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有机农业论文 > 有机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模式与成效

有机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模式与成效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6-29 20:07:00人气:417

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有机产业,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户脱贫、企业增收、农业提质增效。本文调查和收集了全国30个省的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案例和数据,总结了有机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功模式,对有机农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效进行了研究,对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有机农业;脱贫攻坚;发展模式;成效

党的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提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贫困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助力。

一、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贫困地区有机产品发展迅速,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调查统计了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绿华夏)在全国30个省份的认证数据。该机构有机认证数量规模目前在全国排名第3位,认证范围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覆盖面广,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所指贫困地区主要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据统计,2020年中绿华夏在贫困地区认证的有机企业数、产品数分别为347个和1275个,分别占中绿华夏当年认证总数的28.3%和28.5%。2020年认证的有机企业数和产品数比2017年分别增加22.6%和22.1%;认证产量和面积分别为38.08万t和483.84万hm2,分别比2017年增加30.3%和10.3%(见表1)。产品结构方面,以2020年中绿华夏认证的贫困地区有机产品结构状况为例,主要以初级农畜产品及加工产品为主。加工产品数量多,占产品总数的66.0%,但产量低,约占总产量的14.6%(见表2)。此外,自2010年起,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15个省(区、市)的46个国家级贫困县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46个,面积359.5万hm2(含草场、养殖水面),产量19.32万t,产品涉及种植、养殖、水产、中草药等特色产品。

二、有机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功模式

(一)政府推动,全面协同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有机产业带动企业农民增收。百色市是革命老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该市充分发挥优良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农产品达到80多个。发展有机农产品成为当地推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百色市乐业县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193.3hm2,有机农产品产量达2.53万t,年产值3.82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6%,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年人均收入3.2万元,是普通农民年人均收入的4.2倍。有机农业产业累计安置就业人员3100。百色市西林县有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茶叶生产企业2家,直接带动农户3000多户,辐射带动农户7000户,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4500元,增收效果显著。百色市凌云县建成6667hm2有机油茶籽基地,为广西面积最大的有机农产品基地。有机油茶籽产量8000t,产值达2.08亿元。在政府推动下,有机企业采用“公司+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运营模式带动精准扶贫,集中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惠及农户2.1万余户,发展特色有机农业成为凌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龙头企业+农户”的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福建省古田县处于深山区,属典型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古田县顺达食品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是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在华最大的食用菌供货商。该公司打造农户服务体系,实现有机产业规模化发展,以有机食用菌认证为精准扶贫切入点,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形成了技术、供应销售和信息传递等3大服务体系,在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等方面为基地农民提供系列服务。2018年带动农户2244户,基地面积87hm2,农民增收1280万元。2019年带动农户2400户,基地面积107hm2,农民增收1888万元。2020年带动农户2560户,基地面积达112.5hm2,生产量达到1000万袋以上,农户人均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7950元,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有机产业模式。

(三)“叠加品牌效应”模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公共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县域公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伍家台贡茶”的影响力,打造公司自己的有机茶品牌,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7年被认定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县伍家台村有机茶基地获“2017年度全国30座最美茶园”称号。2015-2019年连续5年,该公司生产的绿针获得伍家台贡茶评比第1名。公司还积极拓展有机茶市场营销渠道,在京东、天猫、阿里巴巴等平台上开设了昌臣牌伍家台贡茶旗舰店,开通了网站、公众号等,2019年实现销售额100万元;在广州、长沙、济南、重庆等城市开设了4个直销店和30余家营销合作店。公司努力开拓国际外销市场,其有机茶产品参加德国科隆和法兰克福、法国赛尔、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等国际大型食品展销会,出口欧美国家和地区,创汇达633万美元。其有机茶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高,销售市场拓展快,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宣恩县精准扶贫工作。

三、有机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较高的销售价格是有机农业生产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对北京和上海有机食品市场的调研,北京、上海超市中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是常规蔬菜的3倍以上,有些品种甚至比常规农产品高出十几倍。调研资料显示,新疆地区贫困县6家有机企业的16个产品,带动农户户均增收0.6万~4.35万元。甘肃省23家贫困地区有机企业,带动农户数7430户,户均增收5810元。四川泸州老窖集团收购有机高粱用于酿造有机白酒,当地普通高粱收购价3元左右,泸州老窖集团收购有机高粱价格4元多,有机农产品价格优势明显。西藏地区的有机农作物增收7.5万~22.5 万元/hm2。

(二)拓宽了贫困农民收入来源(1)通过土地流转增收。湖北双竹生态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建有机水稻标准化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流转贫困户土地45.4hm2,涉及贫困户377户、贫困人口1248人。贫困户每年可收到土地流转费1.35万元/hm2,且不担任何生产风险。(2)劳动力就地转移增收。福建省建宁县大源村坪上组一农户种植有机莲田1.67hm2,福建文鑫莲业有限责任公司将其土地全部流转,费用为220元/hm2,土地流转费用达8万多元,公司与该农户签订种植管护合同,安排田间务工,费用为200元/hm2,管护费5万多元,农户获得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收益,也减少种植投入和管理风险。(3)金融扶贫增收。湖南省桂东县扶贫办公室、农商银行、乡镇、贫困户共同签订扶贫小额信贷合同,接收10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贷款资金5030万元,年总收益500多万元,年度分红10%,贫困户年人均收益不低于1500元。(4)产业化带来的额外红利。通过产业化,农户除了生产和销售有机农产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外,还可以获得上下游产业的部分利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获得有机农业产业化带来的规模效益和外部收益。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对有机高粱基地实施“五统三免”措施,每年投入超过100万元进行有机高粱基地基础设施建设,2018-2020年,该公司免费向种植户提供高粱种子25万t、有机肥料3500余t、生物农药近20万瓶,安装杀虫灯200余盏,黄板10万余张。有机高粱年产值超1.4亿元,种植户增收3000余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

(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过剩现象。有机农业产业化将有机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贮运业、销售业整合为一条产业链,实现了有机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可以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机农业产业化还加速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优势互动与协调发展,使信息、资本、技术与管理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配置。

(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机农业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品,是一种能维护和延续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按照有机生产方式进行农事操作,贫困县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生产力得以保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出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四、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有机农业总量规模非常小,离有机消费区域距离较远,环境和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力度不够,推进措施和建设手段推动力不足。

(二)有机农业发展质量不高贫困地区的有机企业大多经营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技推广、动物防疫、安全监管等保障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以及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此外,有机产品认证程序复杂、标准繁多,而贫困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技能,思想意识较难改变,增加了农民在发展有机产品初期的负担和不适应。

(三)优质优价机制未完全形成贫困地区由于远离大中城市等有机消费主要区域,相关市场信息缺乏,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许多产品即使通过认证,也没能按照有机产品销售出去,没能实现优质优价。从中绿华夏统计数据看,截至2020年12月底,中绿华夏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新疆、青海等贫困地区认证有机企业347个,有机农产品1275个,产值接近25亿元,但销售额只有5亿元左右,按照有机产品销售的比例仅为20%,远低于全国有机产品平均销售比例(约40%,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四)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许多有机农产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有机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链条短,市场建设与品牌建设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化发展模式没有形成,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发挥资源优势,做好产业规划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须遵循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依托区域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形成科学合理的有机产品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和产品品种,严格执行有机产品标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有机产品生产活动。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化学污染少的特点,发展有机农业,促进产业扶贫,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战。

(二)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协调推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有机产业的政策支持、产业扶持,有关部门还要在宣传引导、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指导协调、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将各有关部门和各行业的力量、资源凝聚起来,形成共同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合力,避免各自为政。

(三)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拓宽贫困地区有机产品销售渠道要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营销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品牌市场营销;在报刊、电视、网络以及各类新媒体,宣传推介特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脱贫地区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四)培育提升有机农业品牌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走品牌经营之路,应引导贫困地区树立品牌意识,统筹良好生态、产业特色、地域文化、消费心理等多种因素,精心打造有机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积极探索“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老字号+有机”等推进机制,发挥品牌叠加效应,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作者:张慧 赵建坤 夏兆刚 李显军 沈光宏 刁品春 单位: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