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思考
【摘要】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已把建设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列为创建生态垦区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确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具有黑龙江垦区特点的生态经济格局。为了加快垦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笔者从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概念、垦区的基本情况、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生态农业;环境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效益高、污染少”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采用多种加工手段,实现有机物的多次利用,既可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可利用产品,又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确保农工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黑龙江垦区基本情况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是我国三大垦区之一,经过70年的开发建设,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0多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目前,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人均生产粮食35吨以上,高于15个发达国家人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生产实现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垦区处于我国农业的领军地位,在我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土地。全世界(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滥垦边际性土地以及毁林开荒有增无减。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森林面积的近一半已被破坏,年均消失1600万公顷。土地被侵占、退化,据估计已影响到全球12亿公顷的面积,其中4.5亿公顷在亚洲,滥伐森林和草地过度放牧各侵占三分之一;土壤侵蚀造成1亿公顷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已影响到地球总表面的30%。2.水资源。水资源的短缺对许多国家农业的制约要比土地的制约还要严重,中等收入国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9%。3.农业污染。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不正确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场废弃物随便排放等引起的水、土污染日益严重。4.温室效应。农业作为多样生物栖息地和碳库(贮存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生态功能不断减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大。上述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威胁着垦区经济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
近几年黑龙江垦区生态农业建设进展较快,成效显著,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持续远景来看,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1.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资金投入是保障,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一些规划项目难以如期实现,部分工作推进不是很理想,农业执法、科技宣传、农工培训跟不上。2.对生态农业建设认识不足。一些领导没有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而给予充分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同时,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职工劳动力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3.农产品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4.生态农业建设的服务体系落后。由于经费来源不足,垦区自身没有设置专门机构监管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也没有专项设备,无法对农药、化肥进行基本检测,生态农业建设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面临着人均资源严重不足、部分地区环境日益恶化、粮食生产几度徘徊、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等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垦区的生态农业应着眼于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强调充分合理利用“大农业”系统内部的资源、能源,并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使之得以合理、永续利用,同时还注重废物的循环利用和以生物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人人参与生态农业建设。通过报纸、广播、板报等宣传媒体,以及科技讲座、技术培训和农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树立紧迫感、危机感,认识到生态农业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增强职工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建设生态环保试验示范基地。积极扶持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扩大标准化生产面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使用量,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强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生态农业建设要与产业化相结合,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奖励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对从事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征收环境补偿费和环境税外,还应对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恢复治理。4.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升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成果与高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多种生态模式工程。
刘艳华 李克茹 广州工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