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发展方向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金融发展与社会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已经不相符。文中对农业金融的本质、发展历程、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综合阐述,提出了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模式
1我国农业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11农业金融的本质与内涵
农业金融是指在农村经济体中以农业为主,但包含非农产业在内的资金融通与流动的行为,即在农村中以农业为主、与农业效益存在关联的资金的借贷和使用[4]。农业金融内涵包括:①农业贷款的资金利用和融通;②筹集、运用农贷资金的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管理。农业金融≠农村金融,农业金融属于农村金融的一部分。农村金融是指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所产生的所有与农村经济存在关联的资金融通行为[5]。农业金融是农村金融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以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为例。整体而言,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属于农村金融的一部分,但如果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没有被用于农业生产,则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不被纳入农业金融体系[6]。不过,鉴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金融的重要地位,我们常常把农村金融作为分析农业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我国农业金融发展历程与现状
农业金融起源最早来自于民间“高利贷”。《周礼•地官•泉府》中记载:“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7]。”,描述的就是当时的借贷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金融的发展基本是伴随从农业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而转变的。时至今日,我国农业金融的三大组成部分:政府、商业银行、农民之间形成了互相合作、互帮互利的农业金融模式。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被进一步拉大,造成了我国现在农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农业金融制度已经比较难以匹配人民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进行转型[8]。
13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3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904%;2018年,居民放贷持续转移,加之我国金融理念的渗透和场景布设提升消费金融渗透情况,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持续走高,全年达到约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0%[9]。得益于互联网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大型金融体系都已经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结合,如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腾讯旗下的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
14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结合较为良好的地方,通常都是我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且接触网络比较早,网络比较普及的地方。尝试发展农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如表1所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且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尚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也仅仅处于入门阶段,在最终的交易阶段很少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
2互联网+农业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互联网+农业金融的优势
对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来说,不论是互联网金融或是农业金融,都处于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在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在发展经验上对国外发达国家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历史进行借鉴,则未来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优势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第一,我国目前网民总体数量超过8亿,其中农村网民人数约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年增长率为6.2%[10]。数量庞大的网民基数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农业金融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开发,势必会为今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开拓新的思路。第二,虽然我国农业金融相对价值缩水,但是其产业附加值的绝对价值却处于上升阶段。在此状态下,进行适宜程度的资本与杠杆经营更加可行。第三,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实体经营的固定模式。一方面使金融产品的传播不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机构生产和运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相对透明的经营模式,也更容易打消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顾虑,同时更加简单的操作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使用金融产品。这都是互联网金融更加吸引人的地方。第四,自2013年8月17日我国正式实施“宽带中国”政策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已逐渐开始普及,虽然离真正完善还有很长距离,但是覆盖面积已经很广[11]。政策支持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基础。在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相互结合的这段时间中,农村人民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接受。
22互联网+农业金融面临的挑战
221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资本空间较小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产业附加值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我国农业还不发达,造成现阶段农业金融发展的困境[12]。我国偏远地区由于运输、储存等技术的限制,使农产品的最终销售存在很大的困难。以淘宝、京东为主的电商对农产品线上销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普及程度对于我国如此广阔且分散的农村地区来说还远远不够。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农业金融在整个现代金融体系中占比的缩小以及附加值的下降。在这种先天环境下,资本可运作的空间被急剧压缩,短期内想要改善现有农业金融模式难度较大。
222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
硬件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落后的基础建设使农业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限制;软件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水平有限以及应用互联网能力的限制上。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大量农村中青年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空心化[13]。留在农村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类人群无法对互联网以及农业金融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正面作用。
3互联网+农业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31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制环境,互联网金融的整体运营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14]。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发挥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互联网+农业金融政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完善的保险制度是促使农村人口勇于尝试互联网+金融改革的前提。农村人口由于长期没有充足的保险保障自己的风险,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把钱放到更加稳妥的地方如银行等,用来应对无处不在的意外以及平时的吃穿用度[15]。很难在这种情况下,让农民放心地将手中的资金放入金融体系中。因此,只有在充分保障农民生存质量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才愿意尝试这种金融改革。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保险保障,是促进农民参与农业金融改革的第一步。
3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保证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的融合,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表现更为明显。需要继续贯彻“宽带中国”政策,让更多农村人口和更为广阔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和工作的便利。一方面通过宽带降价、家电下乡等政策促使这些地区的人民积极接触互联网;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人口知识素养,实现农村人口与农业金融的接触与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减缓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引导传统农业金融模式的转型。
33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
在健全农业金融机构体系和深化农业金融改革上,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引导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深化区域农业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金融支持“三农”的经验。
4小结
利用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的结合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生产力低和生产要素匮乏的问题,对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农业金融脱胎自中国金融互联网体系,两者的结合就是实现互联网+农业金融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和信息,促使农业全产业融入市场,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和进步也必然会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农业金融也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因此,互联网+农业金融的新模式是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清和,蔡创俊.中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8(5):89~94.
[2]冯晓雷.“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新机遇[J].农银学刊,2015(4):21~22.
[3]陈翠.“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业金融O2O生态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商业经济研究,2017(13):110~111.
作者:同勤学 李建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西北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