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发展困境与路径
摘要:生态农业是朝阳产业,探究其发展障碍及其成因,有助于不同观点的互动和碰撞,以形成改革共识和演进路径。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压力大,逐利冲动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等因素共同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亟待抓住用好生态农业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强化科技支撑,锻造动力引擎;加强品牌管理,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民增收能力;丰富营销渠道,拓展盈利空间;整顿市场秩序,稳定交易预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困境;对策
一、生态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压力大
生态农业生产对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生产环境约束趋紧直接影响并制约生态农业发展。不正视农业的环境治理,整体上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已经主要不是人口的压力,而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所导致的。由于工业发展中对于环境承载能力的透支,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代价,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在产量至上理念的推动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耕地及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禽畜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农业生产的排放物已经成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现实的挑战。生产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亟待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逐利冲动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相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灾害、天气、病虫害等不确定风险的影响,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工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好,相对更容易进行质量追责。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者数量众多、来源分散,流通环节中的加工、储存、运输、分销等环节均存在安全风险,对农产品质量无从追溯或追溯成本过高。逐利思想的诱导和市场秩序的缺失,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生产者竭泽而渔。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严格,但实际操作中监管存在漏洞,经销商随意标注生态标识等违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处置。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秩序不规范叠加,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破解信息不对称亟待整治认证领域乱象,打击假冒生态农产品,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增强交易信任。
3.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是提高农业安全水平的关键。投资现代生态农业投入的资金大、成本高,投资回报速度较慢。只有当生态农产品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农业从业人员才有积极性恪守生态农产品的严格要求。生态农产品定价面临顾客的购买欲望与价格之间的反差,虽然消费者都想享用优质农产品,但面对相对较高的成本和售价,部分人群只能是望而却步,市场前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需要细分市场精准定价。生态农产品如果定位于高端农产品,高端消费者为了食品更加安全,愿意也有能力花费更多的代价。但仅仅面向高端收入群体,受众面较小,市场前景不宽。如果定位于中高端农产品,必须将规模做大才能保证投资收益。部分农产品价格涨跌频次高、波动幅度大,分散生产的农户在承担价格风险上缺乏避险手段。
4.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种类繁复,数量众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面对市场缺乏议价能力,被迫依靠低廉的价格和粗放的产量谋求生存空间。农产品重要特性之一是“盲点商品”,仅从外观很难判断其质量高低,市场上既有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也有鱼目混珠投机取巧的现象。销售者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而缺乏议价能力的农民只得以量取胜。数量至上影响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抗生素与食物添加剂的滥用,工业化原料、准工业化原料等诸多种类的东西,披着增加产量的科学外衣出现在农业各个生产环节。一些地方出现生产上的“一家两制”双重标准现象,不同用途的农产品采用不同的方式生产,用于出售的首要标准是高产,用于自己吃的首要标准才是安全。
二、生态农业改革的路径探索
1.强化科技支撑,锻造动力引擎
以科技创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使用更少剂量的化学农药和肥料,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实施综合的农场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生态农业选址在土壤质量、灌溉水源、环境空气等方面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加强农业用药安全管理,减少化肥使用量,即使牺牲产品的品相和产量也要保证符合生态标准。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武装生态农业生产。推广3G智慧农业物联网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利用云计算等新手段将互联网从桌面延伸到田野,实现农业生产与大数据智能衔接。以优质种苗产业化开发、推广温室智能系统、工厂化水产养殖、现代设施化畜禽养殖为手段,有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根据农民培育需求变化,调整培育对象和培育内容。侧重培育需求更强烈的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在做好传统农业生产培育的同时,加强农业产前和产后的培育,增加农产品销售、管理、品牌建设等针对性较强的培育内容。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使其增强抗风险能力。
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莱瑞•莱特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随着产能过剩的凸显,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经营策略从重视生产到重视营销,再到重视品牌建设不断演进,力图从众多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品牌是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的认同是品牌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品牌有助于建立质量安全与信誉管理的载体和约束机制,可以减少搜寻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品牌产生的溢价效应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生态农产品应具有与其他同类商品的明显差别和鲜明特征,正是这种差异性将这些产品与同类商品在消费市场中区分开来。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满足顾客需求,重视顾客需求调研,掌握和引领顾客需求,企业才能找到进步之阶。随着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的消费心理有所改变,从单纯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更加关注商品包含的情感价值、美誉度等。新品牌主要关注品牌创建,求新求变以形成品牌资产,老品牌主要关注品牌维护,延续消费者对老品牌的正面回忆和情感。
3.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益分配机制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生态农业必须使农户得到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推广和发展。农业增效仅依靠土地流转增加规模化程度是难以实现的。农民增收不仅取决于产量增加,更取决于价格形成及其背后的市场力量对比。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仍然是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说明大规模集中经营并不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障碍的万能灵药。解决分散生产与庞大市场对接风险的精髓在于,如何以社会化服务为中介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市场,如何建立符合多元主体意愿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需要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台湾、韩国、日本等东亚农业发展模式限制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目的在于侧重保护农民的收益。在适度规模农户和小农户的现实基础上,以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市场对接、安排生产、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农民合作组织可以从农民急需的生产服务项目入手,提供机耕、供种、灌溉、植保、收割、储运、分拣、保鲜等服务,发挥规模优势获取一定的盈利空间。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通过农民组织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掘农村社会资本熟稔的潜力,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业农村。
4.丰富营销渠道,拓展盈利空间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是市场而不是企业。囿于生产标准的严苛要求,生态农业存在产量较低、耗时较长、成本较高、销售渠道狭小等问题。资本为了逐利进入农业,需要通过销售实现优质优价,获得预期的回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业态,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公益性的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生态农产品提供便捷的流通平台。采用直销、直供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售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费用。推行农产品直接进社区的方式,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关系。促进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稳定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锁定消费人群。以国际市场带动国内生态农产品销售,按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标准生产和销售优质农产品,没有农业国际化就没有农业市场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通过电子商务开拓生态农产品市场,借助网络平台把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展现给消费者,提升产品的透明度和知名度,使消费者更方便的了解产品信息,增强消费者信心。
5.整顿市场秩序,稳定交易预期
推动市场有序竞争,通过产品差别、渠道控制和品牌认证等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强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测与检验,及时有效的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探索推动监管方与检测方的适度分离,推动第三方检测,提升检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增强环境的承载能力,为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第三方监督,让消费者组织参与抵制违规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如果仅仅片面的依赖于政府直接监管,政府监管力量必然会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制定社会组织监督奖励办法,激发消费者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合力,净化市场经营环境。组织的存在价值在于经过重复博弈实现理性合作,克服成员的短期行为,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合作均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沟通更加顺畅,政府更容易居中发挥调节作用。发展透明农业,加强产品可追溯管理。将生态农业与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相结合,实行全天候电子监控检测。
参考文献
[1]陈锡文.粮食安全面临的三大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3(4).
[2]王晓毅.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2).
[3]戴维.阿克.管理品牌资产[M].奚卫华,董春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6-89.
聂磊 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