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生态农业的实践
1引言
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产业化是主导力量,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收入,但是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小农户生存空间被压缩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部分研究者(何志雄、张兰英、温铁军、杨宝熙、林志光、许宝强等)认为这是资本主义为上的发展导向带来的弊端。为追求利润,生产者不断盲目扩大生产,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资源,当产量过剩时,产品价格下跌,生产者利益受损。小农户在这样的市场价格波动中抗风险能力低,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可持续性的保障。为改变这样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研究者(郑依依)提出不要把农业窄化在单一的经济范畴中,要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多方面重新审视义农业的价值,寻找其他的发展出路。在这样的寻找过程中,出现了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CSA)、自然农法、朴门永续设计、慢食运动、参与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这些不同的探索路径都遵循着生态农业的理念,并致力于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不断引入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与参与,共同致力于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组织形式已经有了多种探讨,但是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国各地都在尝试不同的路径与模式。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各方力量参与生态农业发展实践的调查,尝试总结本地化的经验与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2昆明市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及其实践
目前昆明市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力量主要有企业、公益组织、社会企业、部分小农户和消费者。各种力量的实践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规模较小,公益服务组织在其中发挥着主推作用。还没有出现与生态农产品相关的农户合作组织,也没有消费者的自发组织。以下是目前昆明市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参与力量: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是昆明市有机农业龙头企业。公司总部位于云南昆明,并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设立了分公司。好宝有机庄园现总种植面积万余亩,迄今已连续十二年通过国家权威的南京国环(OFDC)有机认证,是国内有机认证持续时间最久,种植面积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企业。同时,公司自建了全程冷链物流体系,确保有机蔬菜从田间到餐桌保持最佳的品质。一丘田休闲生态农园:一丘田休闲生态农园,同时也是“盘龙区生态科技示范园”,是一个集农业科技、生产示范、旅游观光、科普示范和商业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生态展示园。一丘田是公司运作,种植生态蔬菜,为消费者提供餐饮、生鲜采摘、绿色超市、奇趣蔬菜瓜果观光等多种服务。老农根:老农根是一家社会企业,主要销售遵循传统老农法生产的农产品,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生态生活方式的推广,通过各种交流活动介绍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现代种植方式对身体的危害,以及中国传统的养生知识;二是与农户的对接,寻找老品种、老农法、老工艺、老味道,鼓励农户承传,并为这些美好的食物搭建销售渠道;三是抓好农产品源头管控,遵照“透明溯源、重拾信任”的理念,建立农人档案,通过农户对老农根理念的认同,保证产品质量。土生食馆:土生食馆是一家社会餐饮企业。土生食馆的成立旨在搭建一个城乡连接的平台:一方面寻找合作农户进行生态农副产品种养殖,使农户远离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对自身身体的伤害,同时保障合作农户生态产品的价格和销量;另一方面,为城市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生态、安全的食品,食馆菜品保证100%不放鸡精、味精等调料,重现食物本来的美好味道,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也倡导了珍惜食材、回归本真等生活理念。采耘农夫市集:采耘农夫市集是由云南社区支持农业网络发起创立的生态农产品展示与交换平台,旨在建立城市与乡村沟通、展示绿色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渠道,核心在“本地生产”和“社区支持”。2011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邀请了许多生态小农户、昆明本地生态产品机构、手工作坊、公益机构参与市集。除了生态农产品的展示与交换外,也开展其他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例如农村生态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俗表演、在地自然教育等,以丰富市集内容,宣传城乡互助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构建相互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帮帮健康生活馆:帮帮健康生活馆是由云南青基会润土互助工作组、帮帮公益基金、昆明真善美书家联合发起,部分爱心人士共同捐资成立的社会企业。企业的盈利不分红,所有利润全部投入公益事业。主要经营不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的原生态农产品及有机、健康食品,致力于探索原生态农产品合作开发的社会企业新模式。努力构建“倡生态理念,促城乡互助,兴本土乡邻、盛一方水土”的公益平台。云南青基会润土互助组:云南青基会润土互助组是一个公益组织,成立于2009年,使命是:致力于用行动探索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合作为基础、以改善生计为重点、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农村综合发展模式,为破解“三农”问题动员和培育更多人才与资源。重点关注领域是:农民生计及村庄综合发展;土特农产品城乡互助合作;大学生支农支教(调查)活动。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是一家非盈利的民间环境保护社会组织,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收集、传播和发展化学农药的生态替代技术,消除化学农药污染,推动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发展,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有汉达康福协会、悦己厨房、在地自然教育中心等组织,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3昆明市社会参与生态农业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昆明市本地发展生态农业实践活动的观察,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
3.1多方力量参与助推生态农业发展
现在已有的有机食品生产龙头企业、休闲生态农庄、社会企业、民间组织、公益机构、开展生态种植的小农户以及部分消费者等各方力量出现在助推生态农业发展的队伍中,说明生态农业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昆明人认识和了解,受全国各地兴起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影响,积极展开了本地化实践的探索。
3.2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的核心理念
3.2.1健康。农产品的生产要健康,避免化学有毒物质对农户身体的伤害,产出的农产品要健康,满足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需求。
3.2.2生态。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农产品生产,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肥力,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生活中也注重物品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态生活理念。
3.2.3环保。探索生态替代技术,减少对化学性农药肥料的依赖,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业重新回到其本应有的环境友好的位置上。
3.2.4自然。亲近自然,接触自然,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重塑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2.5信任。通过共同参与,增进相互了解,打破隔阂,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3.2.6互助。搭建城乡连接的平台,打造城乡互助的机制。
3.2.7老品种、老农法、老工艺、老味道。反对转基因食物,希望从传统中寻找力量,鼓励老农法、老工艺传承,找回记忆中的味道,重视文化的熏陶与信仰的力量。以上的核心理念归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二是食品安全保障,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
3.3各利益相关方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和侧重点
各参与方虽然都是在践行生态农业,但是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决定了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他们更关注的是市场和利润,参与到生态农业中基本上也是因为看到了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社会企业和公益机构则是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参与到生态农业中主要是致力于解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信任滑坡、小农户生计等社会问题;小农户关注的首先是生计问题,生态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有保障了之后,才愿意从事生态农业生产;消费者最关注的则是食品安全问题,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生产的,食品是否安全健康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3.4不同的路径选择
3.4.1新技术和老农法。在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企业和有技术支撑的社会力量倾向于进行新技术的研发,而其他的社会力量和小农户则适合于从传统的农法中挖掘经验。
3.4.2认证和人证。对于产出的农产品的认证,大企业可按国家规定进行有机产品的认证,但是对于小企业小农户来说,有机认证的成本太高,也缺乏认证的条件,那么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与消费者的接触和合作,获得消费者认可,即人证。
3.4.3长链和短链。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将产品销往大城市甚至国外,而小企业小农户则更多依赖本地市场,选择短链销售。
3.5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开始尝试搭建互助共享平台
各个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资源,搭建资源共享互助平台,有助于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扩大规模和影响力。采耘农夫市集就集合了昆明本地多家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丰富了市集产品种类以及线下活动。老农根的负责人刘老师也提到筹建生态食品超市的想法,她建议有条件的机构免费提供场地,其他机构的产品可以在此进行展示和体验。此外现有的部分实体门店除了售卖自家合作农户的产品外,也会售卖其他机构和组织的生态产品。
3.6网络销售和宣传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商的兴起,各企业和机构也开始关注线上销售和宣传。建立公司主页网站、开设微博微信互动交流平台都是成本低且效果好的宣传方式。好宝、帮帮生活馆等都有了在线销售渠道。
4昆明市社会参与生态农业目前面临的挑战
4.1生态农产品价格偏高,消费群体有限
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出2-4倍,普通消费家庭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用于食品开支,若购买生态产品,开支就增长到3000-4000元,普通家庭确实难以承担。所以现在生态产品的目标客户大多是中产阶级和高收入者,他们拥有购买实力,注重自身生活品质,也易于接受新的观念。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和认可生态产品,如何打破“中产阶级的理想国”这一禁锢,还需进一步探讨。
4.2生态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在昆明,各州县的消费市场缺乏
本文中提到的各家企业、组织、机构的生态产品主要都是在昆明销售,或者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外大城市,云南本地各州县的生态产品消费市场还没有形成。昆明作为省会城市,中产阶级和高收入群体的力量相对地州要集中,所以消费市场要大一些,这是实际情况。但各州县是否真的没有生态产品消费市场,这值得考量。
4.3消费者和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内在动力
目前昆明市生态农业的参与力量可以划分为两个大块,即有组织的参与者和无组织的参与者。有组织的参与者,包含了各类企业和机构,它们以组织化的形态呈现,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有明确地规划和发展方向,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是主导力量。无组织的参与者主要是分散的小农户和消费者,他们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处于了解与被动接受理念,尝试进行实践的阶段,这部分力量具有分散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生态农业的发展犹如一根扁担,小农户和消费者分别是扁担两端挂的重物,谁来挑扁担,如何挑起扁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对于推动昆明市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推广目前昆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理念的宣传和推广范围较小,实践和探索的形式还比较少,大多是一些公益组织和机构在推动。生态产品龙头企业较少,小农户和消费者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下一步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另外,结合云南省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契机,将生态农业的理念纳入其中,打造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5.2加强消费者教育
生态农业的各种实践道路是否能持续走下去,关键还是在于消费者。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认同,生态农业才能有发展。如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除了好的产品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消费者教育活动也是重要的方面。使消费者了解和体验农产品的生产,亲近自然,认识农民,形成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使消费者能够自觉支持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同时也建立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5.3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构建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力量、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力量参与进来,生态农业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仅仅只关系某几方的利益,它关系着全人类的未来。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政府部门也应积极搭建起公共服务平台。
5.4挖掘本地生态农业的特色
云南生态气候多样,物产种类丰富,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有自己的农作传统。挖掘和整理这些老传统、老工艺、老品种,鼓励其传承和发展,将其精髓保留,不符合时展的内容加以改良创新,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
作者:冯彦敏 杨益成 路遥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