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生态学论文 > 文化生态学下偏远乡村的规划路径

文化生态学下偏远乡村的规划路径 

日期:2017-02-07 01:19:09人气:877

摘要:文章采用文化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李家乡山庄村为例,分析其文化生态系统,解读文化生态要素,剖析了偏远地区乡村规划的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以区域发展为总体目标,提倡避免盲目扩张、渐进有序向乡村社区转型的价值观,结合村庄周围自然环境保留村落的自然景观格局,留存和发扬村庄物质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探寻偏远乡村规划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乡村规划;偏远地区;山庄村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正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导致文化生态失衡,偏远地区的乡村情况尤甚,一些文化生态“物种”正逐步趋于消亡。据此,文章以山庄村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去认识偏远地区村落文化生态和空间的结构体系,以便对其发展提供有益策略。在如上提到的背景下,地处偏远地区的村落的发展与规划目前面临着几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如地处偏远地区的村落如何通过规划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规划实践在这些地方能否得以实现?这些问题涉及到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解读什么是村庄,从更深层次的问题剖析到村庄规划的目的、本质与特征,以及村庄发展的策略,这些基本的问题从一个新的学术角度值得深入地探索。“文化生态”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中提出文化生态主要指“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文化生态使用“生态”的概念来体现文化的产生背景、秩序、关联性及各类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总的来说文化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1文化生态学角度下山庄村的空间特征解读

1.1山庄村的概况

山庄村地处李家乡东南部,距李家乡6km,距乐都区35km,距海东市66km,村庄东南临双坪村,西南至和拇澹苯咏唤缤宕澹1)。截止2016年底,村总人口152户,557人,其中,村民1288人,其中常驻人口420人;全村生产总值345万元,其中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收入以及马铃薯等农产品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人。在村庄土地方面,全村土地总面积2349亩,现有耕地面积957亩,全为旱耕地,人均耕地面积1.72亩,面积适中。山庄村现状建设用地主要以村民居住用地为主,现状总建设用地8.26公顷,人均148.30m2,其中居住用地共计5.50hm2,人均98.75m2。现状村民宅基地大小不一,绝大多数都在350m2以上,高者可达450m2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差,主要道路已基本实现硬化,但断头路较多且路面较窄、缺少路灯;村内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随意排放,雨水沿路面排放.其他区域自然排放,一定程度上影响村庄安全,总体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投入也不足。村公共设施不齐全,没有形成公共活动中心,目前只包括小学、村委会,其他公共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1.2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山庄村的乡村特性

文化生态学重点关注文化与环境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不可再生性、历史传承性、关联性这四个突出的特征,这四点基本特征对村落的规划原则由所借鉴作用在社会经济层面,山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非农业经济收入,由村庄内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所得;留在村内的村民大部分家庭依然进行家禽养殖,并利用各类空置地进行种植,以马铃薯等农产品销售为主。在居住与生活方式层面,村民依然保留乡村生活习俗,传统的乡村社会关系依然完整,保有完整的祭祀、敬老、宗族活动和婚丧嫁娶等浓郁乡土气息的活动。

2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山庄村规划路径探索

2.1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与延续

乡村城市化必将逐渐改变原有乡村特征,即使是地处偏远地区的村庄,也不能避开这种趋势。盲目的扩张会对乡村自然生态元素、历史文化元素产生不可逆转地破坏,并且不尊重地域特征的的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改造规划会让村民缺乏精神认同感。但一般的村落在文物保护方面与历史村落又有所不同,历史村落以保护为主,非历史村落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村落更有着发展经济的诉求,发展经济即需要在保护生态、文化的基本原则下,接地气、有活力的规划发展。文化生态学认为乡村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应保持各种因素的平衡和有序渐进地发展,此过程强调的是渐进式改造的思想,核心文化生态元素为村落的山水格局、民俗风貌、聚落特征等。在规划手法上采用小尺度逐步改造的方式,保留山庄村现有村庄聚落形态。对村庄现有建筑在建筑质量、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原则上尽量以保留改造为主,以期达到延续和保留村落形态脉络的目标。村庄住宅以庄廓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划分,形成保留(改造)、新建两种形式,其中新建包括拆除新建、迁址新建、发展新建三种;统一规整私家围墙的材料和颜色,墙体以白色为主,入口两侧墙体为青砖墙,其余部分采用竹面化。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医疗室、商铺、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在村口利用门楼、小品配置、植物造景、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效果,在进出村的道路两旁设置行道树、地被植物、花卉等,形成视觉走廊和优美的沿路风景,用于展示山庄村文化。乡村城市化并不是乡村元素的消失殆尽,而是提升乡村的社区文化,能够在保留乡村自然特色以及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给予乡村现代化的便利生活,优良的聚落形态得以延续.

2.2物质自然空间信息的整合

山庄村依山而建,村庄与山的关系比较紧密,所以在规划中将自然山体保留下来作为乡村自然特征,并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营造山林生态景观,周围山体绿化形式以环形为主,形成大的绿化环境,层层绿化将居住区围合,提供良好的防护绿化景观。保留乡村自然特征的手法,是使山庄村有效控制建设用地,在对现有村庄绿地尽可能地给予保护和加强的基础上,创造村庄的绿地大背景,加强周围山体的绿化工作,建立村外绿环,将山景引入村中。通过加强村庄街道、广场的绿化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大绿化的基调,营造富有活力的村庄绿地系统。

2.3文化空间信息的叠加与整合

因为缺乏对文化保护的认识,乡村文化的流失成为山庄村很突出的问题,因海东市大部分的乡村村内打工外出的人口众多,他们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中,生活方式和习惯已趋于城市化,在节庆的时候都没有延续传统的村民活动的习惯,城镇化对山庄村文化方面的影响较大。其实,山庄村内有很好的青海村落的文化元素,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但目前并未在乡村空间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成为了村民们所忽视的因素。在规划设计中将旧元素和新的城市功能需求结合起来,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重塑村落公共交往空间,提取山庄村的典型文化元素注入其中,令继续留在村落生活的村民有情感寄托,增强村民的精神凝聚力,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令常年在外打工的村名在返乡之际感受家乡的新面貌,增强当今社会日益缺失的乡土之情,拾起内里对家乡、对故土的眷恋。将文化元素与空间元素叠加与整合,使山庄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偏远地区发展之擎。

3结束语

文章采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的方法剖析山庄村规划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乡村规划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希望可以为区位处于偏远地区的乡村提供一种有效的规划模式,传达新的乡村规划的价值取向,引导偏远地区的乡村规划实践有序渐进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7):54-60.

[2]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6):104-108.

[3]闫琳.社区发展理论对中国乡村规划的启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2):195-204.

[4]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4,(4):46-51.

[5]赵之枫,张建.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与住房制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3):72-76.

金妍 长安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