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有机农业论文 > 重塑农业技术创新转化模式探析

重塑农业技术创新转化模式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5-19 12:54:00人气:433

摘要: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的主要供给方。重塑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模式,更好地激发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路径。文章立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实践,在科学研判未来农业技术需求及成果转移转化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围绕更好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良好创新氛围营造等提出了思路建议。

关键词:重塑;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视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0年9月,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农业科研院所应精准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努力成为农业科技翅膀中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的中坚力量,引领支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

1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做到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农业技术需求及技术转移转化的新变化

2020年,我国科技贡献率超过60%,这意味着我国产业发展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内容、方式,技术转移转化的路径、模式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1未来农业的技术需求

未来农业的场景,将更加趋于绿色化、工程化。绿色化,有可持续和生态两层含义,形态上主要是循环农业、种养结合等;工程化,是按照二产的理念,全产业链、全场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3种技术的高度融合。未来的创新,将是一种场景驱动的创新,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是两个大的场景[1],在具体的产业模式上,呈现如稻虾共作、种养循环等不同场景,需要的是全产业链、个性化定制的技术解决方案。作为区域农业科研机构,只有把握这一技术发展方向,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才能实现从“支撑产业”到“引领产业”的转型。

1.2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的各类经营主体创新能力、参与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业态的变化导致行业需要更多的定制化技术。因此,应转变科研机构过去“先创新、再转化、再应用”的创新推广模式,探索构建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各类主体与科研机构合作,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研发攻关、组装集成、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的无缝对接;支持涉农高校院所加强与企业、政府的技术合作,加快新技术、定制化技术的转化;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农业投入品+技术方案”、“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案”等模式参与技术推广应用。

2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革新传统思维,重塑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只有加强协同,形成整体创新势能,才能真正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1科学定位创新角色

进一步明确“国家―省―地方”三级农业科研机构职责。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侧重于前瞻性、基础性、探索性研究,重点解决全国性乃至世界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涉农高校则应发挥其在原始创新方面的优势,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而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应主动承担应用性、集成型、示范类创新任务,重点解决区域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则要将主要力量布局在适合区域产业特色的品种筛选、技术熟化、示范推广以及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上。同时,还应不断强化培植企业创新能力。

2.2集聚区域创新要素

统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是解决区域农业生产问题的有效手段。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江苏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在全国首创并实行“以省农科院带农区所”的科研体制,一体化布局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牵头组建并充分发挥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集聚全省优势创新资源,合力解决区域农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主动响应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部署,联合上海市、浙江省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院2020年已纳入国家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重点推进的工作。

2.3拧紧科企合作链条

未来,品种、农药、化肥、农机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发主体应是农业企业,作为区域科研机构,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探索与政府、企业建立联合创新基金,由企业点题、院所命题、团队答题。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促进科研人员走进市场,服务、加盟或创办企业。在科技攻关项目中,科企联合申报,集成双方优势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

3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优化科研组织方式,促进科技产业的双向融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为重要科技引擎,区域科研院所应密切关注技术需求的变化,优化科研组织方式,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

3.1以产业为导向,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江苏院结

合未来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学科优势,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需求,将优势学科长板拉长,打造一批“百年老店”。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需求,建设“小而特”学科,通过技术引领,将特色产业壮大升级为优势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围绕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催生一批“科技新贵”。

3.2以战略为导向,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

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单元,是成果产出的主体。江苏院按照三个阶段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一批标杆团队,解决“杂草丛生”、团队有高原没高峰等问题,消灭科研个体户,带动所有团队共同进步;通过优秀团队整合相关相近创新资源,解决跨学科交叉融合问题,提升资源配置和创新效率;聚焦全产业链,构建垂直整合、横向融合的创新集群,破解创新链条分割、协作难等问题,集成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3.3以需求为导向,组建“柔性科研团队”“柔性科

研团队”是面向农业产业全链条,组织具有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科技人员,开展以品种筛选、技术遴选、熟化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创新服务团队。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应重点组建一批“柔性科研团队”,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生态特色的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并努力将团队成员培养成为有情怀、懂技术、善管理的“全科医生”,精准服务区域农业农村发展[3]。

4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探索转化范式,打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

区域农业科研机构,要努力探索公益性、平台型、市场化等成果转化模式,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江苏院近年从上述三个维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

4.1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面向全省构建亚夫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亚夫科技服务”专项,与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共建“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遴选一批55岁左右“一懂两爱”的科技专家组成“亚夫科技特派员队伍”,扎根基层,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按照“产业特色鲜明、富民作用显著、产业链条完整、三产高度融合”的要求,建设一批乡村振兴整村(镇)推进的示范样板区。以园区为载体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为园区技术研发、成果集成转化等提供服务,推动园区从示范性向生产性转变。

4.2市场化成果转移转让模式

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属性决定了市场始终是转化技术的最佳路径。江苏院通过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让模式,2019年知识产权到账收益超过2亿元。组建并推动“苏农科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化、职业化运营,培育“苏农科”品牌,探索“从品种到品牌”的实现路径,融入农科院无形资产,挖掘成果价值。探索“科技+金融”的成果转化模式,吸引金融资本、天使投资、产业资本等关注介入,促进创新资源与资本融合,加速成果转移进程。

4.3平台型成果转化推广模式

探索与政府、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企业需求定研发任务,即研即推、边创边推,前置技术转移节点,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坚持技术的商品化属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体现技术的商品价值[4]。目前,江苏院已共建玉米、西兰花等产业研究院60余个,2019年开始研究推动产业研究院2.0版升级,致力打造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

5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优化创新生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新生态是激活创新资源、激励创新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5.1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是加强院所管理。院所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社会治理道德文化是底层驱动力,科学管理是重要手段。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管理就是第二生产力。体制内事业单位的管理存在着许多制度性障碍,其管理成本远远高于外部企业,内卷化严重,经验式、吆喝式管理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江苏院近年来持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先后分三批下移了50多项管理事项,赋予专业所、团队等更多的决策话语权、资源配置权和考核自主权,提升基层的自主发展能力。二是推行过程管理。有精细化、科学化的过程管理,一定会有好的结果。2020年以来,江苏院按照“由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的思路,推进OKR(目标和关键结果)管理工具应用,着力解决工作重心不突出、执行力不强、员工参与度不高等困扰体制内单位的发展难题。三是强化政策扶持。按照“优化管理流程、扩大科研自主权、释放创新活力”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周期性考核、人才分类评价等政策制度体系[5]。

5.2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管理过程中,区域科研机构要将服务职能从管理中剥离出来,按照“公益性向公共性转变、服务型向研究型转变”的思路,搭建一批面向行业与未来的技术转移、资源汇集、信息传输的高层次平台,以更好地提升服务科研、服务社会的专业化能力。江苏院近年来先后组建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规划设计院、新农学院等1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5.3加强院所文化建设

探索文化驱动和引领,涵养区域科研机构的创新文化。开展美丽农科院建设,注重院所环境美化,以环境优美、人文醇美、建设精美为内涵,推进美丽社区、美丽田园、美丽院落、美丽阳台、美丽办公室、美丽天际线建设;注重文化氛围营造,用文化润泽美、用道德涵养美、用治理保障美,让单位的一草一木美得有形态,一砖一瓦美得有韵味,一言一行美得有温度,一住一行美得有质感;注重人文形象提升,让每位职工身上展现出文明素养,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心中迸发出向上力量,真正实现院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再向文化驱动的转型升级。

6参考文献

[1]章元,段文.困境与共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食安全与农户增收[J].求索,2020(6):142-149

[2]陈俊红,郭建强.现代种业科企合作的典型模式、问题和对策[J].农业经济,2018(12):112-114

[3]李鹏,张俊飚.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实证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林果业科研团队[J].软科学,2013,27(4):88-93

[4]林青宁,毛世平.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4):1-11

[5]赵丽娟,胡畔,李杨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动态综合评价――基于速度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2020,20(18):72-79

作者:易中懿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 210014)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