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园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生态农业园的特色与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瓶颈。针对生态农业园建设期长、发展缓慢、需要较多人力资源、访客到访对生产影响大等问题,建议从空间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经营管理设计,在运营和空间规划方面增强生态农业园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分散人力工作内容,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建立与消费者更亲密、更安全的参与形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景观化设计;农业园
生态农业园是指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输入,以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式进行农业综合生产,完成经济闭环的新型农业。与之相对的是石油农业、化学农业或工业农业,后者倾向于使用廉价生产要素(即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以高能耗的方式经营,排斥使用传统低能耗农业中的昂贵生产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图1)。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发展,生态农业园要求人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污染生产,在提供产品的同时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农业生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1]。我国生态农业强调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将废弃农产物循环利用;规避现代农业弊病,如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可再生能源等;系统使用生态学规律建构与优化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推进庭院、屋顶农业活动等,在试点项目上收效良好。
一、生态农业园现存问题
第一,生态农业园区前期修复历时漫长,其生态农产品生产收益缓慢。我国生态农业的农务技术处在尝试甚至试错阶段,辅助产业未形成服务链。园主选择农药残留较少的废弃荒地开垦耕作,在初期需要大量补充基础设施;另一种是选用受过化学农药肥料侵害的土壤复育,为了改善水土和生物环境,并改变造成污染或高耗能的惯性农法,更要经过长达十年以上的漫长修复期。在复育过程中,去掉农药化肥维持的作物成为病虫害疯狂攻击的目标,只有依靠足够的技术、耐心和信心支撑,协同自然自我制衡的力量才能缓慢生发。随着虫害天敌出现,缓慢自净,慢慢达到新的制衡,成为由内而外的健康生态。第二,生产与经营内容稍显单一,关系有待改善。生态农业相对于石油农业,摒弃了以化学和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原料,调动自然做工,但是在初期需要大量人力、畜力等昂贵生产因素参与劳作。因此,单一的农务内容耗工耗时、赢利薄,园主通常无暇顾及规划更多可经营的内容。生态农业园天然拥有的健康安全、无毒害的基因,使其不仅具有较高农业、生态价值,更具有体验性、教育性、科普价值,还会带来很多农产品下游产品和第三产业的开发,提供众多的活动机会。农务中有大量短时、低技的可参与式活动,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尤其是城市游客亲身参与,多种传统农艺活动、手作活动都适于在生态农业园进行。这些经营内容的补充成为丰富业态、密切生产经营关系的大好机会。第三,缺乏景观规划设计,视觉效果单一。人类生产活动不仅产出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对地景的改造一直也给人以精神、艺术层面的享受。无论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视角来看,农业园都应该是一个艺术和先进科技相融的集合地,应该具有美好的知觉体验,但现在多数生态农业园都处于生产建设自顾乏力状态,景观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更是处在蒙昧初始状态。一方面,农业园会形成生产区相对单调平旷、服务区呆板密集的单层次景观,对于水体与边界种植区也常处理得生硬、破碎,缺乏引入体验活动的考虑;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园的基础是土壤健康,土壤培育、灌溉系统布局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工作为首要之务,盲目引入硬化、迁就辅助功能、牺牲生产性用地的设计本末倒置、画蛇添足。第四,参观体验的访客对园区造成破坏性影响。随着生态农业园的发展,为了生态宣传和多种产品经营项目的开发,人们前来参观、体验农务、食宿的需求日趋增加,但参观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访客参观通常较为集中,自驾车行车路线及停车区混乱,访客年龄跨度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在活动主题引导不当时,容易出现行动混乱、垃圾遍地、临时场地随意散布等问题,对农产区生态化环境有一定破坏。农场主自行加建简易设施已很难满足功能需求和人们日益提升的欣赏品位,由此催生了以农业旅游和展示为目的的规划设计需求,从更加全面的方向布局景观,让效益和附加值最大化。
二、生态农业园的设计原则与对策
(一)设计原则现有生态农园大多为非新建型农园,随生产布局自发成形,经过多年经营调适具有较好的生态系统。面对新的功能需求,设计应严格遵照以下原则。生态性原则:保护生产环境的生态是发展之本。在园内生产区、配套服务区都要注重生态,不能一边促进生态,另一边却无视生态。系统性原则:整体全面地协调发展,考虑到生态农园内各功能区互相依存的关系。如农机具通行的大路要便捷,耕作小路的体验性也要完整连贯。作物的生产与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也非常重要,应使产品进出口形成整体闭环。经济性原则:保证经济发展资金闭环,才能提高生态价值。将传统的宣传参观变为付费参与体验,将劳动力资源缺口转变为有趣的农务活动来经营,将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与经济合理性协同发展。
(二)改进对策第一,我国生态园正处在技术摸索发展的阶段,改造设计应给出长期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分期发展的步骤指导,按照主次急缓分配资金使用。第二,提高消费者对生态农业园产品的信任度。由于生态农业园选择受农药化肥影响较小的土地进行改良复育工作,大多数生产地的选址在交通方面不利于消费者的体验,弱化了生态农业相关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而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与信任尤为重要。现阶段消费者通常以游客的身份去农业园采摘或赏花,活动内容较单一、时间短而集中,缺乏以展示体验、建立生态农耕理念为导向的活动设计。笔者建议,可以将农务活动开发为简单的片段式体验,将生态农业园真正变成生态农业的学习园,同时也可分散技能需求低但人工劳动力成本高的压力。第三,积极减少距离问题对生态农业园的宣传阻隔。样板间体验、上门体验等可以将农务活动碎片化、产业化,创造更多的参与形式,有利于加强生态宣传。在城市中设立都市口袋菜园、屋顶生态农园、阳台生态DIY园、校园生态科普园等城市生态农园的点状“样板间”,在人们身边开展生态农业园特色种植、宣传生态意义、比对污染与洁净效果[2]。同时,将漫长的生态生产农务拆解为多种连锁目标成果或段落式农务短体验,配合输出栽培半成品苗及生态农业配件、有机营养物辅料,提高消费者自助学习的便利性,使其在玩中学、在玩中收获,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农业园附加活动中丰富产品形态,提高经济收入(图2、3)。
三、生态农业园的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随着生态农业园景观部分设计需求的快速增长,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对园区进行景观设计:道路、水体与空间场地可以看作生物的筋骨、血脉、肌肤三大系统,它们具有协调互助的关系,像有机体一样给予其生产经营内容物有弹性的物质环境。第一,生态交通系统如同筋骨,起到支撑整体和使整体积聚弹性的作用。农业园中的道路作用不同,田间步道的小路系统如同帮助人们完成精细动作的筋腱软骨,可采用覆盖物厚铺的方式,使僵化的硬路面穿上足够厚的外衣,使小路上的有机质降解于土壤。因逐年添加而形成较厚(300mm)的抗压层,以缓解土壤压实现象,以此使土壤保持有弹性的健康活力,更好地与周围衔接,具有可变回种植界面的弹性,适应生产的需要,同时保持生态连续性(图4、5)。主交通系统大路如同骨骼,精简而坚实,控制保留必要的硬化主干,其余支干使用“木屑覆盖法”,这样处理的路面通行农用机械或作为停车场都不影响下方土壤的透气性。如遇路面有少量破损,可以将下一年的农弃物收集后重新整理铺盖,保持不断更新路面的同时,也起到生态化场地的作用(图6、7)。第二,生态水系湿润的环境如同血脉滋养贯穿整体。农园中灌溉用的水系非常重要,如中医疏通理论,以“畅”为目标,使水系有来有去、连贯不断。因此,园区内的景观设计应结合雨洪、雨水花园的设计,可以在园区建立宽窄、深浅自然多变的明暗水系,如气血充盈贯通的身体。旱溪雨花园的存在可以更好地增加雨水的滞留,形成更多下渗,并且使临近水道的土壤中形成雾化水汽,让临近植被发育得更茂盛。实践表明,因为营造蒸腾性小气候带来的雾化水汽润泽植物,模仿了自然界森林的生态原理,比传统灌溉方式更能促进作物的生长,使生产更加高效。而水汽是环境整体湿润效果的保证,辅以多样地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成为有形的血液与无形的脉象畅通的环境(图8)。第三,生态农务区块如同肌肉皮肤饱满有弹性,适当的景观如脂肪可以增加活力。耕作区块是农业园的主要内容,如同生命体的肌肉皮肤,主要以建立复杂的生态平衡为主。在地块内部通常已经有丰富的组合,搭配多层次植被保水庇荫、生态防虫,如稻田养鱼、蟹、鸡、鸭,林地结合果木、药材等立体育殖方法。景观设计的介入要注意保护组合作物区,设计的重点区应该放在地块边界。边界属于不同地块之间的交汇区域,是承载多地块、多种生态系统的交集区,边界的宽度决定了承载内容的复杂度,而连接或断裂的间距决定了生物廊道的完整度。优质边界的存在犹如肢体上丰满的脂肪,起到保暖和防御作用。尤其在农田系统中,边界作为较少农务活动侵扰的区域,成为优质的动物、昆虫栖息地,不仅可以吸引昆虫捕手,还可以直接分散害虫对作物的单一攻击,从而达到曲线保护农作物的目的,犹如脂肪应对疾病的作用。边界与边缘活化是生态斑块形成触角,探索、扩张为廊道的助力,生态系统的规模足够大,物种制衡才会明显,从而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力[3]。因此,景观设计可以发力的边界区域是生态农业园设计的重要阵地,是使园区具有生态个性的服务空间、生产区生态规模更完整的重要机会(图9)。
四、生态农业园的设计展望
生态农业园在健康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的作物生产,这样的发展模式因为自身技术、产业链没有完善,又时刻受到惯性农法的影响,显得步履维艰。以下是笔者对未来生态农业园的几点展望与思考。第一,一定要从多种方面加强忧患意识,谨慎使用农药,化肥虽然看似方便,但造成的污染后果极难清除,并会持续产生影响。第二,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痕迹设计,将生产流程在产品包装上形成记录,在标准化的产品检测方面设计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为生态农法创造更多可视化的表达机会与监督机制。第三,积极拓展生态农业园的产品外延,在生态理念的指引下,结合特色文化,发展手作、绿色餐饮、田野乐园等,全方位地塑造真正有独特个性的农园。第四,政府对生态农业园的保护、扶植与监管,是对务农者重要的支持与帮助。一定要把国家政策坚持下去,落到实处,成就更多的好项目[4]。
参考文献:
[1]王晓婷.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34).
[2]付婧.基于都市农业理念的城市屋顶菜园设计探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白鑫.农业景观中两栖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9.
[4]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作者:王今琪 单位:任玮 北京工业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