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模式的休闲农业发展
【摘要】以我国产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基于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发展形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增加值、拓展农户收入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家庭农场模式的休闲农业发展,应推动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营销体系建设、旅游资源保护、社会资本参与、坚持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资源基本特色、强化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的标准化管理。
【关键词】家庭农场;休闲农业;价值分析;发展路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具足轻重作用。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有效满足了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1]。然而,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以及农户收入渠道单一等现实问题。以我国产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基于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发展形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增加值、拓展农户收入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家庭牧场生产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13年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1号文件,文件指出,大力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等新型农业发展形式。家庭农场生产组织形式的推广建立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实现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集中,从而为概念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生产和低效率生产奠定了基础[2]。总体而言,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农业相对发达国家,涌现出不同的家庭农场发展形式,美国的“格瑞玛诗农场”、新西兰的“彩虹农场”等都是国外家庭农场的典型代表。同时,国外在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积极给予政策支持,例如日本早在1990年就颁布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以推动体验型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通常较传统的农户生产规模大,例如,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农场土地规模通常不低于100亩,以蔬菜、果园等为主的家庭农场土地规模通常不低于20亩,可见,家庭农场模式通过土地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3];第二,家庭农场的生产通常以家庭成员为主,同时可以适当雇佣少量外部劳动力,因此,家庭农场的生产和经营决策建立在家庭内部决策的基础上,相对而言均具有较为灵活的决策自主性和灵活性;第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的重要价值体现,因此,在家庭农场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是实现家庭农场发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实践基础。
2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政策体系
大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承载着满足居民需求、扩大社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等使命,更承载着助推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任。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相互结合的有效形式[4]。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源于欧洲,早在19世纪,意大利就出现了休闲农业发展形式,“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在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特别是搭建了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旅游的重要媒介功能。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动休闲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据统计,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
3家庭农场模式的休闲农业发展价值
1)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动能重要来源。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要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消费端需求为驱动,打造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高度契合消费需求的生产导向。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经济是新型经济,有助于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信息化需求基础上有效满足旅游消费者群体需求的重要基础,因此,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动能重要来源[5]。2)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是实现旅游扶贫的重要路径。加强精准扶贫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连片山区,有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旅游扶贫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发展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有助于深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拓展农民收入途径,推动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3)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有利于发掘生态旅游资源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农业旅游资源处于开发不足状态,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存量农业旅游资源,由于开发不足,大量农业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也未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以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为契机,既是对大量未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挖掘,也是对已有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实现农业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促进。
4家庭农场模式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高度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消费者需求,通过建设智慧景区为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了可行路径。基于家庭农场模式的休闲农业发展,应推动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营销体系建设、旅游资源保护、社会资本参与、坚持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资源基本特色、强化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的标准化管理:1)推动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营销体系建设。营销体系建设在提高家庭农场吸引力、发挥协同效应、拓展收益却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休闲旅游营销体系:首先,建立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等新技术,实现农业休闲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其次,根据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可以推出“私人定制”模式的个性化旅游服务,并强化与消费者的交互式互动;最后,以农业休闲旅游产业营销体系为平台,有效链接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间协同效应。2)推动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保护。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保护,才是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强化农业旅游资源保护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提升。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强化旅游资源保护,一方面要靠消费者的自觉保护,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监督与监测。3)推动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社会资本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社会资本主体在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投资能力和专业化运作能力,因此,应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鼓励各社会主体参与到智慧景区的投资和运营中,通过制定和出台奖励、补贴、扶持等政策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4)坚持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资源基本特色。基于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以家庭农场种植或养殖的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形成有特色和有吸引力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必须坚持用户体验,是旅游资源消费者深度参与到活动中,让参与者通过深度参与获得娱乐感;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个性化发展,发展家庭农场休闲农业不能一刀切,应建立在深度开发农场产品价值的基础上走特色化发展道路。5)加强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管理。借鉴台湾地区建立“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的有效做法,我国在发展家庭农场的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加强标准体系管理的建设,从家庭农场发展休闲农业的规模、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实现发展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并对通过标准体系认证的家庭农场给予相关支持,同时,随着家庭农场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进行标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若琳,连丽霞.影响中国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105-109.
[2]赵苹,骆毅.世界城市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再思考―从理念、模式以及策略的角度[J].情报杂志,2011,30(12):95-98.
[3]薛晓阳.霍华德社会城市理论及其教育遗产――关于小城镇伦理建构及其新农民教育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95-.
[4]张惠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4,(04):85-88.
[5]果文帅,王静怡,陈珏颖等.美国农业政策演变阶段、趋势和启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9-15.
陈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