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休闲农业论文 > 新农村观光农业发展路径

新农村观光农业发展路径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8-16 05:14:00人气:354

1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1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出发,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举措。

1.2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旨在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1.3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设计,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不仅发挥了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苏北地区苏北即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简称。一般地理和社会意义上,将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区域称为苏北。当前区域共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8个城市。苏北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该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

2.1推动苏北地区农村生产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苏北地区因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原因等,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当地群众收入增长缓慢。苏北地区的农村发展更加滞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市场经济理念落后,增收困难,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2]。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不但可以开发当地的生态资源,还可以为农民创收带来诸多机会和条件。因此,苏北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实现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逐渐升级。

2.2开发苏北地区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森林植被,保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有效地开发苏北地区的生态资源,统一资源开发与农业产业化,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平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3转移苏北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苏北地区山多、耕地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局限于土地上,大大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劳动力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安置,则会推动苏北地区快速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农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是充分利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过剩的劳动力被转移到新的行业,不但可以创造较大的人力资源价值,还可以降低因土地不足而面临的生产压力[3]。

3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

3.1自然条件苏北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山区夏季可以避暑,冬季可以滑雪,具有发展自然生态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

3.2资源条件该地区地形多样,水面广阔,物种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苏北地区具有深厚的农耕历史,农业生态空间形式各异,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苏北周围乡村的山、水、林、果、野资源种类齐全,低山冈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

3.3人文条件苏北作为江苏省一个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地区,也是一块历史文化名区[4]。苏北地区文化淀积深厚,具有开展休闲度假、科教旅游、文物博览、森林和生态旅游等多种休闲旅游活动的得天独厚优势。苏北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3.4市场条件江苏省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消费潜力。从消费能力来看,2009年前11个月,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081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高达4571元,31.2%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在满足了吃、穿的基本需求之后,人们的消费倾向逐渐转向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据调查,江苏省每年大概有67.3%的家庭选择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由此可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城市规模拓展、城市人口增加,为苏北地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4加快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4.1政府给予政策、财政支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休闲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使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企业和农户只有得到政策的保障,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发展休闲农业。同时,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措施,使各项政策得到坚决、有力的贯彻执行。具体而言,可针对发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户,制定赋税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其次,调整并优化苏北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定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利用效率。通过财政支持,立足苏北地区的现实情况,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完成生产水利、道路交通、通讯通电等设施的修复和保障,完善发展休闲农业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构建清洁的家园、田园、水源。最后,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加强对苏北地区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最基本的发展休闲农业的能力。因此,应固化培训机构,配备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并设置培训考评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4.2创新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与经营组织模式休闲农业开发要遵循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从农业内部分工协作的角度出发,创新开发理念和经营组织模式[5],以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不但要以数量形成规模化,更要有质量,形成异质性,突出特色。具体的休闲农业项目设计应注重自主理念,由消费者自行设计、制作,以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休闲农业在发展初期很容易被模仿,所以,特色是休闲农业的根本。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要有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获得优势,形成独特的生态价值。在竞争中创造灵活性大、适应性强的经营组织模式。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既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也需要发挥个体农户的市场补充作用,同时还需政府的引导。个体农户之间因抗风险能力较弱,又可以形成经济合作组织或者成立农民公司,提高发展休闲农业的能力。基于此,苏北地区经营组织形态可以考虑“企业公司+农民公司”模式、“企业公司+农户”模式、“企业公司+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农民公司+农户”模式,努力形成一个由多种休闲农业建设主体构成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

4.3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品牌宣传详细了解客源,获得现有顾客与潜在顾客的信息,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市场细分尺度,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明析市场定位和市场空间,明确潜在顾客特征,并积极地提升顾客的参与度,使顾客在创新中扮演合作生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理念可以从促使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问形成互动关系入手,也可以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入手。从单纯以生态资源条件为出发点转向以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为工作的中心,服务态度要热情,服务内容要全面,服务方式要周到。

4.4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组织管理,拓展公共服务苏北地区在整个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中,设有一个专门的跨地区组织机构的指导。为了避免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一哄而上,发展进度不一,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规范的冲突,各级政府可以经过协商,达成发展休闲农业的共识,设置专门的休闲农业发展机构。这个机构配备专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划拨经费,赋予其负责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职责,做好休闲农业的立项、审批、监管等工作,承担日常的休闲农业发展事务和业务指导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4.5改革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制定休闲农业保险措施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因此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苏北地区长期以来因自身财力有限,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休闲农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对于苏北地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故需要制定和落实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争取使金融部门把休闲农业列为信贷支持重点。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