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进程探析
摘要: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加快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山西农谷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示范园区,探索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作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任重而道远。本文以山西农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从加大水利建设投资、优化旱作农业布局、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及普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工程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同时为其它地区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太谷区;山西农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进程;建议
从古至今,“靠天吃饭”一直是影响农民稳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旱、冰雹、寒潮、冻害等灾害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北方农业的发展。干旱作为当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灾害,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山西作为干旱发生率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相继发生冬春旱、夏秋冬旱阶段性和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灾害屡见不鲜。自从有机旱作农业被重新提出后,干旱问题不再是农业发展的绊脚石,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不仅成为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还被列为实施乡村振兴若干政策措施之一。
1太谷区概况
太谷区属于晋中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拥有28866.67hm2耕地。其地域优势突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条件好,不仅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而且承担着山西农谷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大省级战略,连续多年获“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称号,率先在山西省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1.1太谷区发展有机旱作基础条件
1.1.1自然条件。太谷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半干旱气侯区,春温高于秋温,夏季暖热多雨,冬季长而偏冷。平均年气温10.4℃,年极端最高气温40.5℃,年极端最低气温-22.7℃。年平均降水量397.1mm,低于400mm(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降水量),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均日照数2527.5h。年平均无霜期日数179d,终霜冻一般出现在3―4月,初霜冻一般出现在10月。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雪)、高温、干旱、冰雹、寒潮、低温、冻害等。1.1.2太谷区农业产业分析。太谷是山西省著名的农业大县,拥有设施蔬菜、苗木花卉、干鲜果、规模养殖4大主导产业,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方面有较大优势。其种植业以粮食为主,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2311.3hm2,比上年减少了1095.2hm2;粮食产量为165355t,比上年减少了7.3%。粮食种植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谷子等,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下降,谷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增加,产量比上年增加27.1%。蔬菜和园林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长,尤其是园林水果的产量比上年增长了29.1%,见表1,果树种植有增多的趋势。太谷区农业机械化使用程度较高,机械耕地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0.2%。太谷区农业产业上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山西农谷战略的全面实施,太谷区拥有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7个国家级项目,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2019年又成功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机平安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山西农谷的各种人才和政策要素正在加速聚集,太谷已成为全区农业发展的先行者和乡村振兴的指挥棒。
2山西农谷有机旱作发展历程与现状
2.1发展历程
山西农谷以太谷区为核心区域,是一个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功能农业食品研发高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2015年,楼阳生省长在太谷调研时首次提出“农谷”概念;随后省、市、县联合赴陕西杨凌、山东东营、湖北荆门考察,提出初设方案;2016年,省政府常务会通过山西农谷建设初设方案,并明确提出将山西农谷上升为省级战略。2017年6月,为山西指明了一条独特的农业发展路线“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2017年底,山西省提出了绿色循环发展、农技集成创新、旱作良种攻关、农水集约增效、农机配套融合、耕地质量提升6大工程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2019年,经国务院批复,把有机旱作农业作为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的主题。
2.2发展现状
山西农谷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建设中墨旱作玉米种植示范园、有机谷子机械化生产示范园、有机供港蔬菜示范园、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园,带动晋中市形成百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同时成立“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旨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打造农业科技高地,发展功能农业和特色农业,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升级发展。2.2.1播种方式多样,采用机械化技术。山西省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多年来,以品种多、品质优、产量高而闻名。但部分地区小农户仍保留着原有的粗放种植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量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粗粮产业的发展。山西农谷生物科技研究院(山西农业大学谷子团队)通过潜心钻研,在有机干旱谷子试验示范基地,以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开辟有机干谷子种植新模式,有望扭转粮食产业的不利局面。谷子播种方式多样,包括膜上穴播、膜侧条播、一膜两行或三行等,并采用全机械化地膜覆盖播种机进行作业,彻底告别了过去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的局面。在种植过程中,还采用了2种新材料,即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和缓释控释谷子专用肥,不仅达到了节肥减药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种植零污染。新技术和新材料既提高了有机旱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帮助农户增收致富。2.2.2良种品种多样,品质好。山西农谷有机旱作示范区的谷子优选于全国各地的高品质、高产量品种,包括“农大8号”、“太行明珠1号”和“太行明珠2号”,以及山西的金字牌“晋谷21号”、“晋谷29号”和“晋谷40号”等品种。山西农谷将依托有机旱作谷子试验示范基地,负有做好有机旱作谷子种植引领示范的使命,同时促成有机旱作谷子种植向智能化转变,集成出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各种谷子提质增效的种植模式,使谷子生产和杂粮生产逐步走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2.2.3利用智慧平台,打造农机农艺系统化服务。科创基地是山西农谷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有机旱作农业也离不开智能平台的应用。近年来,基地以有机旱作农业为核心,着力打造一系列现代农机和农艺创新平台。其中,山西农谷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是集农机监控、远程调度、运维管理、大数据分析、协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物联云服务系统。智能平台围绕农机作业的种植、管理、采集等核心环节,利用大数据对系统中的农机进行统一调度和远程监控,最大限度地优化农机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农机经营者的经营效率。截至目前,农谷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已覆盖晋中市11个县(区、市),现有农机1931台,农机专业合作社243所。2020年,完成耕地63333.33hm2余,农机使用效率同比大幅提高,让广大农机大户乘坐智能平台快车,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2.2.4积极研发新抗旱品种。山西农谷富硒多倍体高产蒲公英新品系“铭贤1号”是近年来精心培育出的新品种,主要利用特异的初生分生组织处理,对蒲公英进行了多倍体诱变,得到多个高产优质株系并发展出新品种。以富硒多倍体蒲公英为主的山西药茶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和转化示范,为旱垣传统农业开辟了新路子和新产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榜样,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而且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农户667m2均收入比种大田玉米提高了2~3倍,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户产业致富的问题。2.2.5有机旱作农业具有成熟的经营体系。山西智创园科技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蒲公英种植推广模式,与农户签订包销协议,统一技术、农资、质量、品牌及购销,并进行分户种植、分户管理、分批行动。并延伸构建蒲公英全产业链,在山西农谷及周边地区大面积开发蒲公英种植农田,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和农民增收增添新的出路。
3建议
3.1加大水利建设投资,提高有机旱作农业中自然降水利用率
充分利用降水及地表径流是有机旱作农业中的重点和难点,仅依靠秸秆还田、深耕深松、轮作倒茬、种植抗旱作物和品种是主要途径,但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有机旱作农业是针对水资源不足、水利条件较差地区的农业措施,在加大抗旱基础设施和节水工程建设投资的同时,还要提高集中雨水补灌技术[1]。可采用集雨旱井、鱼鳞坑等,或对田间作物进行地膜覆盖,尤其是生物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进行补充灌溉,降低自然干旱发生率,也可以缓解地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3]。
3.2优化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现阶段,有机旱作农业区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可以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在传统的粮食和薯类作物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果树产业有机旱作示范区,布局发展苹果、梨、葡萄、枣等有机旱作果树种植生态涵养区,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4,5]。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产业特点谋划精深加工项目,以企业为主导,建设加工产业园区,强化抵御风险能力;对于以鲜食为主的农产品适度发展精深加工。
3.3山西农谷有机旱作示范区带动全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及普及
借鉴和利用山西农谷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的优势,针对太谷不同区域的种植条件和发展特点,围绕技术集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有机旱作技术模式集成示范。着力打造一批以村、乡或新型经营主体为基础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实施“特”、“优”战略,力争做到突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全机械化播种方式,在发展好农谷示范区的同时,辐射带动全区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6]。
3.4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工程
随着现代科技与有机旱作农业融合度越来越高,旱作农业效率也不断提高。近年来,农业环境智能检测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管理系统和植保系统不断完善。这些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现象、土壤、水源和干旱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而且对大棚、温室、灌溉等农业设施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政府可以实施器械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让有机旱作农业更快地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
张罡 武曦 张亚楠 山西农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