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摘要:目前有机农业在西方发展很快,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差距较大。本文在回顾有机农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得出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的启示;进一步对比我国有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中明确未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为发展我国有机食品产业提供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环境效益
随着工业的发展,化肥的高投入带来的增产效益,使农民越来越青睐于无机肥,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成为了人类最为担心的问题。有机农业由于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坚持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在国内外得到大力发展。而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有机农业发展动向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欧、美、日以及大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超前,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诞生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有机农业在发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调节剂,以及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和含有基因工程的产品以及添加剂等[2]。其应用相对较为安全,且大量经过有机安全认证的食品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为人类食品安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促进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背景以及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旨在找出适合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发展动向,进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1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联盟(IFOAM-OI)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5090万hm2,有机农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1.1%。有机生产者不断增加,有机市场占比份额显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麦、瑞典的人均消费最高,分别以262、191、177欧元排名前3位[3]。在法国,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主要出自对健康的担忧,而德国大多数人购买有机食品则认为其可降低环境污染,丹麦人购买有机猪肉更倾向于关注动物福利,美国为避免转基因食品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尽管各国因区域不同,购买动机不同,但普遍都认为有机农业是相对安全的,其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市场,促进有机农业稳定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
1.2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就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种不成熟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中国逐步兴起。最先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的生态农业研究,随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加入了其研究,农业部于198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了生态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对有机食品的研究中,率先进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个中国会员。为了发展绿色产品,进行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资格认证,中国农业部建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的有机农业正稳步发展中。尽管中国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远。有机食品的种类较少,有机食品销售额依旧偏低,与发达国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浅析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我国有些地方,如边远山区、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现代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得以保留,因其很少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成本低廉,多数农民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极有可能成为有机农业的生产军[4]。
2.1生产成本优势
有机农业属于典型的农业密集型产业,其耕作方式与我国传统农业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我国广大农民学习操作。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富裕但是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现状,大部分农民可进行操作。有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可以满足其生产,同时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相比其它国家,劳动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机食品生产环节严格,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从原料到有机食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乃至销售都相对常规农产品的产量较低,但是有机食品的品质较高,一旦良好有序的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建立,将会大大增加其产出,甚至会比常规农产品高出10%~60%的产出量[5],长期看来其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2.2市场优势
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农药残留等引起消费者对果蔬、粮食乃至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等食品安全的担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营养全面又安全的食品。而有机食品因为其生产过程严格,产品品质高,受到多数人的青睐,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极具市场潜力。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有茶叶、蜂蜜、奶粉、中药材、蔬菜、粮食等,未来有机食品将不再只是局限于婴幼儿保健、白领等工薪阶级,而是服务于广大群众,走向出口贸易。所以说,有机农业未来市场发展存在很大上升空间[6]。
2.3社会技术保障
2002年,有机产品认证委员会了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国家认可标志和有机产品的产品标志,正式启动有机产品认证。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设立专项资金对涉及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的生产资料投入和有机认证费用进行补助。以北京市为例,为了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无公害产品认证服务。北京市对有机认证进行政策倾斜,规定凡是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可给与直接补贴50%的认证费用;若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可给与100%的认证费用奖励。同时,政府制定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有机农业的研究活动,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我国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良种培育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实用价值问题。为促进技术革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制定有机农业生产计划,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大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创建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进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企业的发展,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项目运行期间,政府会对有机农业相关项目的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7]。
3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启示
与欧洲、北美、亚洲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可以从其发展中总结经验,鉴于国情的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启发,为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3.1完善监管认证体系
在我国,有机农业认证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市场上存在大量乱认证的不正之风。尽管中国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由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各司其职进行管理,但消费者对于这三个认证体系的界限依旧很模糊。农产品在销售中存在监督不到位,缺乏后续的跟踪回访。对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有机农业统一的认证标准,采取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2种手段,降低认证的成本和费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业的规范、监督和认证,将政府监督与农户自我约束于一体,实现多重监管,推动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认证。
3.2产学研紧密结合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能使用传统的农药、肥料等化学产品,对于农产品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指导。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数不到2人,发达国家为40人。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4%[8]。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有机农业生产各环节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
3.3加大补贴和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场体制建设尚不健全,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和引导,才能保证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欧盟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设置了补贴性的政策,对于达到标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而对于未达到的经营者则采取惩罚的措施。在国内有机农业发展还不太繁荣的情况下,政府更应采取一定的政策倾向性措施或者补贴等措施,以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一向把法制规范、制度以及标准完善放在首要的地位。纵观中国,对有机农业的政策发展仍停留在行政规范和管理引导为主,多集中于红头文件、工作和会议报告中,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法律高度,不免显得有机农业的发展缺乏强大的后劲推动力。因此,发展只能靠市场需求的缓慢进程逐步推进。应把中国对于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执行规范等方面尽快从行政文件中抽离出来,形成指导性的法律文件,才能使有机农业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4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有着潜在而特殊的优势,尽管现在我国的有机农业市场经济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有机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但随着政府政策导向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市场要求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所以,不可否认有机农业在我国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因此,及时掌握其发展走向,增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生态平衡、保障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杜相革.有机农业在中国[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赵春雁,卫来,范德清.世界有机农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南方农业,2018,12(31):81-84.
[4]李玉萍,常平凡.有机食品的市场机会识别与把握[J].农业经济问题,2000(8):59-61.
[5]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8):26-31.
[6]高振宁.发展中的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J].环境保护,2002(5):29-32.
[7]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12(2):122-128.
[8]蒋术,张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16-5017.
作者:舒晓晓 王璐瑶 单位: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