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1福建省生态农业的需求趋势
从2000―2012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一直呈较快的增长趋势,由2000年的2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8.4亿美元,年均增长24.7%。2002年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企业32家,出口产品数量37种,出口金额4019.98万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8%;2003年,出口企业51家,出口产品84种,出口金额7473.9万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9%。福建省生态产品出口较多的主要有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精制茶、无公害罐头食品,特别是食用菌加工罐头。2009年,福建省无公害水产品出口37.65万t,金额15.41亿美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49.4%和37.6%;无公害茶叶出口金额5734万美元,比2008年增长8.6%;无公害罐头食品出口额46.27亿元。虽然福建省的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趋势良好,但是日益增加的出口壁垒势必会增加未来的出口难度。福建省出口的茶叶、水产品和食用菌等接连受到欧美、日本日益严苛的技术性壁垒限制。
2福建省生态农业的供给趋势
2.1福建省生态农产品供给总量分析
截止到2012年底,福建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为268家,占全国比重为3.9%;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为525个,占全国同类产品总数的3.1%(表1)。2003年,福建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为73家,占全国的比重为3.6%;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为161个,占全国同类产品总数的4%。2003―2012年间,福建省绿色食品企业平均增加了15.5%,绿色食品数量平均增加了14%。2009年福建省绿色食品产量62.1万t,占全国总产量(5717.6万t)的1.1%;2011年的绿色食品产量为79.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8%。在有机产品发展方面,2010年福建省有机产品企业个数为35个,比2009年增长12.9%,占全国有机产品企业总数的2.9%;有机产品数量171个,比2009年增长28.6%,占全国有机产品总数量的3.1%。
2.2福建省生态农产品供给结构分析
福建省绿色食品中,精制茶和水产品加工品既是绿色标志数量最多的,也是产量最多的两个种类。2008年,福建省精制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数量有132个,占全国比重为10.3%,产量为1.25万t,占全国的比重为8.9%(表2)。2008年,水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数量为81个,占全国比重为30.1%,产量为1.51万t,占全国比重为20.7%。其他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和产量较多的品种有蜂产品、新鲜水果、蔬菜产品、液体奶、大米、食用植物油。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绿色食品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要高于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说明福建省的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不是很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3福建省生态农业环境监测面积变化趋势
2009年福建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达到2.89万hm2,占全国比重为0.4%;2010年为9.09万hm2,占全国比重为0.6%;2011年则为7.3万hm2,占全国比重为0.5%。总体上,福建省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不大。从类别来看,2011年福建省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按大小排序,依次为果园2.3万hm2、茶园2.03万hm2、粮食1.22万hm2、蔬菜0.77万hm2、其他3900hm2、油料作物2466.67hm2、水产养殖2200hm2。在有机产品环境监测方面,2010年福建省认证面积为1.15万hm2,比2009年增长了98.3%,占全国总认证面积的0.5%。可见,福建省生态农业环境监测基地规模偏小,限制了生态农产品的产量供给。
3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认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是四类基本因素和两类辅助因素。四类基本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况。这四类因素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四类基本因素之外,机遇和政府是两个辅助因素,它们对四类基本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四类基本因素和两类辅助因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钻石模型体系”。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表现为六类因素综合作用下产业的获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
3.1生产要素
生态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从初级要素来看,福建省土地总面积不大,仅为12.14万km2,在全国各省(市)中排第23位,而且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不足。福建省地形为多山少平原,丘陵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1%,相应的耕地面积约143.47万hm2,仅占全国的比重为1.10%。2008年,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0.037hm2,远低于全国0.1hm2的平均水平。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普遍规模小,竞争力不足。2011年,福建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为7.3万hm2。从高级要素来看,由于投入不足,福建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很难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生态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2012年福建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286.8万kw?h,农村用电量312.9亿kW•h,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和4.2%。据统计,2012年福建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9%,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9%,同期,全国相应的指标分别为28.4%和5.3%。另外,福建省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薄弱,包括农业机械化技术、生物技术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水平都偏低。在技术推广方面,特别是山区农业科技人员断层现象严重,服务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2003―2007年,福建从事农业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从事农业科学人员占科技人员比例约6.2%。
3.2需求状况
生态农产品由于成本高、产量低,价格通常会比普通农产品高出20%~30%,但在国内市场上,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福建省生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不强,绿色食品销售额占国内总销售的比重为1%,有机食品的占比为4%。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消费者早已开始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发达国家借着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理由,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绿色壁垒,这已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中一种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在福建省,将近6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受到SPS(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的冲击,50%的企业受到SPS措施的重大影响;农兽药指标限量要求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程度最大;水产品、茶叶和蔬菜是受SPS措施冲击较大的产品;来自日本和欧盟市场的SPS措施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最为严重。福建省农产品出口企业遭受SPS措施的严重影响,既有国内外标准差异过大、国外SPS标准过高、信息不对称等外因,也有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低这一内因。为了突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福建省必须扩大生态农产品的出口。目前福建省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的比重仅为6%,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生态农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包括前期的农业机械、饲料、燃料等产业和后期的农产品的运输、存储、加工和销售等产业,而农产品加工业与生态农业关联度最高。可以说,生态农产品的加工对整个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农产品的加工不同,它采取的是生态工业的加工模式,不仅要求原料是生态农产品,还要求加工过程无污染。目前,福建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在以保鲜和粗加工为主,由于技术和设备等原因精深加工比较缺乏。另一方面,福建省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认证数量、有机食品企业和产品认证数量都在快速增加,标志着福建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但与国内生态农业发展得较好的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截至2012年底福建省仅有268家企业、52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表3),在华东6省中位居第5,仅高于江西省。
3.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实现有赖于行业中企业的有效经营与运作。伴随生态农业的逐渐发展,福建省生态农业经营的主体由最初的小农户向生态龙头企业、生态农业合作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从华东6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情况上看(表4),截至2012年福建省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较少,在企业战略和经营创新方面在6省中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3.5福建省生态农业的机遇
生态农业的发展顺应人类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理念,在此背景下,福建省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Laura等分析表明,生态食品消费以20%~3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并且一些发达国家有机食品销售的份额已经超过食品总量的10%。全球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这两个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球有机农产品销售额的97%。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等富裕国家和地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旺盛。预计随着福建省对东盟、台湾和香港对外贸易的扩大,福建省的生态农产品必将可以进一步扩大出口。此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安全、优质、高营养的生态农产品是人们迫切需要的。
3.6福建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的相关政策
福建省制定了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政策,并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2002年颁布了《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引导乡村农民规范生产。200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强调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福建省还特别针对有利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及农田保护等方面拟定许多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8月,全省地税系统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款3.78亿元。自1991年,福建省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全面展开,目前全省有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12个市(县)的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可以说福建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试点县为主导的三级生态农业管理和推广体系,初步建立起了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但是,在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中,政府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生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执法队伍不健全等,这阻碍了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的提升。
4结论与对策
4.1研究结论
(1)目前,福建省高收入群体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相对饱和,而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足。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判断,生态农业国内需求将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长。福建省生态农产品出口市场需求占全国总出口市场的比重不高,福建省生态产品出口较多的主要有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精制茶、无公害罐头食品,特别是食用菌加工罐头,但是国外市场日益增加的出口壁垒无疑将增加这些品种未来的出口难度。
(2)福建省生态农产品企业数量和生态农产品数量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福建省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外加农业生态技术效率不高,导致福建省未来生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不能较快地增加。
(3)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农业耕地面积小,表明初级要素竞争力不强;而福建省的高级生产要素竞争力指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求状况方面,福建省生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优于国内。相关与支持行业和企业战略方面,在华东6省内进40台湾农业探索2014年10月行比较,福建省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总之,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总体上较弱,有待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的作用,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4.2促进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2.1针对生态农产品需求方面
(1)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生态食品需求。包括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农村人口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2)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完善食品安全的立法和监督,扩大生态农产品消费。虽然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可以潜在扩大增加生态农产品的消费,但是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信息的了解仍然有限,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必然影响其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绿色食品的宣传,并完善生态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各项立法,确保消费者购买的是货真价实的生态产品,消除消费者在购买生态产品前的忧虑,让他们扩大消费。
(3)福建省生态农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发展农产品要出口,政府应该抓紧补充、修订和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与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有影响的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合作,以有效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进一步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企业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以科技为平台,完善质量的检测检验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重视质量;出国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品促销和商贸洽谈活动,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拓展国际贸易渠道。
4.2.2针对生态农产品供给方面
(1)扩大生产要素的供给,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
①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良田,逐步扩大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农地面积;
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生态农业发展的风险;
③大力培育生态农业所需的各种技术型人才,包括生态农业生产、加工的技术人才,以及生态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
(2)增加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及资本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其次,政府还应该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生态农业。
(3)扩大生态农业基地和企业规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一种市场化、规模化的大农业,扩大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规模,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新机制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以品牌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做大做强,提高生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4)加强并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支持体系,包括环境监测与控制体系,质量检测体系、销售渠道体系等。这些支持体系将对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形成产销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喻翠玲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