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休闲农业论文 > 乡村振兴下的农业智慧供应链模式

乡村振兴下的农业智慧供应链模式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2-03 20:38:00人气:441

【摘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规划,文中提出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这一实现路径。文中基于苏州市农业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提出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本框架: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和供应链业务层,同时分析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供应链;智慧农业

1引言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并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将信息技术融入供应链各环节,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从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实现乡村振新战略的有效路径。所谓农业智慧供应链,是指通过引入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结构优化和供应链环节信息化,使农业产供销各环节运转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一种供应链形式。它的核心在于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学者们从各个领域进行了探讨,例如,陈锡文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在农业现代化和智慧农业发展方面,学者们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例如,Wolfert等学者认为大数据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2]。但是上述研究皆未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入手探讨农业现代化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苏州的农业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从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和供应链业务层这三个层次分析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框架,为全国各地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提供理论依据。

2苏州模式下的农业智慧供应链框架探究

苏州凭借其富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被农业农村部选为智慧农业改革项目的试验区,其将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融入农业产供销全环节的措施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其在农业智慧供应链构建上所开拓的创新模式又能够为全国范围内打造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提供依据。下文将以苏州为例探讨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本框架。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和供应链业务层:

2.1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产供销一体化

供应链基础架构层涉及到一条供应链由哪些环节组成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在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框架下,供应链的基础架构应服务于供应链信息系统层,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化为宗旨,将通过结构优化促进供应链信息流传递为目标。供应链信息流主要包括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这便要求供应链设计方面综合考虑各环节之间的结构是否利于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传递。此外,无论是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哪一层次,都应当考虑如何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加供应链盈余。以下将通过对比传统分散化农业供应链和现代一体化农业供应链的优劣,分析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架构思路。

2.1.1传统分散化农业供应链传统的农业供应链往往环节众多、流程复杂,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传统农业供应链结构中,农户往往与供应链下游相阻隔,信息极度不对称导致农民对市场需求缺乏把握,因而总是以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低廉价格将农产品卖出,对农民创收产生负面作用。由于缺乏有效渠道,农户凭借自身的力量很难直接与大量消费者产生联系。即使农民能够借助农贸市场等渠道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也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有限,无法从根本上对整条供应链的优化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以农业企业为主导进行供应链整合,优化产业布局。

2.1.2现代一体化农业供应链为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架构应当向一体化所发展。传统的农业供应链中,由于各环节之间信息闭塞,供应来源不明,如若农产品出现质量或者安全问题,末端消费者很难追溯到产品的生产源头。若要保障农产品的绝对安全,供应链上的每一次交易都需要额外增加质量检测环节,这无疑会增加交易成本,而这项成本会顺着供应链向下不断累积,最终由末端消费者所承担。同时,信息不对称会使得需求信息失真,导致需求预测偏离实际市场情况,最终造成生产过剩。因此,进行农业智慧供应链基础架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从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再到销售等供应链环节完全由一家企业所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整合使得农产品的来源更加清晰,倘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够进行快速清查与有效追责,对粮食供应方来说形成了全程监管和强力威慑。同时,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不必再为了产品质量和价格而进行无谓的博弈,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这一收益最终会被分配给供应链的各环节,包括处于源头的农户以及处于末端的消费者,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皆大有裨益。此外,供应链整合减少了供应链信息流在传递过程中所跨越的环节,能够有效避免供需信息失真,促使供需匹配。例如,成立于2004年的苏州三港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最初从事农副产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经营。在三港公司发展成熟后,开始对自身供应链架构进行重新设计,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于2013年成立苏州福康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业务拓展,打造了集种植配送为一体的农业品牌三港福康,其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三港福康致力于供应链整合,身兼农副产品供应商和物流配送商双重角色,在巩固自身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地位的同时也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2.2供应链信息系统层:生产种植环节信息化

供应链信息系统层是农业智慧供应链的核心,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可视化、自动化、可追溯的信息系统,辅助供应链各个环节优化运作。构建供应链信息系统层的关键是如何依据供应链基础架构,将各项信息技术嵌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与整条供应链相融合。农副产品的主要用途是供消费者食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这一产品特性要求供应链设计者关注生产种植环节以保证食品安全。因此,农业智慧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层应当聚焦众多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种植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加其透明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障农副产品的安全性。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在生产种植环节应当建立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之上,以可视化、自动化和可追溯为目标。其运作模式如图3所示。首先由种植大棚内的光照、湿度、温度等传感器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进行捕捉,并利用RFID等技术将环境信息传输至生产基地或者云计算服务器的计算机系统,此时计算机系统将按照特定算法进行智能化分析,远程控制大棚内的加热降温装置、喷灌设备等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自动化调节,保证农作物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同时,农业生产者可通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的可视化操作平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监控,并能够直接通过搭载操作平台的终端对大棚内的装置进行远程操控,大幅度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实时监控来记录育苗、栽种、施肥、用药、采摘和检测的全过程,并将所有数据汇集到中心数据库,以备将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对农产品生长过程进行追溯[3]。苏州对于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生产种植环节的应用已逐渐成熟。例如,常熟农业科技园,采用温室物联网系统,对近三万平方米的栽培温室进行智能化监控与控制。这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1个室外气象站、1个点阵式LED显示屏、4台球型摄像机、13种室内外环境传感器和15台定焦摄像机。系统利用传感器监控设施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通过计算机系统智能化分析并远程控制大棚内的水阀、加热、滴管、喷灌等设备,从而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调节。常熟农业科技园的问世物联网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供应链生产环节的运作效率,节约了30%左右的劳动用工,使得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

2.3供应链业务层:业务形式多样化

供应链业务层建立在供应链基础架构层和供应链信息系统层的基础之上,旨在优化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形式。虽然供应链的业务取决于实际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诉求,但供应链的基础架构以及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化程度决定了供应链的业务对市场需求和产业诉求的满足能力。在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中,一体化的供应链基础架构和信息化的供应链环节使得供应链业务形式多样化成为可能。传统的农业供应链业务集中于蔬果、肉类等食品提供,其形式较为单一。在农业智慧供应链中,供应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有能力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业务,因而供应链业务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例如,苏州浦田有机生态农业园,致力于生态农业旅游,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其业务形式包括有机农业生产、生态休闲观光和科普展示教育等。虽然在传统农业供应链中,也存在生态农业旅游业务,但由于技术条件和交易手段的限制,生态农旅的规模往往较小,并且目标市场仅仅局限在大城市的少部分市民。现如今由于移动互联网在农业智慧供应链中的应用,产业的供应链和需求端之间信息传递更加通畅,供应商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形式,而消费者也能够借助技术便利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符合其期望的农旅服务提供商。浦田有机生态农业园利用电子商务,借助线上旅游平台进行推广和销售,使得其所拓展的业务能够迅速推向市场,实现业务形式创新的不断循环。

3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若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对传统的农业供应链进行革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供应链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环节,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本框架由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和供应链业务层这三个部分构成。在供应链基础架构层,应当以农业企业为主导进行供应链整合,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结构。在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必须聚焦于供应链的生产种植环节,使其与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在供应链业务层,应当不断发展多样化的业务形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5-12.

[3]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07):222-230+277.

作者:许周洲 何颖珊 单位: 苏州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