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造成了逃离都市浪潮,都市人不再满足于城市公园、绿化广场等简单的休闲生活,而向往优美、轻松的乡村环境,人们寻求回归自然,亲自农耕的享受。与此同时,城市郊区的广大农民又受制于农业生产的低收入与当地就业机会的缺乏而纷纷背井离乡,成为打工一族,到城市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看似矛盾的现状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城乡融合的渴望。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内涵
1969年,日本矶村英一提出第三空间理论,认为城市除了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第一空间)与产业活动需求(第二空间),还应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第三空间),城市应该有充足的绿地可供居民休闲与放松。我国都市人口密度大、城区建筑密集,缺少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可以作为城市休闲功能的拓展与承接。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指位于都市近郊,以农庄、农场、农业科技园等形式,为都市居民提供农业体验、观光休闲的以娱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为主的农业类型。
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
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村就地就业问题。托市政策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高了农产品价格,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较高的价格也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丧失竞争力,价位更低的进口农产品挤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仍然增加缓慢。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近郊休闲农业虽然无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是可以通过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并将传统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相结合,成倍提高农民收入2011年北京市农田观光季活动年总收入超过6000万元,其中门票收入873万元,旅游产品销售收入5308.5万元,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并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数据显示休闲农业就业带动比例为1:5,每个就业岗位都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5个岗位,发展近郊都市休闲农业可以解决就地就业难题,进而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都市休闲农业满足个年龄阶段人群的旅游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当代的老年人多从农村走出来,有浓重的乡土情结,退休之后渴望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亲自耕作。都市休闲产业可以与同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养老产业相结合,采取土地租用等创新模式,供老年人耕作采摘。当代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渴望闲暇时分融入自然,而休闲农业就成为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都市儿童大多在城市中长大,本身缺少融入自然的机会,对于参与农业抱有好奇和新鲜感,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亲子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抓住孩子就抓住了整个家庭的钱包。国民消费能力增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增加。据分析,大城市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转折点,而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41908元,城镇居民收入更高,收入的增加使人们愿意将更多的金钱投入到休闲娱乐中来。我国假期以短假为主,以2014年为例,除去8天年假与7天国庆黄金周,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3天小长假,剩余80多天假期均为双休日,1-2天的近距离游正成为都市居民首选的出游方式,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园区正可作为居民近郊出游的主要承接地。
三、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点
政府引导,合理规划。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政府应把握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整合资源,避免分散化竞争,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依据各地特色合理配置休闲种植业、休闲林业、休闲牧业、休闲渔业、休闲副业与休闲生态农业,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错位竞争、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都市休闲旅游业同质化严重,应勇于创新,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探索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如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打造葵海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农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以色列北部村庄,利用当地沙漠景观,开发沙浴、沙果采摘体验。提升服务内容。提升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内涵,从单纯的观光、农家乐向教育、体验、度假等方向转变《。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占88.2%,形式单一,该现象也同样出现在都市近郊休闲农业中。人们对于旅游形式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将农业与学生教育、科技观光园、高端养生等相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三生共赢原则是衡量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准则。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将推动近郊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都市居民的幸福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将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刘在强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