乡土文化的聚集性,带有明显的时空性。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历程较长,可分为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品质提升阶段。
(一)休闲农业的古代形态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历史上最悠长的农耕文明史,孕育了丰厚的农耕文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享受田园风光和自然风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休闲农业真实写照。一部《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山水风光和自然景观,也是一曲古人休闲于自然的凯歌。精妙绝伦的皇家园林和各地的私家园林更是将古人崇尚大自然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山水奇石、亭台轩榭、植物景观组合而成的美好自然景观,提升了休闲农业的新意境。
(二)现代休闲农业的萌芽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解除了农业经济的束缚,农村经济发展迸发出新活力。伴随着经济活力、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进步,传统农业从单一的基础生产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依托优越自然资源或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部分农村地区,在邻近经济发达区域探索性地开展了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模式,如1988年深圳市举办首届荔枝节,以“荔枝”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文化联谊活动,共22万国内外来宾应邀参加,贸易成交5亿多元,是现代休闲农业萌芽期的典范。
(三)休闲农业的快速扩张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日益增强、科技发展也催生了多样化的农业旅游项目,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注重临场感和体验感,“体验”成为这个时期休闲农业的主旋律。1998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提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5],各地休闲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呈现。天津市推出了“做一天渔民”活动、连云港的渔家乐项目、成都的民俗风情游、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地展示的现代农业育种、环境控制、无土栽培等生产过程,深受广大游客欢迎。
(四)休闲农业的品质提升阶段
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休闲农业从形式、功能、数量到范围均有大幅增长,日益成为传统村落和城镇辐射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升休闲农业品质和规范休闲农业的经营秩序,2001年国家旅游局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公布了首批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地区候选名单。自2005年起,旅游部门对休闲农业经营实体进行星级认证,休闲农业更加规范化。2006年国家旅游局的年度主题为“乡村旅游年”。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以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度假游。2011年农业部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吹响了休闲农业大发展的号角。2012年农业部会同国家旅游局以评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为契机,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休闲农业项目来促进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2016年11月,农业部公布了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在全国范围内共确定了74个县(市、区),以此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质量。2017年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3万多家,达33万家,营业收入近5500亿元,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三、新时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休闲农业要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休闲农庄、特色民宿、乡村酒店、自驾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国家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相关文件中,都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延伸拓展农业的多项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期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品质不断提升,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品牌化”、“集成化”、“规范化”和“联盟化”的四化现象,将是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品牌化
所谓“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是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是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它更多是反映人们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慕名而来”便是对品牌化生动形象的表述。品牌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它是能够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增值源于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休闲农业在数量、范围和层次上已颇具规模,并在政府指引下打造了一定的示范点。现代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尚未形成品牌特色。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兴起之初,人们尚可满足于有地可玩,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层次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农业产品的创意、内涵、服务和口碑等将会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做大做好品牌将是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集成化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观光休闲度假、生产体验采摘、健身素质拓展、示范科普教育和民俗文化体验等主题模式。与传统的生态农业或庭院经济生产等模式不同,现代休闲农业注重继承和发扬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建设成果,更强调各要素的优化设计和集成化,使其具有更高的综合效益。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逐渐转入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在面积大小、区位特征、民风民俗、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尽可能地涵盖游憩、餐饮、体验和消费等项目,并力求具有更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主流休闲农业中的文化消费项目和生产性项目交叉融合日益增强,休闲农业越来越重视第一、二、三产业的嫁接与融合:第一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初级产品和活动空间,第二产业提供过程参与和产品体验,第三产业提供休闲服务和文化消费,实现大农业、大生产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
(三)规范化
随着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已经引起经营主体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基础设施日趋规范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有效地改善了休闲农业的经营条件。随着地方政府及市场资本的重视和投入,休闲农业周边的配套设施还将进一步升级优化,标示标牌、休憩场所、景观小品的配置也应更加规范化、人性化。其次,休闲农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经营主体日渐意识到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增进休闲农业的服务规范,目前开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星级认证工作,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标准或技术规范。湖南省于2009年出台了《乡村旅游服务经营基本条件》和《乡村旅游服务星级评定准则》,有力推动了湖南休闲农业规范化的进程。2013年农业部出台的《休闲农庄建设规范》更是为全国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依据。
(四)联盟化
休闲农业经历大发展阶段后,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区,往往会存在一批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无序的竞争必然导致内耗和市场混乱,加强联盟方能优势互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提高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同区域内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依托特定的合作组织,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来培育和打造配套的特色休闲项目。最终以集群联盟化的休闲农业群形式,凝聚和提升该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以规范标准、完善的设施和配套的项目,打造“一条龙”服务,吸引消费者,以塑造更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竞争力。农业部“魅力乡村”建设项目的推进,更是为休闲农业的联盟化注入了强心剂,涌现出一批休闲农业的聚集区,通过管理委员会或合作组织,搭建统筹的游客接待中心,开辟专门区域,集中展示聚集区内的休闲项目和特色产品,为区域内的经营主体提供宣传、培训、调度等服务,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联盟化的运作机制。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休闲农业是整和了第一、二、三产业的活力产业,能有效融合生态、生产和生活三大功能[10],是新时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农村建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休闲农业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虽不乏亮点但从全国层面来看仍然很不均衡。表现在:第一,部分地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宏观和全局意识;第二,仍然存在低水平的同质化建设,乏陈可新;第三,总体管理水平较低,行业标准和规范落实不到位;第四,自发式发展和盲目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未来休闲农业发展应从政策理念、发展创新、经营管理、集群合作等方面进行完善提升。
(一)明晰指导理念,落实政策措施
2016年,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中央专门在发展类型、扶持项目、用地政策和信贷支持等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以调顺产业体系。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在思想和认识上深入领悟政策意图,并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首先,各地应尽快出台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或规范,与相关政府部门协调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和措施;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休闲农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加速土地制度改革。以承包地经营权的转包、出租、互换和入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双赢或多赢。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融资体系,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降低资本风险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保障休闲农业金融资本市场的有效供给。第四,充分认识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党和国家十三五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二)把握发展核心,实施创新驱动
休闲农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出日益同质化的陷阱,这也是休闲农业能够转型升级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休闲农业的创新要把握文化传承的核心,立足于当地资源特色,坚持市场导向,增强消费者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形成生态和谐、文化传承、特色鲜明和城乡协调的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休闲农业这个舞台,倾听消费者的情感诉求,让其充分感受赋予了时代内涵的山水、景观、项目所带来的心灵体验。第三,将现代农业科技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休闲农业创新的突破点,例如无土栽培技术、神州十一号搭载的太空农场、袁隆平教授的“海水水稻”等这些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都可作为休闲农业的良好素材。
(三)塑造特色品牌,突出管理绩效
品牌、特色、市场是休闲农业的立身之本,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生产与生态和产业融合的相互关系。第一,品牌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企业的关键。休闲农业要做大做强品牌,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通过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型产业链以及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来提升竞争力。第二,深入挖掘休闲农业的特色主题。立足农村、农业特色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将农业资源的文化特色优势转变为休闲农业的产业经济优势,打造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休闲农业。第三,积极引入市场资本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积极向风险投资机构和国内外知名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推介特色项目、重点项目,吸引其投资和运营,培育一批具有产业规模优势、市场发展潜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休闲农业向纵深发展。
(四)构建生态集群,实现合作共赢
首先,加强横向和纵向联合,构建产业生态链。以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在产业专业化基础上,细化分工,加强不同生态链环节经营主体间的协作,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化分工合作,信息互通,集约利用资源,打造功能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生态链。其次,整合关联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以休闲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为契机,优化配置各项休闲农业资源,推动与休闲农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聚发展。牢牢把握休闲农业的核心特色要素,破除产业和行业藩篱,吸引、整合各方的资本、技术和资源,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渠道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集群。
五、结语
休闲农业是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形式,集成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和生态旅游功能,在新时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明晰休闲农业发展的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管理塑造品牌,以合作谋求共赢,推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行业的整体提升,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乡村振兴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高云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再上台阶(辉煌“十二五”)[N].人民日报,2015-10-11.
[2]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Z].2016-09-0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06(01).
[4]任开荣,董继刚.休闲农业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3):195-203.
作者:张慎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