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一、梅州产业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形式多样的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梅州土地面积15835.7km2,其中丘陵面积占56.6%,山地面积占24.3%,平原面积只占13.7%。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平原、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和中山地等土地类型齐全。地处韩江上游,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和汀江等几条支流分布,盆地呈串珠状分布,灌溉条件较好。土壤自然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砂页岩和紫色砂页岩。其中花岗岩成土分布面积最广,占山地土壤的55.8%以上。这类土壤土层深厚,富含钾,是造林和种植果树较好的土壤条件。缺点是土壤结构疏松、酸性重,植被破坏后容易水土流失。砂页岩成土的山地土壤占山地土壤的35.5%。这类土壤土层浅、贫瘠,石质较多。只能零散生长耐旱、能浅土生长的马尾松和一些生长能力特强的本地树种。紫色砂页岩成土的山地土壤占6.7%。这类土壤富含磷、钾,适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但岗台地多,土壤养分容易流失,利用不好会产生严重土壤退化问题。
2.气候资源梅州市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带,光、热、水的条件良好。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在460~510MJ/m2之间,夏秋季多,冬春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785~2065小时,冬春季少、夏秋季多,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多、谷地少,低丘多、高丘少、山区谷地更少。年平均气温为20.6~21.4℃。最冷1月,月平均气温11.1~11.3℃,最热7月,月平均气温28.3~28.6℃。年平均≥10℃的日数283~318天,有效积温为6850~7598℃,年无霜期304~326天。雨季长,降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442~1784mm,雨日在140天以上。70%集中在4-9月。受地形影响,降水分布呈山地多、平原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全市光照与水热条件配合同期。多样的地形地貌,促成多样的小气候环境,非常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3.生物资源梅州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超过2000多种,其中可作为材用植物、药用植物、芳香植物、油脂植物、纤维植物等经济植物达几百种。主要水果有柚、橙、柑、龙眼、荔枝、橄榄、杨桃等几十种。其中富有盛名的优质品种有金柚、蜜柚、龙眼、细核荔枝、香榄、无核芒果等。茶叶有单丛茶。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玉米、小麦、芋头等。经济作物有水果、烤烟、甘蔗、花生等。
(二)独特的客家人文背景
梅州是“客家之都”,是客家人聚集地区,也是客家地域文化的核心之地。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对客家人文特征做了很好阐述。
1.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传统客家人,“靠山吃山”。“客人家庭,除掉兼营各业外,又必兼养一二牛猪,若干鸡鸭,或狗猫等类。秋收完后,各家必酿些米酒,以备一年饮用。他们真可说是自给人家。”可以看出,客家人长期居住人多地少的山区,利用家庭种养和合理配制,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自给自足满足日常生活。其实,透过传统客家人居住的围龙屋,从屋内建制,到居住环境周边的农作选择和搭配,取之方便,用之自然,就能很好展现客家人道法自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2.兼顾各业的文化传统传统的“客人家庭,很奇怪的就是同一家内往往兼营农工商学仕兵种种不同业务。他们度的是在家庭生活。一家中,普通总有多少田地,耕植的工作,大体由妇女或一二居家力练的男子任之。农隙无事,则在家从事普通工业,如织布制扇。或其他手工艺。农和工,简直分析不开;二三比较精明的男子,则往往于所居县邑,或国内各地,或南洋群岛,经营工商各业,就是资本短绌,没一定商店,也必展转负贩,奔走谋生。其一二比较聪明的子弟,则必令其读书成名,或叫他游宦各地,或操其他专门职业。”尽管客家人有“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但面对客观生存环境,“以商入仕”也是次优的选择。所以在历史上,富商入仕名人不少,比如张弼士。正是由于客家人一直以农为本,兼顾其他,只要有机会拥有土地使用权,就会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生产率,靠农致富,依农强家。
3.勤劳开放的生存态度“客家是最喜勤劳的民系,无论男女,皆以勤劳为做人唯一本义,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广义的)的青年男女,虽就有钱有势,在客家社会也没人看得起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在家勤劳和男性出外从业,也有别于其他汉人民系。“他们苟不幸罹着穷困的境地,往往能出人意表,运其过人的气力与精神,负担普通汉人所不易胜任的劳役,种田也好,做工也好,做买卖也好,当兵也好,只要可以维持生活,他们都能甘之如饴,勤之不辍,劳而无怨。”正是由于客家人的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生存态度,创造出近现代海外华侨及社会各界客家人突出的成就。
二、因地制宜形成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模式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梅州市实施了“希望在山”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农业的综合开发。2002年,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根据气候资源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近似性,把梅州全市划分为6个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土地承包农户和农业企业配合下,利用生态农业示范点,逐步形成了林果结合,以果促农;果草结合,以草兴牧;种养结合,以养促种;农工结合,以工补农等,逐步形成了循环利用,搭配有效的生态农业。今天,走进梅州,常常可见山顶林木葱笼,山腰果实飘香,山下稻禾茁壮,低处鱼肥水美的景象。为此,介绍如下几种比较成熟的农业生产模式。
(一)“粮-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韩江上游及各支流所冲积的串珠状盆地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属于大面积的耕地保护区。尽管现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劳力不足,但有些愿意投身农业的农民利用土地承包或流转,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保护的耕地采用大面积、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二季优质杂交水稻,冬季蔬菜或烤烟轮作。住家附近择地修建一定规模的养殖场,禽畜废料生产沼气作为家用燃料,沼液沼渣还田。
(二)“林-果-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地势较高,坡度较平缓山坑谷地,山下有溪流取水,风化土层较深厚的地方。布局采用山顶保留原有植被,补种松树或竹,增加植被覆盖,防止崩塌和水土流失。山腰建梯形台地,种植优质水果,如金柚、慈橙、香榄等,果林下种植牧草,园内放养鸡鸭,坡下建养猪场,禽畜粪堆积发酵,沼气用作家用燃料,剩余废料供日常施肥和冬季果树填肥之用。
(三)“林-果-粮-畜”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规模比较大,处在盆地与丘陵过渡带或谷地较宽阔的地方,园内有溪流或河流取水,适合多种农作物配套综合生产。布局采用丘陵山顶植树,防水土流失;山腰及山前种优质水果和建养殖场,肥沃的长期保水的农田种植优质水稻,沼气用作家用燃料,沼水浇地肥田,沼渣用作冬季果园填肥之用。
(四)“林-药(茶)”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一些山高、雾大、多雨的山区或某些具备优质南药、茶叶生长的小气候环境。针对高价值南药和优质茶叶的生产要求,园区周边做好植被覆盖,加强水土保持,营造南药和茶叶良好的生产环境,保证南药和茶叶的生产质量。
(五)“林-果-粮-畜-鱼”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耕地面积较大,园区拥有盆地、丘陵低山和开阔的平原地带,根据土地本身优势,结合农产品的生产要求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完整的、纯农生产的、山区立体式的生态农业。布局采用丘陵山顶种树、山腰山前种果、长期保水农田种粮、盆地低洼处挖塘养鱼、园内搭舍养殖等,合理布局,功能配套,土地综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生产。
(六)“林-茶(果)-旅”模式
随着生态农业发展和精致农业引入,梅州不少企业加大农业投入,逐步建成森林覆盖很好、茶园或果园布局合理、精致农业生产规范、适合开展观光旅游、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农庄或农业产业园区。结合梅州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与各大自然与文化景点联结一起,构成广东最热门旅游线路,愉悦旅客,展现客家山区和生态梅州独特的魅力。比如5A级国家旅游景区雁南飞和4A级国家旅游景区雁鸣湖,都是林茶果旅结合在一起的优秀案例。在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农副产品高质量的同时,有效推进农区的环境建设,把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了梅州旅游的生态品质。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10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全面系统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梅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因地制宜,逐步改善山区农业的产业结构
梅州是广东重要的山区农业市。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因素,很早就定位好自身农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出了“生态梅州”的发展战略。根据梅州2013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材料,从2000年到2012年,在粮食产量有所保持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总产值86.33亿元增加到253.79亿元;农业增加值从56.02亿元增加到157.17亿元。造林面积、水果产量、茶叶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已授牌的农业龙头企业个数从0至373个。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改善。逐步形成农林牧渔并举,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扩大,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强,山区现代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
(二)协调综合,逐步建成农工商旅相结合的产业体系
对于梅州来说,发展好农业将直接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从21世纪始,采用政府主导,农民参与,企业加大投入,重视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产品商贸营销。如梅州金柚,现已成国内优质农产品,名扬海内外。对优质生鲜水果,注意冷冻储存,延长保鲜期,运用分选包装和快捷货运,减少运输和销售损失。如平远慈橙,设立“采摘节”,规范鲜果分选包装和订单包送,大大提升销售质量。合理采用提取、淹制、干制等生产工艺,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比如金柚,推出饮料、柚皮果脯等农副产品。梅菜、萝卜苗等利用干制技术,提高干鲜品质。协调农工商旅,促成以农为基地,以农产品为原料工业生产,伴随现代物流,依靠优质农副产品品牌,打造富有特色的土特产,整合旅游与观光农业,形成富有梅州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
(三)合理资源配制,增加现代农业的生产效能
梅州山多、森林覆盖率高,丘陵、盆地、小地形、小气候多种多样,为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多样的环境资源和农作物生长条件。政府利用自然资源的调查,合理规划,合理配制,合理布局,引进优质适应梅州种植的农作物,指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这不但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也突出了山区农业良性发展的自然与社会效能。比如种植高价值南药,针对其对光照、气温、水分和土壤等条件要求,因地制宜,加大技术引导,扩大规模生产,提升生产品质。经济林木,比如速生毛竹,指导农民选择山地坡度和土层深浅,做好冬笋、春笋挖留和竹林密度控制,增加成年竹与其林下经济作物生产配制,大大提高了毛竹的经济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促进了山区环境的良性发展。
(四)重视环境建设,促成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梅州开始打造“广东文化特色旅游区”品牌,提出“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口号,梅州的旅游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为了农业能够协同旅游业共同发展,梅州市政府要求所有经济发展都必须从加强环境建设开始,建设宜居环境,发展宜居经济,促成绿色崛起。作为农业,影响面最广、关系最复杂的产业,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是梅州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为了更好利用本地农业生产资源,积极采用订单农业和精致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益。结合梅州重视旅游产业开发和追求“慢生活”,从农业生产准备、过程和结果上,做到以生态为出发点,以环境友好为发展方向,确保过程安全、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促进优质生态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可持续。
(五)引进精致农业,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与水平
梅州市委六届二中全会提出,实施“一园二特带动一清”的产业发展战略。其中“一园”就是全力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二特”就是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和特色家居城乡;“一精”就是精致高效农业。2010年5月,经国家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广东梅州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随着“农民创业园”规划出精致高效农业示范区、特色家产品加工生产区、休闲农业区等功能区设立,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给梅州农民和农业发展做出很好的示范作用。如今,利用土地流转和承包,出现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势头,让更多农民愿意参加土地承包合作社,从农产品的种子选用、生产过程的技术控制、肥料配比,农药施用、水分供给到采摘技术,严格规范和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了土地的利用价值,推进了梅州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作者:李尚宁 单位: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