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旅游方式,随着市民生活品味的提升悄然兴起。同时,乡村振兴还内涵振兴乡村文化之意,乡村作为一种有别于城市聚落形态的经济地理单元,孕育出的民俗文化更加本真,更为淳朴,更能反映区域群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将乡村民俗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纳入休闲农业发展,既可以收旅游收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益,也有助提高农民精神品质和给予前来旅游者以别样的精神体验。
关键词:民俗文化;休闲农业;运用
一、乡村民俗文化及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其经济活动和精神面貌的文化形态。严格说来,民俗文化不仅存在于乡村,而是产生和存在于任何人类社会的聚落形态之中。应当说,民俗文化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反应,具有传承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是地域文化的深层次文化现乡。[1](P68)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因工业化和城镇化造就的新型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故而传统民俗文化一般存在于受现代社会影响较小的乡村地区。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具有其他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资源价值。具体来说,在休闲农业发展中,乡村民俗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赋予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助推发展方式升级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态,主要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资源,对农村农业生产及其他经济活动、乡村聚落形态和民俗风情等物质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吸引城市游客前来游览、认知和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农村有别于城市的特殊人文、经济和地理风貌,对于城市市民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是休闲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香醋民俗作为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担负着增强乡村旅游资源差异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功能,也让市民在欣赏田园优美的农家风光和品味乡村特色美食的同时,能够感受乡村民俗文化的质朴之美,让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参与下朝着文化产业的方向升级发展。[2](P12)因而,乡村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文化品质的人文价值所在,更是实现文化产业化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塑造休闲农业差异特色,有助产生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参观对象,无外乎乡村的现代农业景观、农村自然风光、乡村聚落形态和不同于城市的乡土民俗。在一定区域内,围绕一个中心城市二兴起的休闲农业必定不止一处,尤其在乡村振兴推进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成为各地助推农村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导向。如何在区域休闲农业大量上马的情形下实现对目标消费市场的成功定位营销,关键在于能否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培育特色,塑造品牌。显然,现代农业、自然风光和聚落形态在一定区域内不排除有所区别,然变化不大,只是大同小异,除个别农村外很难形成休闲农业的差异性特色。乡村民俗文化则不同,其不仅在不同村落之间存在一定区别,而且即便在民俗文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某个村落也可以围绕一到两个民俗形成有别于其他村庄的特殊风格,并给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因而,乡村休闲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有助塑造其差异特色,也有利于培育其针对目标市场的品牌形象。
(三)有助提高农民精神文化品质,优化休闲农业要素基础
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对传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面貌进行符合旅游文化行业发展需要的升级。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市民参观、游览和认知的对象为现代农业、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等自然或人文景观要素,而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自然风光的维护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精神文化品质的提高。乡村民俗文化作为乡土精神世界的反映,在传承和发展中具有原始质朴、天然本真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容,是值得传承和弘扬并有助对村民进行人文熏陶和精神文化素质提升的文化精华。因而,乡村休闲农业发展中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品质的提升和休闲农业发展要素的优化存在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3](P105)休闲农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有利于调动其维护乡村休闲农业发展的景观要素的积极性,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村民的精神文化品质也将获得提高。
二、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引导、鼓励和扶持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精神和政策下,乡村休闲农业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国人激发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应当在休闲农业发展中予以充分利用。然而,我国各地休闲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仍有待加强,尤其是乡村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与休闲农业发展的脱离不仅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升级发展,而且不利于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具体来说,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运用中主要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乡村民俗文化资源闲置,开发利用不足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通过不断整合乡村生产要素和持续构建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实现乡村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应当属于旅游文化产业范畴,在产业结构当中档次更高,收益也应当更好。然而,将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纳入休闲农业发展中需要投入更多资金,需要拥有专业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人才,也需要建立更为健全而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4](P183)显然,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来说,具备如上条件并不容易,由此导致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成为畏途,一些乡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时情愿因陋就简,更愿意选择投入低、风险小的开发模式,使得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甚至因产业化的休闲农业发展而受到冲击侵蚀。
(二)民俗文化运用成本高,融资困难,风险大
文化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行业,其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涉及到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民俗文化创意设计、物质载体建设、农村景观格调协调以及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等,同时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还需要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以上因素决定了将民俗文化运用到休闲农业中需要投入比传统休闲农业更多的资金。休闲农业发展所在的农村,一般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和较少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或集体组织自身的融资能力有限,且金融资源分配本身便存在不小的城乡差距,商业银行也往往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融资设置更多门槛。以上情况使得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面对更大的融资难题,且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如果存在创意匮乏或重复建设问题的话,即便花费绝大资金建成运营,其所面对的经营风险也很大。
(三)民俗文化保护不力,开发应用缺乏创新
传统与现代是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一个基本矛盾。从哲学角度看,凡是没有受到商品经济影响并采用现代技术的领域都属于传统范畴,反之则属于现代范畴。因而,乡村民俗文化虽不能被完全解读为传统文化,然其更加倾向于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在全球化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不仅正在遭受现代性的全面冲击,而且在农村的存在也更多是零星的、碎片的,而很难是系统的。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运用乡村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然而,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因对民俗文化开发重视不足,故在其产业化的经营中不仅很难起到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作用,一些地方甚至造成了对民俗文化的二次侵蚀。同时,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应当坚持保护与开发平衡发展的原则,而其能否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创造可观效益,还离不开针对目标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新。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简单粗糙,缺乏打磨,挖掘整理不足,文化创新匮乏,都是缺乏文化创新的表现。
三、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策略
我国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其在新时代将表现得更为明显。众所周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塑造了较为明晰的城乡二元结构,故乡村民俗文化更多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而城市文化更多代表着现代工商业文化的基本形态。乡村民俗文化应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形态,是华人群体追寻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之根,也是我们在激发文化自觉中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载体。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乡村休闲文化,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价值,而且拥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民俗文化运用尚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如下解决建议。
(一)出台系统扶持政策,构建政府引导机制
休闲农业发展和乡村民俗文化运用属于高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是对传统农村产业经营形态的转型升级,单纯依靠农民和集体组织难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同时,休闲农业和民俗文化开发适宜集中连片进行,其亦非一村、几村能够协调解决的事情。加之,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国各地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其中出现的盲目上马和重复建设问题也需要政府通过建立信息统计机制予以规避。对此,政府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的各个层面尚都要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转、融资协调、税收优惠、信息沟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构建起系统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5](P88)政府要在休闲农业发展和民俗文化开发的市场大潮中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将村镇休闲农业发展以及民俗文化运用纳入区域整体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之中,避免在区域内出现重复建设,将休闲农业开发控制在市场需求的限度之内,在鼓励和扶持的同事要通过政策机制对休闲农业和民俗文化开发形成有效的引导机制。
(二)因地制宜,探索民俗文化和休闲农业的融合方式
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现代表现,是在区域经济生活和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带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不同领域,也可以展示为不同的形式,如房屋建筑、娱乐项目、农家饮食、农业生产活动以及民俗节目都可以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而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展现则需要各地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资金、人才、场地等因素予以统筹考量。因而,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民俗文化的运用既要考虑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实际,也要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等要素情况量力而行,同事还要针对目标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选取吸引力强、普适性高的民俗文化承载形式。[6](P126)在民俗文化项目建设前,休闲农业开发企业要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市场调研,也要对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文化传承等人文背景进行调查分析,尽量探索出民俗文化传承和休闲农业经营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发展的融合模式。
(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建立民俗文化保护长效机制
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悖论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传统与现代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固然是学界早已意识到的基本现象,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的民俗文化若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存在,只有融入其中进行适应性的调适,舍此别无他途。显然,休闲农业的文化产业化为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寻求存在和发展之路开辟了新径。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不仅赋予其要素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是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之路。为此,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各地区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村民、村集体组织、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来,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为民俗文化保护提供保障,以休闲农业的民俗文化参与为民俗文化保护提供各种条件,形成各方参与、创造效益、趣味调动、精神激发和长期有效的民俗文化良性互动保护机制。[7](P)117
(四)统筹布置,构建相应的技术和人才保障体系
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以及在休闲农业开发中的运用属于专业技术工作,需要专门人才和专业技术的支撑。民俗文化在乡村中的存在多为代代相传,具有松散性和碎片性,其在休闲农业中的运用必须经过专业人才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休闲农业运用价值的成分,还要结合消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文化创意设计,才具有创造经济效益的要素价值。显然,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中运用所需的技术和人才保障非农民和村集体组织所能承担,必须在政府或者企业的主导之下予以统筹规划。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区域民俗文化保护规划,将民俗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纳入其中,并引导具备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起民俗文化整理和研究、凝练与开发的技术和人才体系。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可以会同职业教育部门在民俗文化开发和休闲农业发展中开办相关职业教育或者举办人才培训班,为之培养发展所需的人才,并融入相关技术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建伟.深挖民俗文化内涵弘扬乡村旅游文化[J].经济论坛,2007(16):68-69.
[2]郝采宁.基于民俗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文化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5(16):12.
[3]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03):105-106.
[4]程丽.论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182-185.
作者:由玉坤 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