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生态农业论文 > 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2-28 20:00:00人气:376

摘要:都市农业概念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日本,曾一度沉寂。随着时间推移,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都市农业的发展愈加成熟,呈现各具特色、功能多元的发展格局。都市农业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市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都市农业仍然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因中国具有自身文化、地理、气候、经济等特殊条件,不能照搬国外的成熟经验,也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固定模式,需要在新时期不断地摸索。通过挖掘都市农业内涵,讨论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必要性,梳理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及功能定位,以期能在将来的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中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

近些年,农业在我国一直是热点话题,也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新城镇化的背景下,都市农业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优势,迎来大好发展机遇[1]。都市农业的特点、功能,促使其在整个农业新时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未来都市农业发展还需落实到具体的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行谋划,保证长远发展。

1都市农业概述

1.1内涵及国外模式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到都市农业受都市经济的影响,是分布在都市中或围绕都市外围的特殊农业形态,集约化、专业化种养殖生产和经营[2];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提出“都市农业生产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概念[3];在1977年《日本农业模式》中正式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韩国、新加坡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研究。中国的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概念引自国外,以国外都市农业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对于都市农业虽然争议颇多,但综合起来,从范围、体系、内容和功能等角度来说,都市农业范围有3种:一是镶嵌在城市内部;二是处于城市边缘近郊地带;三是城市化程度高的都市经济圈内,辐射半径2h的交通圈。依托现代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创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休闲观光、绿化、市场创汇等目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文化与教育于一体,是服务于城市的新型农业[4]。都市农业在国外发展较为前沿,形成了几个典型模式:①美国模式―――典型的都市区域内的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引擎,构建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其主要形式是农场与社区的结合,风险共享、利益共担,搭建了固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②德国模式―――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城镇化率较高,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比较完善,整体土地利用较为均衡,经济上也属于发达国家行列,“德意志森林”和“自然崇拜”文化盛行,注重生活品质,农产品以进口为主,林业非常发达,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③日本模式―――插花型都市农业,人地矛盾相对突出,都市农业镶嵌在城市中。政府通过立法和改变税收政策推行都市农业,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实现防火防灾、绿化城市空间、形成城市景观、科普教育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同时从事都市农业的农民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市农业发挥重要的经济功能。以功能进行划分,即经济功能型都市农业、生态社会功能型都市农业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兼具的都市农业模式。

1.2发展意义

我国的都市农业原型由20世纪90年的城郊农业发展而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趋势,人均收入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发生了转变,不仅需要绿色无污染的鲜活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农产品,还要满足体验、消费等需求。从农业供给侧来说,由农产品的供应发展为满足城市“三生”需求多元化供给状态,而且城市对供给质量要求更高,业态要求更多,旅游、休闲、体验功能需求上升。从经验上来看,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时候,才可能进入都市农业阶段[5],以此标准来说,我国大多数地区已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早期的都市农业实践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依托自身积累的都市资源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率先实现了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到现在形成了以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形式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但离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还有很远的距离。都市农业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前景远大。都市农业涉及产业链的延伸、生产要素集聚、利益联结等多方面,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与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农业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体现形式,有利于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都市农业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及城市经济的基础[6]。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社会意义。

1.3规划的必要性及目的

都市农业在调整农业结构和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农民增收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作用,而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一个具体展现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中引进资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脚点,承载着都市农业多样功能。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土地、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各不相同,对于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园区,没有现成的既定模式和建设条件可以生搬硬套,投入的资源要素也有限,如何制定合适的规模、如何定位、采用何种发展模式、如何正常运营,为了避免重复改造、浪费资源,需要规划先行。规划是园区发展的蓝图,以宏观层面的战略性、区域性规划为前提,通过总体规划制定园区发展方向,融合微观层面的农业技术,以中观层面的园区规划,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整体平面布局、具体的建设内容,细化道路、景观及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规划,预测投入产出值,探索适合园区发展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指导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

2规划原则

2.1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研究国家及省、市(区)相关政策,依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规划,保障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在规划前,要进行详细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因为城市及周边都在不断发展,对待当地的情况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判断和评估;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基础、交通区位、农业及相关产业、经济条件等情况,分析与周边的相容性和产业结合性,选择都市农业园区类型或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布局,选择恰当的配套内容,确定合适的规模体量,预测评估开发价值。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

2.2主题突出、产业明确原则

主题的确定依赖于都市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区域地位、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都市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科技展示等多功能,确定园区主题定位,主题也决定了园区未来的运营模式。既要充分利用政策,结合资源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合理划分园区一二三产业比例,产业突出优与特。

2.3质量优先、保持生态原则

都市农业园区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一方面要引入高质量的项目,设置严格的引进入园标准,通过高质量的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核心品牌;另一方面是确保产品质量,产品的高质量是价值和销路的前提。在规划和实际开发中,通过引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效生态的设施种养殖技术,达到提升品质的目的,同时通过必要的措施处理好生产中带来的污染,整合土地、环境、水及产业等多方面资源,兼顾质量与生态,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4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原则

一个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服务、经营模式,是否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决定着园区的成功与否。紧跟市场,瞄准都市消费需求变化,融入农业高科技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普教育产业、农业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新产业,融入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等新业态及新业态产业集群,集多功能于一体,满足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同时,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稳定发展,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建设融资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3功能定位

都市农业的兴起依托于城市,距离城市比较近,拥有区域、人才、市场、科技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同时也是农业功能拓展需求最大的区域[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由最初的生产特性,演变为现在的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现代集约性以及高度开放性。都市农业园区中,可以具体体现为生产加工、科技示范引领带动、观光体验休闲、企业孵化、科普教育等功能。

3.1生产加工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生产加工是最为基础的功能,在国内除了公共性比较强的农业公园,其他模式的都市农业还是很注重园区开发的经济价值,生产加工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基本保证功能。内容可以涵盖标准化生产、初级及精深加工,延伸市场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

3.2都市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功能

以不为城市居民熟知的农业生产过程、农事体验为主,结合园区和当地的文化、产业资源及自然景观,达到满足休闲、旅游、享受田园、体验民俗等需求,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的。

3.3科技示范引领带动功能

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新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植物工厂、农业机器人及数字农业、物联网等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3.4企业孵化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科技和品种等研究,需要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引进国内外新型技术进行中试推广,结合园区的辐射和传递作用,可以吸引多方资源集聚,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农业科技园区中体现比较明显。

3.5科普教育示范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还是以其他模式为主,里面涉及到现代化科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平台以及生产技术等,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展示、拓宽知识面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引用,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4问题思考

日本的都市农业具有高度专业化、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特征,支撑了农产品高品质发展、高标准体验和高效率生产,虽然人多地少,但其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我国同日本的国情不同,但在农业上也有些类似的地方,比如人均资源少,老龄化严重,同样都面临着“谁来种田”的问题。日本寻找的出路在于推行高精尖的智慧农业,一方面解决人手短缺,用较少的人养活较多的人,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到农业中。在都市农业园区规划时重点考虑智慧农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科创为突破口,跳出农业做农业,在不影响质量、生态的情况下,考虑都市农业投入的方式和战略部署,去推动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所体现的前沿科技、高值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发展代表了时代演进的特征,也将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潮流。都市农业的表现形式也将不断丰富,渐渐形成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多样模式。这需要规划指引,实践验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申合帅.郑州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2]赵天逸.都市农业景观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史慧俊.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8(11)

[4]詹慧龙,刘燕,矫健.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2015(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在开发十大功能.(2015-2-27).

[6]金阳.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对策研究―――基于对S市若干涉农区的调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7]张社梅,曾文俊,陈锐.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8(2)

作者:宋兵 单位: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