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休闲农业是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攀枝花市特色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类型进行梳理,总结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攀枝花市;现状;对策建议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因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在三线建设中发展起来,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钒钛和能源基地,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由于其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一年四季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成为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是川滇交界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2014年,攀枝花市人均GDP达到7.06万元,位居全省第一,非农业人口59.8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43%[1],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经济条件。进入“十二五”以来,攀枝花市提出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中国钒钛之都、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阳光康养产业[2],更是为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1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类型
按照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对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分类[3],见表1。攀枝花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久远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又有50年的工业开发建设史,人文资源丰富[4]。近年来农业发展迅速,2012年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增长,家庭农场、农庄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步涌现,早市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本成型[5]。已形成金河芒果、大田石榴、攀枝花块菌、国胜茶、黄草樱桃、平地杨梅、中坝草莓、盐边桑葚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21个,无公害农产品52个,无公害畜产品8个。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产品丰富,有自然观光、工业旅游、运动健身、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等各种旅游项目,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2攀枝花市休闲农业类型
20世纪90年代,全市城区周边开始兴办的“农家乐”和度假村,拉开了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序幕[6]。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娱乐型、观光参与型、科普教育型、民俗农庄型等多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表2)。在攀枝花市的休闲农业发展上,出现了休闲农业与康养产业结合的特殊类型―――休闲生态康养型。这得益于攀枝花市冬季温暖的阳光和“大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近年来随着“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名片的打造,攀枝花的冬日暖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三线建设”的退休老人、“”返城知青及他们的亲友以及攀枝花人的亲朋好友们都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在严寒的冬季选择到攀枝花来避寒过冬,他们喜爱居住的农家乐把攀枝花的休闲农业和康养产业天然的“嫁接”到了一起。冬季康养产业逐渐成为攀枝花市的“朝阳”产业,来攀过冬的老人们被亲切的称之为“候鸟族”。众多的农家乐增添设施,加入康养业务,承接“候鸟族”来攀过冬,康养产业的加入延长了攀枝花市的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休闲农业融入阳光康养,成为攀枝花市休闲农业的特色[7]。
1.3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成效
对攀枝花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成效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80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5%[8],占全市GDP的9%,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3.1农家乐(渔家乐)与旅游新村农家乐是攀枝花市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承载体,全市农家乐主要集聚在旅游新村,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到集约发展的阶段。旅游新村建设突出一村一品的特点,把旅游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有机结合,围绕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特色餐饮、民族文化、阳光康养等开展经营。全市重点打造的旅游新村共16个,其中743户农户具备旅游接待能力,乡村旅游床位达到13945张。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冬至2015年春季,外地老年人来攀过冬总人数在3万左右,农家乐直接经济收入3000万元。“休闲农业+阳光康养”成为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1.3.2各类节庆活动随着近些年周末游、亲子游、全家游等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全市大力打造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品牌。这种通过政府搭台,农户、企业共同参与打造的各种农事节庆活动广受欢迎,从冬季开始的“欢乐阳光节”“枇杷节”“草莓节”;“春季的三花节”“桃花节”;“春夏季的杨梅节”“桑葚节”“樱桃节”;“夏季的火把节”“花鱼节”“泼水节”;“秋季的芒果文化节”、葡萄采摘、普威梨采摘等。经过努力打造,做到了一年四季节庆活动不断、活动内容缤纷多彩,节庆活动成为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又一代名词。如2015年“桑葚采摘节”吸引了市内外的游客2万余人,西区庄上迎春花卉展接待游客1.5万。“2013中国•攀枝花欢乐阳光节”期间全市共接待市内外游客325.26万,实现旅游收入30.36亿元。
1.3.3民俗农庄和大型商业基地农庄属于休闲农业的高端业态,在攀枝花市方兴未艾。全市休闲农庄脱胎于发展较好的星级农家乐或乡村酒店,有的直接起步于高端。民俗农庄注重文化传承和参与体验[9]。如米易县益满达休闲渔业度假基地建设有水族馆、游泳池、观鱼景观长廊、观鱼亭、钓鱼城等。在这里游客能了解鱼文化、观赏名贵鱼种,参与捕捞、垂钓,品尝特色鱼类,是富有鱼文化特色的休闲康养基地。盐边县大笮风休闲农庄以悠久的大笮文化为魂,围绕美食、民宿、康养、度假经营,开设了手工制茶工艺、纯粮“马锅头酒”酿造、铁核桃油生产线、特色农产品加工、野钓、下河摸鱼、果蔬采摘、采茶制茶、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参观体验项目,打造有盐边菜、花城荣耀系列白酒、盐边油底肉、国胜茶等品牌产品。东区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由大型企业加入开发,是集阳光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户外运动、山地游憩、绿化景观为一体的商业综合服务体,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是休闲农业的又一集约化发展形态。
1.3.4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公园由政府开办,提供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公益服务的休闲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公园。如米易县青松林农业公园,主要为游客提供田园风光、设施农业、农耕文化展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等产品。苏铁自然保护区为游客提供生态保护、热带亚热带植物风光等科普教育产品。攀枝花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及亚热带植物标本园是攀枝花市大、中、小学生实习和科普教育基地,澳昝夥呀哟兄小⑿⊙喂垩2400余[10]。
2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科学规划,缺乏历史和文化传承
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是在市场作用下自由发展起来的,缺乏整体规划。农家乐建筑形式多为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庭院及房前屋后的建设对生态与当地文化的融入不够,人工化倾向严重,有游客反映:“到农家乐耍,有‘从大钢筋水泥森林到了小钢筋水泥森林’的感觉”,建筑与景观打造缺乏生态美,与现今人们崇尚生态自然的要求不符。全市很多旅游新村都存在“到哪里都是吃饭打麻将”的总体印象,特色不明显。部分新村建设时原始风貌被统一的现代化建筑取代,厚重的历史感消失,文化传承断裂。
2.2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不配套
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涉及的交通、通讯、商业、电力、安全、休憩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有的设施老旧。攀枝花市大多数的村社道路均在4m左右,有的甚至只有3m,在平时服务农业生产没有问题,但在农事节庆时就不能满足通畅的要求了,且在田间地头大多没有设置错车道和停车场,缺乏指引标志,游客驻足观赏、体验品尝时就显得拥挤不堪,游客逗留时间短。如在黄草樱桃节期间,发生过“车多路窄,游客堵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休闲农业类型多,但总体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桑葚节期间,某些游客采摘桑葚的地方,没有餐饮供应,要重新驾车另找地方。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基地结合不紧密,如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农业主题公园,在观景台上可看到标准化的稻菜轮作农业景观,到观景台上参观的游客不少,但走到田间地头体验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因为田间地头没有配套步行参观设施,未设置体验专区,没有专门的食宿,游客需要到其他地方吃饭休憩,农业公园没有起到串联起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作用。另外,部分农家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卫生条件差,地理位置虽好,但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吸引不了回头客。
2.3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乡土文化挖掘不够
目前全市大多数农家乐仍然在农户的庭院中发展,农家乐设置的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大多数还仅着眼于“吃吃饭,打打麻将”的基本要求,提供的产品少,与本地市场崛起的多样需求相比存在差距。如在农事节庆活动时,只有采摘活动,游客没有更多自己动手参与的项目;针对小朋友、学生、中青年、老人等不同人群开发的产品不够丰富。在产品开发上结合我市特有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不够多、不够深,游客文化体验不强,乡土氛围不够浓郁。
2.4休闲农业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商品品类少质量不高
全市休闲农业产品品牌不多,全市4A级景区仅2个,2A级的旅游新村景区5个,星级乡村酒店和农家乐仅90余家,三星级以上乡村酒店和农庄不多[11]。休闲农业商品主要为鲜果、蔬菜、土鸡、油底肉等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种类不够丰富,质量有待提升,面向游客的高品质品牌农产品不多。多数农家乐和旅游新村鲜有工艺品、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2.5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力度不够
全市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者大多脱胎于当地农民,缺乏先进管理经验,接待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餐饮、住宿服务从业水平、文化素养水平等有待提高。也存在各家各户各自为战,各旅游新村在集约经营、统一管理上做得不够,没有成套的经营体系,缺乏组织协调,行业自律管理欠缺。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宏观指导,缺乏对行业的系统管理,没有明确相应管理机构,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
3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面向本地、周边及全国康养产业市场。根据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将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两大区域:一是休闲生态康养产业片区,包括三区两县的城区周边及河谷平坝传统农区和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米易溶洞、红格温泉等名胜景区周边及观音岩库区、桐子林库区、二滩库区、胜利水库-大竹河水库沿线等依山傍水区域,含银江镇、格里坪镇、仁和镇、攀莲镇、撒莲镇、丙谷镇、垭口镇、桐子林镇、白马镇、红格镇、得石镇,这一区域冬季温暖,毗邻城市周边,又有旅游景区和农业做支撑,适合发展具有阳光康养、观光休闲、清凉避暑、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业。二是踏春消夏休闲农业片区,包括三源河流域、把关河流域、大河河流域等传统特色农区和格萨拉、迤沙拉、普威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含渔门镇、国胜乡、永兴镇、惠民乡、大田镇、啊喇乡、格萨拉乡、平地镇、普威镇,该区域在春夏季气候凉爽,既有多样的景观和丰富的物产,又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多样的民族文化,适合发展具有踏青赏花、清凉避暑、度假、节庆、科普教育、民宿、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业。全市要统筹兼顾,做好系统的发展规划,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旅游、文化等资源,注重两大区域自身特色的挖掘和打造,避免重复开发,构建区域功能互补、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格局。
3.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新村建设打造时要注重保护村庄原有风貌,既让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又让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设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现有山水脉络,不可破环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加强道路、通讯、水电、卫生、安全、商业等公共设施建设,对肩负休闲观光的村社道路进行硬化、扩宽和增设错车道,完善旅游新村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对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在新村建设同时做好农家乐的提档升级[12],搞好农家乐庭院美化,提升建筑风格档次,配套好特色餐饮、住宿、医疗、购物、娱乐等服务,满足休闲娱乐与阳光康养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3.3产业联动,集约发展
在全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上要一、二、三产业互动,按照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并举一体化经营发展的总体思路[13],将单一的农户个人发展向规模集约发展转变,建设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阳光康养、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推动单个农家乐、农庄、旅游新村、大型商业基地等经营主体联合开展经营。
3.4开发多样产品,融入更多文化元素
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要融入传统耕作、渔猎、饮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风俗习惯、作息方式等乡土文化[14],开发文化内涵丰富、更加富有精神享受的项目,拓展教育和体验功能,有康养业务的农家乐要开发符合“候鸟族”需求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开发舂糍粑、推豆花儿、织布、竹编等富含文化特色的项目,使游客既能体验到优质特色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又能感受到深厚的农耕文化。在游客离开时,还要为游客多开发“想带走、用得着、还要来买”的农副产品、工艺品、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3.5大力开拓市场,打造休闲农业产品品牌
攀枝花市提出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休闲农业要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积极参加休博会、旅博会、冬旅会、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大力开展推介活动,宣传冬季阳光旅游,拓展康养市场。同时,重视开发本市及华坪、永仁等周边市场,开展宣传和游客培育,扩大本地及周边的休闲农业市场。加快建设休闲农业电子销售渠道,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模式,如在各旅行社、网站及手机APP上推出乡村旅游线路和康养产品,推动乡村酒店、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加盟开展网络营销,推动在电子地图上标注旅游新村、农家乐、农庄等的地理位置。结合内外两个市场,打造“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名片,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等;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点[15],培育休闲农业著名、驰名商标。
3.6加强管理,营造多方参与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明确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休闲农业行业管理,在财政、金融、科技、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和服务[16]。推动建立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协会,健全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培育休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经营[17]。营造顾客、经营者、政府、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多方参与建设的良好环境。3.7加强教育培训,培育休闲农业产业专业队伍开展接待礼仪、餐饮服务、护理、陪护、健身、营养、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专门从业人员队伍和管理人才,促进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攀枝花概况2015:[2015-1-27]
[2]阳建英.攀枝花开发阳光康养旅游浅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32):7.
[3]严贤春.休闲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5-19,68-69.
[4]崔朝晖,彭勇,廖红.攀枝花市阳光生态健康旅游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1):36-39.
[5]攀枝花市农业考察团.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加快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0,35(1):14-19.
[6]李福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攀枝花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N].攀枝花日报,2009-05-10.
[7]吴卉.加快推进攀枝花乡村休闲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国果业信息,2010,27(7):15-17.
[8]攀枝花市旅游局.攀枝花市2014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2015-01-14]
[9]刘红瑞,安岩,霍学喜.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83-89.
[10]攀枝花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及亚热带植物标本园.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11]攀枝花市财政局农业处.攀枝花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3,38(3):57-65.
[12]曾倩,成春,骆颖俊,等.浅析休闲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8-21.
[13]孙好勤,高志强.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389-394.
[14]浦晓琴.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15]幸超.四川郫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5-58.
[16]郭红,王永志.西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浅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2):67-69.
[17]吴建强.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四川的启示[J].调研世界,2012(11):38-42。
刘正兰 冯秋平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农牧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